首页 理论教育《山海经》的神符号及对自然敬畏心态的制约

《山海经》的神符号及对自然敬畏心态的制约

【摘要】:兽形“神”体现出了自然对先民的制约。在这种制约下产生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心态。由于先民对于自我意识的缺乏,加之对于周围自然界野兽的恐惧,因此先民模仿野兽进行天神制造活动。进而产生了如鸟首龙身、马身龙首、牛身八足二马尾等兽形“神”。而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是先民对于自然的敬畏感。

兽形“神”体现出了自然对先民的制约。这个发展阶段的人们既依赖于自然的馈赠,也畏惧自然灾害以及自然猛兽。在这种制约下产生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心态。由于先民对于自我意识的缺乏,加之对于周围自然界野兽的恐惧,因此先民模仿野兽进行天神制造活动。进而产生了如鸟首龙身、马身龙首、牛身八足二马尾等兽形“神”。而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是先民对于自然的敬畏感。“由于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初民的视野不广阔,思路不开拓,产生下了自卑感。人无虎狼的利齿锋爪,无鹰鹞的劲翅刀喙,无鹿豕的迅跑狂弃,无蛇虺的火舌毒涎……雷霆电闪是天在发怒,风雪雨雹是天在显威。地震山崩,火山喷焰,海啸袭人肝胆,龙卷风扫荡一切……日出日落,日复一日,月盈月亏,月复一月,等等。人在大自然面前,简直太‘渺小了。‘恐惧创造“神”’(列宁语),‘万物有灵论’由是产生。初民深信,冥冥间有造物主存在,任何东西都具有灵性。人嘛,斗他们不赢,不如顶礼膜拜,取媚于神。”[4]各山山神都高人一等,是高高在上的一方守护者,需要接受人民的祭祀。《南山经》记载:“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北山经》记载:“其祠之:皆玉,不瘗。”从这些考究的祭祀安排可以看出本阶段先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心态。

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心态,兽形“神”时期的先民心目中的天神完全是野兽外形的整合,如《北山经》记载的“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中山经》记载的“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崇拜兽形“神”也即是最原始的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十九世纪英国民族学家泰特(E.B.Tylor)即提出了原始宗教起源干‘万物有灵论’(anjmism)的理论”[5]。在兽形“神”崇拜的时代,毒蛇猛兽遍地,人们生活环境恶劣。大自然对于这个时期的人们而言可敬又可畏。如《南山经》记载的凤凰“神”可以招来太平:“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南山经》)槐江山山神会预示兵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西山经》)先民认为每座山都有山神守卫着一方,而先民对于山神的祭祀则有助于山神帮助自己克服艰难的生存环境。先民对于自然的模仿是源于内心对于自然外物的恐惧与敬畏。这种心态不是一个历时群体的认知,而是最原始时期共时群体对于外界的认知。出于人们既依赖于自然的馈赠,也畏惧自然灾害以及自然猛兽,受到自然的制约,人们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心态,这种心态促生了兽形“神”的产生。(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