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山海经《神》符号:从兽形到人形,自我意识觉醒与自然的制约

山海经《神》符号:从兽形到人形,自我意识觉醒与自然的制约

【摘要】:兽形“神”的创造形成于自然外物对先民的制约。山岳崇拜影响下产生的兽形“神”,既代表了人们对于自然界山岳馈赠的依赖,也代表了自然界灾害、山岳猛兽对于人们生存活动的制约。在这种依赖与制约的双重关系之下,才产生了一系列的造“神”行为以及巫祭活动。在此背景下,由一种或几种兽类的外形所组合而成的“神”形才是理所应当的。

兽形“神”的创造形成于自然外物对先民的制约。先民在认识水平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受制于自然,并且对于自身与周围外物的区别没有清晰的认识。由此产生了兽形“神”保护、制约先民。兽形“神”的外形皆是由一种或几种兽类的外形所构成的“神”,这些就发生在闻一多先生所说的“人的拟兽化”阶段。

发生兽形“神”崇拜的阶段,人类的自我意识还处在蒙昧阶段,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的人们没有自觉地认为自己是“人”,也许他们也不觉得他们在外形上与野兽有什么不可僭越的鸿沟。山岳崇拜影响下产生的兽形“神”,既代表了人们对于自然界山岳馈赠的依赖,也代表了自然界灾害、山岳猛兽对于人们生存活动的制约。在这种依赖与制约的双重关系之下,才产生了一系列的造“神”行为以及巫祭活动。时隔几千年,思维差异与游戏规则完全不同。在此背景下,由一种或几种兽类的外形所组合而成的“神”形才是理所应当的。尽管今天看来这些组合有些怪诞,如“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西山经》),又如“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北山经》)。因此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原始人最初对有生物和无生物是不加区别的。他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和他本人一样。”[3]兽形“神”来源自然对先民的制约。这个时期的人们对自然界的野兽产生了认同感,并造出兽形“神”加以崇拜。例如先民相信山皆有灵:“凡南次二经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南山经》)。“凡北次三经山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北山经》)。每座山都有自己的山神守护,先民认为自己与山之间可以通过五行之术或是玉器、美酒进行沟通。例如:“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婴毛一吉玉”(《中山经》)。兽形“神”来源于自然对先民的制约,而这种最初的思维模式催生下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的心理状态。(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