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这一阶段的“神”符号最终得以形成。半人半兽形“神”的祭祀巫术活动围绕马、牛、羊、鸡、狗、猪,传统文化中的“六畜”进行,也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山海经》“神”符号形成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半人半兽形“神”阶段。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下,产生下了第二种类型的“神”符号。......
2023-10-19
兽形“神”作为山神,多分布在南山山脉、西山山脉、北山山脉以及中山山脉。兽形“神”的神话原型以自然界原型为主。
“鸟身龙首”“龙身鸟首”是南山山神。杜而未的《山海经神话系统》中认为龙、蛇之类符号都在描述月亮的某种形态。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中认为:“龙不是一种非实存的生物,更不是某些人津津乐道的多种生物的拼合体。龙的神话起源于远古对鳄鱼与蜥蜴的图腾崇拜。”[4]何新还认为,凤凰等鸟的原型就是鸵鸟:“鸵鸟能辨听音乐,并且极善于舞蹈……这就是说,鸵鸟恰恰是传说中那种‘自歌自舞’的‘五彩鸟’。”[5]鸟和龙拼凑而成的南山山神处在南方。五方和五行文化在先秦已经形成,南方神兽朱雀就是鸟的外形。南方属火,朱雀等鸟的图腾在古代神话中往往属于太阳崇拜。根据考证,可以推断鳄鱼、蜥蜴和鸵鸟就是“鸟身龙首”“龙身鸟首”的南山山神的自然界神话原型。南山山神外形以鸟形和龙形为主。
“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是西山山神。许慎《说文解字》说:“物,万物也。牛大为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6]西山山神是牛首,有学者认为牛首即是饕餮。“饕餮究竟是什么呢?这迄今尚无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兽面纹……本书基本同意他是牛头纹……他实际是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7]。在今天的一些西部少数民族神话史诗如藏族《斯巴宰牛歌》中,依旧保留着类似西山牛头山神的神牛。哈萨克族、傣族神话中也有神牛的传说。根据考证,可以推断牛就是“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的西山山神的自然界神话原型。西山山神外形以牛形和马形为主。
“彘身而载玉”“彘身而八足蛇尾”,彘,即猪的意思,是北山山神。猪在八卦中属于坎卦的动植物之象,坎卦方位为北方,引申为水。北方的方位也正是北山山神所属的方位。而在红山文化中的玉龙其实就是猪的一种形变。根据考证,可以推断猪就是“彘身而载玉”“彘身而八足蛇尾”的北山山神的自然界神话原型。北山山神外形以猪形和蛇形为主。(www.chuimin.cn)
“马身而龙首”是中山山神。鄂温克族有牛神和马神。蒙古神话记载神女麦德尔娘娘身跨白色神马开天辟地。另外在鄂伦春族、保安族神话中也有马神。根据考证,可以推断马就是“马身而龙首”的中山山神的自然界神话原型。中山山神外形以马形和龙形为主。
来自自然界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兽形“神”属于古代神话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神话原型主要源自自然界。这些自然界中的动物带有其不同于人类的特有的兽性与生存方式,在先民眼中被神化成为兽形“神”加以崇敬。此时萌生出依赖自然与崇敬自然的心态。同时,通过兽形“神”的神话原型解析可以看出依傍自然而形成的文化。文化中动物神话不仅出现在中原神话里,同样出现在少数民族神话里。例如藏族、哈萨克族、傣族神话中的牛神,鄂温克族神话中的牛神、马神,蒙古族神话中的神马化身万物,保安族神话中的马神等等。而这些文化中的动物神话伴随着文明的发展,逐渐成为文本中的“神”。以上就是兽形“神”由兽到“神”的发展过程。兽形“神”的神话原型多源于自然界的动物,这说明在这一阶段的认识水平仅限于照搬或拼凑自然界的动物,而神话原型反映出的民族文化背景五行文化与玉文化早在先秦就已经产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海经》三类“神”的神话原型经历了逐渐符号化的过程,即三类“神”产生发展的过程。自然界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
有关从兽形到人形的自我意识觉醒 《山海经》“神”符号探析的文章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这一阶段的“神”符号最终得以形成。半人半兽形“神”的祭祀巫术活动围绕马、牛、羊、鸡、狗、猪,传统文化中的“六畜”进行,也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山海经》“神”符号形成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半人半兽形“神”阶段。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下,产生下了第二种类型的“神”符号。......
2023-10-19
半人半兽形“神”的创造形成于先民对于自然的改造。因此产生了如马身人面、人身羊角、龙身人面、人首蛇身等半人半兽形“神”,并加以祭祀、崇拜。这一阶段半人半兽形“神”的形成,不但展示出人类通过智慧灵动、哲学思辨对万物有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也预示着人类生产力逐渐强大之后希望与自然外物相抗衡的勃勃壮志。......
2023-10-19
先秦时期文化审美的求“真”思想,如《周易》观物取象的求“真”精神,泽被后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实践理性精神在美学层面对于“真”提出了要求。先秦墨家思想中具有实用性的务实求真精神,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先秦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自古至今,我国文化对于“真”的追求不如西方那般炙热执着。传统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影响到先秦两汉期间《山海经》的历时创作主体对于“真”的审美追求。......
2023-10-19
从兽形“神”与原始山岳崇拜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到半人半兽形“神”与趋吉避凶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再到人形“神”与政教合一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体现出《山海经》三类“神”的产生过程的文化背景。祭政合一的政权构建方式,影响了上古神话中“神”的产生及其特征。《山海经》里有着很多有关“神”符号的记载。......
2023-10-19
人形“神”的巫术与祭祀接近于政教活动。例如,鲧禹治水,后稷播种百谷,叔均始作牛耕,“神”界的讨伐征战等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山海经》中频繁出现的“葬”和“冢”两种巫祭文化载物。(一)关于“葬”的政教合一记载《海外南经》记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2023-10-19
半人半兽形“神”比兽形“神”进步之处就是半人半兽形“神”逐渐符号化,拥有了更多人性化的职能。逐渐符号化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即半人半兽形“神”是先民将自然人化了之后形成的形象。西王母是其中最有名气的半人半兽形“神”,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西王母形象逐渐人性化和女性化。根据考证可以推断,蛇在逐渐符号化后成为了龙的神话原型。......
2023-10-19
具体说来,《山海经》造“神”的审美追求目的亦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人形“神”并不是自然的人化最终阶段。发明乐器、创作音律、传播乐曲之“美”,对人类精神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仪礼侧重“善”,法律侧重“真”,而者统一在对统治者美政的期待中。这种求“美”亦是意识形态的要求。“神”符号的美源于“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山海经》追求“善”的美学目的包括了展现先民的艺术审美。......
2023-10-19
《山海经》造“神”对“善”的规范伦理教化追求体现在三个方面。尽管纹样种类繁多,但是与《南山经》中凤凰身上的纹饰一样,皆是祈福求善。远古先民对“善”的追求源自中华民族对于“善”的执著。《山海经》通过追求吉利的纹饰,有文化伦理内涵的玉器,以及使人向善的教谕,从而实现美学的追求。通过依次从纹饰、食玉与佩玉、教谕三方面对伦理教化的解释可以看出《山海经》造“神”规范伦理教化时具有主动求“善”的意识。......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