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保障层面:三大保障体系构建

保障层面:三大保障体系构建

【摘要】:二是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探索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

1.组织制度保障

一是加快修订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条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濒危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力度。二是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将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和完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以及保护措施和目标。建立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的参与,统一协调落实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资金投入保障

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的投入,加大对乡土景观保护项目的支持,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成为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景观的窗口。要指导有关县(市)整合相关资金和项目,向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倾斜。支持范围包括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环境整治、文物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采取政策引导、资源共享等措施,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和利用,通过使用民间资本、商业贷款等,支持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村庄加快实施乡村风貌改造提升。探索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有条件的村庄,可建立村企共建模式。(www.chuimin.cn)

3.技术支持保障

从全国、省市、地方等多层面进行民族乡村景观保护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国家层面制定全国乡村景观基因遗产保护发展纲要,组织保护技术开发研究、示范和技术指南编制工作,组织培训和宣传教育。二是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文物、财政部门做好本地区的技术指导工作,成立省级专家组。每个中国传统村落要确定一名省级专家组成员,参与村内建设项目决策,现场指导传统建筑保护和修缮等。三是各地科学编制保护发展规划,确定保护对象及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区,明确保护控制要求,对传统要素资源利用和传承发展制定具体措施,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