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壮族景观基因流变的研究成果

壮族景观基因流变的研究成果

【摘要】:为观察村寨环境基因变化情况,笔者下载了该区域1970年和2020年的卫星影像,通过历史卫星图像对比可知,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以及金竹壮寨的山水格局在整体上仍保持着较高的原真性和完整度。

1.选址布局基因的流变

1)山水格局

龙脊地区壮族村寨的山水格局呈山环水抱之势,村寨建筑隐于两侧隆起的山脊线间,山体轮廓线起伏有致,自然环境优美。为观察村寨环境基因变化情况,笔者下载了该区域1970年和2020年的卫星影像,通过历史卫星图像对比可知,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以及金竹壮寨的山水格局在整体上仍保持着较高的原真性和完整度(见表7-1)。到现代,建筑体量和形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使山体的轮廓线发生了变化:体量高大、造型突出的观景台、酒店重塑了村寨的天际线(见表7-2),村寨建筑极大地影响了自然山体的形态,使得山体轮廓线出现了较强的异质感和破碎感,打乱了山体轮廓线固有的曲线形式,这一点在旅游业发展更加成熟的平安壮寨尤为突出。传统的山水格局基因在人为影响下逐渐消退其特征属性,山水格局与人居建筑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此种情况无论是在景观效果还是景观生态层面上都是一种非良性的变化趋势。

表7-1 龙脊地区壮族村寨山水格局历史影像对比

续表

表7-2 村寨建筑天际线对比

2)空间布局

(1)整体空间形态。

村寨布局形态由平面空间布局形态和立面空间布局形态构成,是村寨中各类景观要素的排列组合,决定了村寨景观的最后呈现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但也存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适应。根据1970年和2020年的整体布局形态对比来看(见表7-3),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和金竹壮寨早期平面布局已颇具现今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体空间的辐射性呈放大趋势。

表7-3 龙脊地区壮族村寨平面布局形态类型表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2)线性空间。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在线性空间方面,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和金竹壮寨在道路宽度、路网密度和道路局部走向上与现状仍有所差异。早期的村寨道路主要服务于当地寨民进入梯田劳作或进入森林进行采摘或打猎等活动,所以发展出很多纵向上的主干道,且道路的使用主体为人或牛、马等牲畜,对于道路的平整度、宽度均无太严格的要求,因此早期的道路较窄,也多使用石板或泥土进行构筑,在卫星图上也比较难以观测。现今的平面布局是在村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有的主干道被拓宽、平整为可以通行车辆的行车道或游人步行道,还有部分道路由于使用者需求的转化被废弃以致消退、消失,同时由于旅游以及生活需要,道路密度和房屋数量也有所增加,但整体上并未跳脱出原有的基因肌理结构,呈现出一种村寨自然生长的状态。

根据实地调研,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道路材料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一些山间小路仍保持着原有的石板路,较宽阔的道路已改为水泥、砂石材质(见图7-1),此外还运用一些现代元素进行装饰,大大提升了可达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壮族村寨的传统韵味。

图7-1 龙脊古壮寨道路

(3)面状空间。

综合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以及金竹壮寨1970年与2020年的村寨平面布局形态可知,龙脊地区的壮族村寨平面空间形态以面状网络型为主,受地形限制,村寨道路呈树枝状的网络结构在平面上蜿蜒,建筑排布形式比较自由,主要呈团块状和组团状两种形态(见表4-4)。当地村寨建筑依附于独特的山水格局而存在,在传统的村寨营建模式中,山水格局与建筑面状空间两者是相互牵制、平衡的关系,而到现代,村寨建筑对自然山体的形态造成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山水格局基因的特征属性在人为影响下逐渐消退,山水格局与人居建筑之间的平衡受到威胁,此种情况无论是在景观效果还是景观生态层面上都是一种非良性的变化趋势。

总的来说,龙脊地区壮族村寨的面状空间形态总体呈现出一种自然演替的变化过程,是在原有肌理结构上的更新和生长,新增的建筑在平面布局上也较好地遵从了原生地貌的形态,但需要注意的是山地生态较为敏感、脆弱,承载能力较平地更弱,因此,后期在房屋的建设方面需要谨慎考虑,尽量避免大兴土木。

2.建筑技艺基因的流变

1)民居

龙脊地区传统的建筑材料以自产的柳杉、竹类和页岩为主,传统民居建筑为全木结构的高脚干栏式楼居,砌石为底、立木为柱、合板为墙、铺瓦为顶、取材自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但传统木石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在山地环境下的构造形式,天然木材承载能力有限,且在隔音和保温方面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房屋居住舒适度的要求。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经济产业的转型,当地新建的建筑在内部结构、建筑材料、外部造型和功能用途上均出现了变化,且在总体风貌上与传统建筑融合较好。这类建筑一方面强调传统干栏式建筑的部分建筑构件特色(如坡屋顶、花窗格、披厦),将传统建筑材料作为外立面及局部的装饰(如木质贴面、石砌墙元素、瓦片),或使用外形相似的替代品(如仿生木),同时在地形处理上延续了传统干栏式建筑的解决方式,在整体风格上对传统的桂北地区壮族干栏式建筑有所传承;另一方面,新建筑的主体建筑整体结构相较传统建筑更为通透(窗户面积更大、有联排阳台),一层不再作为堆放杂物和圈养牲畜的场所,而作为客厅等公共社交空间使用,不再沿用过去以堂屋为中心的功能布局结构,建筑用料则以砖混结构为主,在承载力和舒适度上均有所提升,比如层数更高,与披厦的组合形式更多变,甚至出现弧形的开场平台,建筑立面装饰更丰富(如彩灯、仿生植物装饰、彩绘),私人建筑除自住外,还被开发为酒吧、餐厅、民宿等场所(见图7-2)。

图7-2 建筑基因流变识别

2)窗户

窗户是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功能构件,关系着建筑室内的通风和采光状况,同时也影响着建筑外立面的呈现效果。不同大小或形状各异的窗框、样式多变的窗棂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建筑的风格特色,也体现了建筑拥有者的个人审美趣味。

由于龙脊地区冬季气温较低,为了保温,当地传统民居的窗框面积都较小(见图7-3),通常以几何拼接或雕花的窗格进行装饰,也有凸出于建筑墙体的飘窗,这类传统民居窗户大多是固定的,无法推拉滑动,仅凭镂空的雕花进行通风和采光。而随着技术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一些传统民居纷纷对窗户进行了改造,面积更大,窗棂样式也更丰富(见图7-4),当地传统民居窗户的功能以及形态相较从前有了加强,但在形式和材料上应当注意与建筑主体和周边环境的协调。

图7-3 传统窗棂

图7-4 新式窗棂

3)桥梁

龙脊地区壮族村寨内各类石板桥、佛桥和风雨桥均被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并且依旧承担着供人通行、休憩的功能,同时也成为村寨内供游人观赏、拍照的景观节点。其功能性和观赏性逐渐加强,但其本身蕴含的祈福、积福的内在含义却逐渐消退,关于村寨内桥梁的由来以及其建造时的各类标准也已渐渐失传,基因文化内核的缺失会使景观形象平面化,丧失景观本身的辨识度。

4)凉亭

壮族村寨内的传统凉亭与汉族古典园林中的景观亭相比,更强调其功能和宗教信仰的意义,其本身就是稻作文化的物质衍生品,造型装饰均比较单一。龙脊地区地形险峻,耕作困难,凉亭的设置旨在造福乡里,为辛苦劳作的人们提供休憩、纳凉的公共社交空间,同时也为出资建造者祈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凉亭的功能内容逐渐发生转变,其使用主体逐渐由本地居民向游客转化,部分凉亭转化为观景台、售卖点等旅游设施,平安壮寨内新建的凉亭相较于传统凉亭,体量更大,亭顶造型也更加精致(见图7-5)。

图7-5 古凉亭与新式景观亭

5)谷仓

谷仓是传统的粮食储藏建筑,体量较小,私人谷仓通常以主体建筑旁的披厦等附属形式存在,集体谷仓多设置在屋旁空地或水塘上方,属于稻作文化的物质衍生品。然而随着传统稻作社会生活方式的衰落,谷仓已然丧失了其原来的功能,一些谷仓被拆除,而少量被保存下来的谷仓也被荒废,疏于管理的谷仓成为危房,一方面造成了安全隐患和景观的破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当地稻作文明的片段缺失。

6)祭祀类建筑

龙脊地区的祭祀建筑是当地壮族多神信仰的衍生品之一,没有固定的建筑模式,构造比较简单随意,常见于田间地头。守护神莫一大王的祭祀建筑相对其他神灵的祭祀建筑在体量和构造上都更为突出,可见其对于当地稻作生产的重要性。但如树神、水神、雷神等,因无实际祭祀建筑而在后续基因传递的过程中易出现基因片段缺失。当地的年轻人如今很少进行传统的祭祀活动,如何将这类建筑有效地留存下去是当地景观基因保护需要考虑的问题。

7)水锥房

水锥房是凉亭建筑与生产用具以及水利系统的结合,从形式上来说是独立存在的劳动空间,但究其根本是为了服务于当地的水稻生产,是依附于稻作文化而形成的,是当地田间地头常见的生产装置。但随着当地产业的转型,水锥房现逐渐演化为景观节点,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8)水利系统

水利系统服务于当地居民的劳动生产和生活起居,依赖当地的自然水资源而存在,诞生于水稻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求,是当地农业和人居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桂北地区壮族村寨富有特色的农业水利景观。当地的水利系统由竹笕、木笕、连筒、水井、水渠以及太平清缸等构成。

旅游开发的推进,使当地村寨的人口激增,传统的供水和排水系统无法承载和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因此,现代化的下水管道体系逐渐取代了传统明渠、连筒和竹笕的地位。现代管道在使用体验上优于传统的水利设施,但材质风格与村寨整体景观差异较大,于是使用树皮或竹片对部分裸露在外的PVC和钢材管道进行包裹,这在延续传统水利系统灌溉农田、调度水资源功能的同时,使其外观更贴近传统的连筒和竹笕等水利设施,保持村寨古色古香的整体格调(见图7-6)。水井、水渠和太平清缸虽然在形式上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然而传统的取水、供水、排水、蓄水等功能逐渐淡化消退,观赏性则被逐步强化。

图7-6 包裹着竹片的现代排水管道

9)寨门(www.chuimin.cn)

寨门过去是当地村寨防御系统的一部分,通常与石砌墙相连,整体也是由当地产的石料构成,桂北地区壮族村寨的寨门构造比较简朴,以石材打造矩形框架,门楣上方雕刻出类似房顶的造型,较窄的房檐和屋脊,屋脊中央装饰葫芦或宝瓶状的雕刻,设有门板并饰以精细的雕刻,与侗族村寨的木寨门有鲜明的区别。

随着时代的变迁,石砌墙已不再具备传统的防御功能,大部分石砌围墙或倒塌或残破不全,仅余下石寨门独自屹立。此外,金竹壮寨后建的寨门以木料和瓦片构成,用料和造型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石寨门,反而更接近侗族村寨的木寨门,传统的石寨门一方面在功能上发生转变,甚至被荒废,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构造形式的消退。

3.景观环境基因的流变

1)林地景观

出于保护生态和防止山火的目的,龙脊壮族地区尤其是平安壮寨禁止村民擅自进山砍伐,其生活所用木材大多数由别处批量购买使用,为此当地村规民约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规定,如龙脊壮寨为了保育山林制定了《封山育林公约》,对封山育林区域内的砍伐木柴、青竹、竹笋等情况做了详细的规定。平安壮寨的村规民约中也具体规定了对于寨内绿化植物和周边野生植物的保护要求,对于违反禁忌事宜的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惩罚机制。由于这种保护机制,龙脊壮族地区林地景观保护较好,以杉树为主要经济林,此外还种有马尾松、毛竹等,良好的林地景观提升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美景度和舒适度。

2)水体景观

水体景观主要包括自然水体景观和人工水体景观。龙脊地区壮族村寨通过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使得龙脊地区的高山地带很容易挖到泉水,山泉水作为村寨的主要水源,至今仍维护得较好,“溪水潺潺”的景象不仅成为良好的视觉景观,极具辨识度的流水声也成为村寨所独有的声音景观。此外,龙脊地区的壮族村寨还拥有一系列的人工水体景观,比如七星伴月中的“月”便是一处既可以灌溉,同时又能作为观赏点的水体景观。以平安壮寨为例,自旅游业开展以来,村寨内增加了两个蓄水池用于灌溉和消防

3)农业生产景观

(1)农田景观。

梯田是龙脊地区外在表征最突出、规模最庞大的景观基因,其形式在适应了当地地形条件的同时也塑造了当地独特的大地景观。龙脊当地传统的稻作品种为籼稻、粳稻和糯稻,由于品种较为统一,稻田整体景观在色彩、形态上具有一致性。近年来,为增加景观效果和文化内涵,龙脊梯田景区通过引入不同品种的彩稻进行交叉种植,在梯田上进行图案造景(见图7-7),利用不同品种的水稻在形态和色彩上的差异“绘制”出各类图案,如腾龙、舞凤等传统文化中象征祥瑞的图腾。

图7-7 传统梯田景观与现代梯田艺术对比

(资料来源:(a)为作者自摄,(b)为网络图片。)

龙脊梯田是龙脊地区的文化源流和旅游名片,通过引种新品种水稻来营造大地艺术,加强梯田本身的观赏性和文化内涵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当地的旅游宣传和景观优化,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梯田本身的基因特征,有利于提高梯田在当地居民心中的地方认同感,以及加深其在游客心中的印象。近年来,梯田在表现形式上的变化,总体上是景观基因的良性流变趋势,有助于传统景观基因的传承与保护。由于劳动力流失,部分梯田变成旱田,发放耕种补贴有利于促使梯田耕种技术和景观的保留。

(2)农业产业景观。

龙脊地区壮族村寨的农业产业景观主要保留了传统水稻、茶叶、罗汉果种植业景观和家禽养殖业景观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热衷于经营自家民宿而对于水稻种植的意愿不高,在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梯田水稻种植业才得以延续下去。龙脊茶叶作为“龙脊四宝”之一,在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下宣传力度不断加大,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其种植和加工规模保持较好。此外随着特色餐饮的开展,鸡、鸭、鱼等家禽养殖产业逐步提升,罗汉果、百香果等特色水果的种植规模也逐渐扩大。

(3)农业设施景观。

作为稻作民族,龙脊地区的壮族人以梯田稻作为主,由于梯田的耕作面积比较狭窄,现代农具不方便进行耕作,因此龙脊地区的壮族人在梯田耕种阶段至今还在使用传统农具,但在前期备耕阶段以及后期加工、运输等阶段开始使用现代农具,如微耕机、电动打谷机、脱粒机、榨油机(见图7-8)等,传统工具也由原始的木制、竹制、石制工具向铁制工具过渡。新式耕作机器的使用方法简单易懂,因此更容易被居民接受。新式耕作机器与传统耕作工具并用,提高了原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的耕种劳动的效率

图7-8 桂北地区壮族现代农具

4.社会习俗基因的流变

1)宗教礼制

(1)宗教信仰。

龙脊地区的壮族信仰多神,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富有龙脊特色的宗教文化。师公与道公是壮寨内除寨老外的重要话事人,村寨内重要的红白喜事以及房屋的建造均需要师公和道公的主持。除此之外,壮族传统的铜鼓文化也曾是当地壮寨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现今村寨内完整继承了传统道公和师公文化与知识技艺的仅有龙脊古壮寨内的潘姓老师公一人,但老师公年事已高,许多从前的民间传说已无法清晰地描述,寨内的铜鼓也并未保存下来,本土的壮族宗教文化正面临着断层、失传的局面。

(2)习俗制度。

现代龙脊地区的壮族村寨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根本管理制度。根据传统,当地仍然保留着寨老组织,但寨老只在婚丧嫁娶、节庆节事时作为主事人出面主持大小事务。龙脊地区的壮族村寨逐渐形成了现代村规民约,作为现代乡村整合和管理的自我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起到了与寨老制度相同的作用,但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平安壮寨的村规民约衔接了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规划,充分考虑了村寨与龙脊地区、村寨与村民、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契约性质,从生态保护、村风民俗、梯田维护、房屋建设、环境卫生、旅游秩序、消防安全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对村民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监督,通过奖惩机制的执行促进村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习俗节庆

(1)生活习俗。

龙脊地区的壮族还保留着传统的饮食习惯,喜食大米,辅以玉米、红薯等杂粮,龙脊茶叶、辣椒、水酒、糯米作为“龙脊四宝”仍渗透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现代文明的影响,这类生产习俗逐渐消失,而当地的婚丧嫁娶传统至今仍被较好地传承了下来,并且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有简单化的趋势,但由于当地老人对传统习俗比较看重,当地丧事依然保留了原始习俗。

(2)生产习俗。

龙脊地区的壮族以传统稻作文化为核心保留了相应的生产习俗,每一年的水稻种植都要经过五个耕作阶段,包括十二道农活流程。随着龙脊地区旅游业的开发,梯田成为当地旅游吸引力较高的农业景观,但当地大多数青壮年或是外出打工,或是留在本村经营旅游产业,水稻的耕种任务大多由老年人完成甚至通过土地承包由外部人员管理,现代耕种农具的使用使得传统生产习俗的完整度和原真性遭到破坏,为了培育旅游业市场,当地依托农耕文化举办开耕节、火把节等节日活动吸引游客,当地生产习俗有向表演化发展的趋势。

(3)节事节庆。

壮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当地壮族村寨的民俗节庆也主要围绕着水稻的生产流程展开。过去生产力低下,物质生活贫瘠,当地寨民需要通过隆重的仪式祈祷好的收成或感谢土地的丰收,同时收获的时节也是一年之中为数不多物质较为充裕的时期,因此传统的民俗节庆在过去相当受到壮族人的重视。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过去的一些劳作习惯逐渐消失,人们不再仰赖于自然的赐予,传统的一些习俗和节庆仪式也就渐渐消亡,成为历史。

3)文艺技艺

(1)歌舞器乐。

龙脊地区的传统歌舞艺术有龙脊山歌、北壮二声部民歌、打榔舞和师公舞等。按照传统习俗,当地各类红白喜事或宗教仪式上均有歌舞表演的环节,其属于当地宗教活动的一环。但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当地的歌舞艺术大多已不再具有传统的社会意义,转而成为当地用于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虽然有指定的非遗传承人继承,但传统歌舞艺术的普及度和影响力正在消退。

(2)传统工艺。

龙脊壮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茶叶炒制、雕刻、水酒酿造、木工技艺、竹编等传统技艺。龙脊壮族家家户户都种植茶叶,采用传统工艺炒制而成的龙脊茶成为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雕刻技艺是壮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当前村寨中的木制建筑和用具较多,木制雕刻技艺被广泛应用,由于木制雕刻的产品实用性和观赏性较好,人们还是比较青睐这种技艺雕刻出的产品,但是当前仅有少数匠人掌握着雕刻技艺,并且随着村内新材料房屋的增加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壮族木制雕刻技艺的传承受到威胁。壮族水酒酿制技艺保留较好,当地居民不仅将水酒作为日常饮食,也作为当地特产进行售卖。此外,少数匠人掌握着干栏式木工技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木工技艺尝试与现代建筑结合,更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竹编技艺保留较好,当地妇女仍使用背篓、鱼篓等竹编工具。壮族纺织、布贴绣等传统服饰技艺保留较完整,部分老年妇女仍自己纺织壮族服饰和配饰,用于日常穿着和售卖。

4)服饰文化

(1)服装配饰。

龙脊地区年长的壮族妇女还坚持穿传统壮族服饰,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日常不佩戴配饰,节日时则佩戴银饰。男性几乎不再穿着传统服饰,年轻人日常也不穿着传统服饰。

(2)图腾纹饰。

当地的传统壮族图腾纹饰以花卉植物、飞禽走兽、绣球以及由自然气象抽象出的几何符号等富有壮乡风情的元素为主,而汲取自汉族道教文化的阴阳双鱼、三鱼共首等图腾纹样在进行了内涵上的本土化后也成为龙脊地区壮族村寨的标志性图腾,图腾纹饰常附着于桥梁、民居、家具和传统民族服装、首饰之上,是具有依附性的附着基因。如今,村寨内新建的民居和消费场所中已鲜少使用传统的图腾元素,年轻一代的壮族居民也不再穿戴传统的民族服装、首饰,传统图腾纹饰文化基因的传播度和影响力都在逐渐消退,只能在历史遗迹、博物馆或年长的壮族居民身上见到传统的图腾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