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的景观营建中,由于钢铁、玻璃、混凝土、PVC等新型材料相较于传统的木石材料更为廉价易得、经久耐用,各类新型材料的使用已然成为不可逆的潮流,但此类材料的原始外观形态与传统的乡土风格以及自然风貌存在差异,甚至相互冲突,因此需要融合地方元素,实现乡土化的景观呈现效果。图7-33混凝土和PVC等新材质制作的景观小品及游览设施传统要素的现代功能开发。......
2023-10-18
1.社会习俗基因
1)宗教礼制
(1)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对世界理解的客观表现,它渗透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古代侗族没有文字记载,因此只能通过对村寨景观遗存的信仰符号开展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笔者认为侗族的民族信仰是以“萨岁崇拜”为核心,包括“祖先崇拜”与“英雄崇拜”,并建立在“万物有灵”观念基础上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相结合的地域原生型宗教信仰。
首先,笔者认同相关侗族历史研究中侗族传统社会以“萨岁崇拜”为核心的原生宗教信仰。“萨岁”是侗族人心中最崇高且不容侵犯的护佑神,不同地区亦有称其为“萨丙”等,汉语直译意为“始祖母”。“萨岁崇拜”是集保护、主宰、兴旺、启示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宗教理念的产物。桂北三江地区的几乎每个侗族村寨都设有“萨坛”或“萨堂”,前者多为直径1.5米至2米的圆柱体冢型土石坛,后者多为内部设有祭台的四周围合顶部敞开的庙堂建筑,萨堂和萨坛既是宗族信仰在物质层面的表达,也是各类文化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更寄托了崇古尊长的精神。大到全寨的生产活动与节日庆典,小到房族内各家庭的家事祭典,侗族人均要向“萨岁”祈祷以保平安顺遂(见图5-18)。
图5-18 侗族“萨”崇拜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其次,侗族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与聚居地普遍封闭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万物有灵”的观念在桂北三江地区的侗寨历史发展中留存稳定,无论是风、雷、水、火等自然现象,还是山、河、土、木、石等自然元素都可以是侗族人自然崇拜的对象,并且这种自然崇拜是民族内部自发产生的。此外,侗族内部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亦对侗族的原生信仰进行了补充。景观表现上,侗族人习惯在村寨中开展各类信仰和祭祀场地的建设。
侗族地区在历史上多处于各朝的边缘地带,各朝统治势力的渗透和影响有限,适宜耕种的自然环境、闭塞且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侗族地区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地域原生性、群体联盟性的组织。
(2)习俗制度。
侗族常见的习俗制度以性质与作用范围可划为宗法制度、侗款制度、婚姻制度、亲属制度、法律制度等。侗族传统的群体组织系统脉络清晰、独具特色,部分组织形态及文化观念至今仍有遗存,可从群体组织的功能特性出发将其划分为卜拉组织、村寨联谊组织、合款组织三类,具体的群体结构形态从小到大依次可划分为“家庭—卜拉(房族)—村寨—小款—中款—大款—联合大款”。
“卜拉制度”是侗族最有代表性的宗法制度,其中,侗语“卜拉”(Bux Ladx)意为父亲与儿子,意同汉族宗族制度中的“房族”。卜拉组织是侗族地区广泛存在的一种以三代至四代具有血缘关系的男性组成的所有家庭囊括在内的组织,具有血缘交织地缘的民族特色,相较于汉族宗族制度,侗族“卜拉组织”的结构较为松散。南侗地区的侗族村寨之间还存在“村寨联谊组织”这一约定俗成的民间组织,村寨之间相互走访、集体做客的联谊活动被侗族人称为“月也”(Weex Yeek)、“吃相思”“鸡尾客”等,其联谊交往过程重在风土民俗的活动表现,因此,将其划入风土民俗的识别更为贴切。
侗款制度制约和规范了侗族地区的其他制度。其中的“款”字,在侗语中有组织类型、地域划分、社会活动、文字形式等多种语义解释。侗款制度建立在合款组织之上,结构层级的基本单位为单一家庭。前文所述的卜拉组织,卜拉可单独或合并成村寨,毗邻村寨又可联合为小款,相邻小款继续合并成中款,中款合成大款,最后发展为包含整个侗族地区的联合大款。侗款制度不仅具有对外联防、对内管理的控制功能,还表现出道德约束、教育警示、调解纠纷、引导风气和凝聚情感等调节功能。
侗族地区自唐宋形成实体族群开始,便广泛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亲属制度则多奉行姻亲与血亲的双系亲属制,无明显轻外亲、重宗亲的中原宗法观念,往往具有以母系外亲地位更为突出的表现,存在母系外亲“舅权”现象。
侗族社会存在形式特殊、无本民族实体文字记载,但功能完备、性质权威的民族习惯法,多表现为通过特殊的传唱手法如耶歌、民歌等的留存下来。侗族的民族习惯法往往以“侗族款约”为主体,带有原始的契约色彩。
2)习俗节庆
围绕侗族非物质文化景观中的习俗节庆分类,其基因符号的识别涉及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和节事节庆三个方面。
(1)生活习俗。
饮食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侗族谚语“穿不离带、食不离酸、住不离山、走不离盘”就生动地描述了侗族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文化风貌。侗族的饮食结构中最重要的主食是大米,山区的侗族人多食糯米,平坝多食粳米,同时辅以玉米、红薯等杂粮,以各类禽畜等为副食,辅以各类茶酒饮料,具有代表性的有米酒和油茶。侗族整体饮食结构较为简单,与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文化心理基本符合,表现为较强的生存适应性。
在饮食习俗与礼仪方面侗族具有热情好客、友善诚恳和注重礼仪等特点。各类饮食文化往往随着民俗庆典活动而表现出来。其中,以美食为主体的民俗活动有“拦路酒”“三朝酒”“转转酒”“长桌宴”等。
从传统饮食的风味特点来说,侗族具有嗜“酸”好“鱼”的饮食取向。侗族饮食风味多集合酸辣咸苦,口味尤其偏酸。侗族民间更是有“三天不食酸走路打窜窜”“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家家户户备有酸坛以制备酸肉、酸鸭、酸鱼、酸菜等酸食。无论是红白喜事,祭祀和庆典活动,还是走亲访友、招待宾客,以酸鱼、酸鸭为代表的酸食都是十分珍贵的佳肴(见图5-19)。同时,侗族养鱼、食鱼、敬鱼的习惯已成为侗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河鱼作为极具侗族文化代表的食物,是侗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无论日常饮食、招待宴请、婚丧嫁娶、祭祀祖先都离不开鱼。同时,稻田中的荷花鱼还被视作侗族图腾崇拜的对象。
图5-19 侗族长桌宴及酸食
(资料来源:新华网三江网站。)
(2)生产习俗。
桂北地区侗族居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形成了以农业为核心的生产习俗(见表5-7)。
表5-7 桂北地区侗族生产习俗
续表(www.chuimin.cn)
(3)节事节庆。
笔者将民俗庆典视为一种文化景观现象,认为其发生过程不仅拥有物质的外形和感性的体验,更蕴含着精神上的自我认识与价值提升,侗族的民族精神是在具有社交性质的民俗庆典中逐步形成且不断强化和传递的。侗族村寨几乎月月有节,大大小小的节日集会众多(见表5-8)。这些节日中有的直接来源于现实的生产生活,有的来源于民族信仰,亦有来源于不同文化下的故事传说。按文化源流来分,既有与中原文化相近的外来型节庆活动,也有着本土原生型的民族文化节日。
此外,侗族的重要民俗还体现在一些生产技艺上,常见的有纺织技艺、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酿酒及制茶工艺等。这一类民俗技艺往往具有复合特性,对应着各类实际的生产形式和生活活动,反映的是侗族人在有限生产资料供给的前提下对主观能动性的合理提升,此类民俗技艺不仅是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更是文化基因传承的要点。
表5-8 广西三江侗族民间节日活动表
(资料来源:根据三江侗族博物馆资料整理。)
2.文化艺术基因
接上节编码结构,文化艺术一级编码特性下主要包含文艺技艺和服饰文化两个方面。侗族的文艺技艺表现也具有明显的“原生性”文化特征。
1)文艺技艺
(1)歌舞器乐。
“饭养身,歌养心”文化内涵下的侗族歌舞符号化表现为种类繁多且特色鲜明。侗乡有“歌声海洋、音乐天堂”的美誉。侗族歌曲讲究唱词韵律与曲调的优美,歌舞为一体,按不同的功能划分种类繁多,有社会交往的礼俗歌舞,叙述历史渊源的古歌舞,迎客庆典的拦路歌、踩歌堂、酒歌,玩山赶坳、行歌坐月时唱的情歌,自弹自唱的琵琶歌,婚礼习俗中的嫁歌,还有单声部、多声部的侗族小歌和大歌等歌舞形式(见图5-20)。其中,礼俗类歌曲如拦路歌一般以多声部大歌形式咏唱。踩歌堂的侗语称为“多耶”(Dos Yeeh),是广泛分布于所有侗族地区的逢年过节庆典时的歌舞表演形式,“耶”歌的唱词多为单字的简单组合,常见唱词有“呀咯耶”“耶咯嘿”等。在各种喜庆场合的宴席上,侗族人也常唱酒歌,有对唱和合唱之分。情歌多为单人独唱,是侗族青年男女在劳动和社交活动中的交流形式。此外,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演唱形式——侗族大歌,是侗族舞乐体系中最精妙的文化奇葩,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典范,于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歌侗语称为“嘎老”,主要流行在南侗地区的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地区,“嘎”意为歌,“老”意为多人之声,从内容上常见的有叙事、伦理、抒情、声音大歌,从形式上则有礼俗、戏曲、鼓楼大歌等,从人声来辨别又有男声、女声、童声大歌。总的来说,侗族人拥有学歌、游歌、赛歌、传歌的优良传统,人人能歌善舞是歌舞文化深层影响的表现,侗歌节奏自由、唱腔爽朗,侗舞形式多变、舞姿流畅,人们在歌舞过程中往往表达出或浓烈热情、磅礴奔放,或悠扬婉转、轻快舒畅的感情,是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
图5-20 桂北地区侗族传统歌舞
(2)传统工艺。
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桂北地区侗族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表现形式。桂北地区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其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处紧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侗族刺绣。侗族刺绣是一种用引针穿刺,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附着在织物表面,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的传统工艺。这种工艺技法不受底布经纬组织的限制,可以较为自由地发挥刺绣者的创意和艺术才能。侗族刺绣主要用于装饰服饰和小孩的背带盖,图案丰富多样、造型新颖、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价值。
农民画。侗族人在农闲时用锅墨、蓝靛等做颜料,将村寨的自然景观和侗族人的生活百态画在墙壁、纸张或侗布上,用料自然,色彩鲜艳,表现出侗族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原始浪漫的审美情趣。农民画的元素还被运用在侗族的服装和配饰中。
榨茶油。对于桂北地区侗族人来说,油茶是必不可少的。侗族居民种植茶叶,首先将茶籽炒干,反复碾磨,将碾磨好的茶籽粉用高温进行蒸制,蒸好后在冷却前制好茶饼并压榨茶油,过滤后便得到打油茶需要的茶油。
2)服饰文化
(1)服装配饰。
侗族的传统服饰包括衣装和银饰,是侗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清代《广西通志》记载,“怀远侗人,罗汉首插雉羽,椎髻裹以木梳,着半边花袖衫。有袴无裙,衫最短,袴最长。女子挽扁髻,插长簪、花衫、耳环、手镯与男子同,有裙无挎,裙最短,露其膝,胸前裹肚兜,以银缀之,男女各徒跣”。
侗族男子多着对襟短衣、包长头帕、穿大管裤。女子装束则主要有便装与盛装两类且有地域差异。侗族地区常见的女子特色衣装就有蝴蝶装、仡伶装、花鱼装、芦笙衣服、螺丝衣、银朝衣等。除了便装,侗族女子在遇出嫁或逢节日庆典之时多着银饰盛装。盛装即上身着三至四件花衣,衣襟及袖口镶宽滚花边,常绣金鸡花卉及侗锦,花衣从外至里一件比一件长,花边层叠露出,极具观赏性;下身着百褶裙,脚系花边绑腿,绿绸飘带,足穿绣花船形踏跟勾鞋,从头到脚花团锦簇(见图5-21)。
图5-21 侗族不同年龄层女子装束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新华网三江网站。)
侗族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多为日常便装使用,绸缎和机织布多作盛装配饰、常辅以各色刺绣工艺。侗族刺绣工艺源远流长,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刺绣色彩鲜明、层次丰富,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从技巧上可分为服饰绣、绘画绣、剪纸绣等,纹饰图案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飞龙凤鸟、山水云纹,以及花朵、动物、几何图案等。
此外,侗族女性喜佩戴银饰,有项链、项圈、手镯、戒指、耳环、银花、银梳和盘龙舞风的银冠、银簪。苗江沿河地区家境殷实的高山侗族人家嫁女儿时,新娘常耳朵戴满耳环,手臂戴满手镯,项链项圈层层叠叠,银光闪闪,耀眼夺目。
(2)图腾纹饰。
桂北地区侗族图腾纹饰取材丰富,大多取材于自然景观和生活方面。侗族是传统稻作民族,图腾中常常出现稻谷纹、田螺纹、水车纹等。桂北地区侗族居民敬畏自然,认为人是在强大的自然作用力下产生的,其很多图腾取材于山川、日月、花鸟、虫鱼、星辰等自然元素,比如来源于鱼图腾的菱形纹、鱼骨纹,还有太阳纹、螃蟹纹、凤凰纹等,体现了侗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图腾纹饰渗透到侗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侗族人对自然事物的想象,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关乡村文化基因保护与景观营建研究:以桂北民族地区为例的文章
在现代的景观营建中,由于钢铁、玻璃、混凝土、PVC等新型材料相较于传统的木石材料更为廉价易得、经久耐用,各类新型材料的使用已然成为不可逆的潮流,但此类材料的原始外观形态与传统的乡土风格以及自然风貌存在差异,甚至相互冲突,因此需要融合地方元素,实现乡土化的景观呈现效果。图7-33混凝土和PVC等新材质制作的景观小品及游览设施传统要素的现代功能开发。......
2023-10-18
而自文化地理学出现后,人文景观逐渐成为地理学科的研究单元之一。美国学者卡尔·苏尔是文化地理学界领军人物的一员,人文景观是他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他强调人类文明对自然景观的塑造作用,同时也重视气候、地形、水系、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3-10-18
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可以采用不同标准与角度,常见方法有图像提取、内涵提取、因素提取与逻辑提取等。自然与人工景观资源共同构成了物质类文化景观,一个完整的村寨聚落是各类人工景观资源在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交叠融合的整体表达,具有典型的结构聚合性。因此,本节采用空间研究常用的类型化手段,先对外部景观资源的整体性特征进行识别。......
2023-10-18
文化基因理论较早出现在国内学者关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及特点的相关研究中,主要以“文化结构意义解析”和“文化复制和传播特性”为出发点。王东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内涵、特点、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并指出文化基因生存和变异的五个关键时期。赵传海引用了文化基因理论来说明中国文化遗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2023-10-18
“文化景观”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学科间定义较为宽泛。美国地理学家卡尔·奥特温·索尔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并强调人类文化在塑造地表文化景观时的重要性。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1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世界遗产划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四大类,并分别赋予定义解释。......
2023-10-18
总结桂北地区壮族、侗族和瑶族传统村寨景观基因的外化特征,结合景观基因信息库的体系对景观基因信息元进行图示化处理,通过二维图谱和三维图谱初步构建“桂北地区壮族传统村寨景观基因图谱”“桂北地区侗族传统村寨景观基因图谱”和“桂北地区瑶族传统村寨景观基因图谱”体系,并进行对比分析。......
2023-10-18
文化基因,又称“模因”或“谜米”,起源于西方国家。刘长林认为,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对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心理底层结构和思维方式,贯穿于民族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王东认为,文化基因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是结晶在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系统中、升华为哲学核心理念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2023-10-18
针对此类失活基因单元的有机更新,我们应当注重其原始形态的维护,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局部改造,以及与周边景观基因要素的整合。综上所述,有机更新即通过小规模的局部更新叠加实现整体的更新优化;同时改良更新对象的周边环境,通过景观要素之间的联动实现基因单体的激活;并且将更新对象视为具有生命力的个体,顺应其生长肌理来进行改造与更新,维护其差异性。......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