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桂北民族地区:非物质景观基因的识别及保护

桂北民族地区:非物质景观基因的识别及保护

【摘要】:寨老组织作为壮族村寨内的自我管理组织,担负调解村寨日常纠纷、维护村寨秩序、促进村际交往等职责。龙脊地区壮族的饮食习俗包括日常饮食习惯和丰富的节日饮食礼俗。此外,龙脊地区壮族人喜食炒菜,利用旱田种植时令蔬菜供日常食用。壮族男女能歌善舞,因此在求偶时往往通过对歌、抛绣球等形式进行,也体现了壮族男女恋爱自由的特点,但是壮族男女在结婚时仍要征得家人同意。

1.社会习俗基因

1)宗教礼制

(1)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过去人们尝试对其身处的物质世界进行解释和规律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思想体系。在日常生产生活均需要依靠自然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少数民族都存在自然崇拜的现象,认为万物有灵,一般表现为多神信仰。龙脊壮族信仰多神,当地居民所崇拜的对象可大致分为雷神、树神、水神等自然神,以及祖先神,还有莫一大王这类英雄神。同时,本民族的信仰与汉族道教佛教相融合。

龙脊地区的壮寨内并没有统一的宗教场所,居民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通常是分散的,也并不都以单独建筑物的形式存在。比如树神和水神通常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融,而雷神崇拜则通过石质雕像体现,本家祖先则在各民居中设香火台进行供奉(见图4-15)。莫一大王作为桂北壮族传说中的英雄神,有保五谷的功绩,在稻作社会的宗教崇拜中是重要的守护神,龙脊古壮寨和金竹壮寨均设有寨社供奉莫一大王的雕像,并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举办五谷庙节庆祝莫一大王诞辰,祈祷五谷丰登。由此可见,当地宗教信仰的核心与稻作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宗教信仰衍生出的一系列民俗节庆均是当地稻作社会的各种缩影。

图4-15 龙脊地区壮族宗教活动场所

(2)习俗制度。

桂北壮族流传着“家有家长,寨有寨老”的说法,寨老制度维系村寨秩序,规范村寨居民行为,是壮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我管理制度。寨老往往通过民主选举或根据日常能力推举产生,寨老往往是村寨里年纪较大且德高望重的老人,并选举1—2名助手辅助寨老处理日常事务。寨老制度有着严密的组织架构,由村寨、联村寨和十三寨三级组织架构组成,村寨和联村寨寨老组织一般都是同姓的组织,而十三寨的“大寨老”则是由村寨和联村寨寨老联席会议协商推举产生的3—5名大寨老组成。寨老组织作为壮族村寨内的自我管理组织,担负调解村寨日常纠纷、维护村寨秩序、促进村际交往等职责。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村的行政事务由村委会主任进行管理。

2)习俗节庆

(1)生活习俗。

梯田稻作文化作为龙脊壮族生活的核心文化,其生活活动均围绕这一核心文化展开,当地婚丧嫁娶、寿庆礼仪等生活习俗均受到稻作文化的影响。

龙脊地区壮族的饮食习俗包括日常饮食习惯和丰富的节日饮食礼俗。龙脊地区的水稻每年只种一季,当地出产的香糯品质优良,有“一家蒸香糯,全寨闻其香”之说,它更是打糍粑和制作水酒的最佳原料。龙脊地区壮族人日常喜食米饭,此外还有红薯玉米、荞麦等,其中,糯米除了作为日常主食,人们还习惯将它做成米粉、粽子、五色饭、糍粑、水酒、汤圆等食物。糯米饭、粽子和五色饭是比较常见的节日餐食,比如人们在春节喜食粽子、糍粑、五色饭,在重阳节会做糯米粑以庆贺新谷登场等。粽子是将粽子叶洗净并浸泡,将蒸好的糯米饭铺在粽叶上,里面加入腊肉、绿豆、花生等配料,用线将粽叶扎好后煮熟便可食用。五色饭是壮族三月三和清明节的传统特色美食,利用枫叶、红蓝草、黄饭花和紫蕃藤等植物所蕴含的天然色素对稻米进行染色,待稻米着色后进行蒸煮便可食用。此外,龙脊地区壮族人喜食炒菜,利用旱田种植时令蔬菜供日常食用。龙脊地区壮族人可选择的肉食种类较多,元朝之前壮族人有不食牛肉的习俗,元朝后这一习俗逐渐消失。壮族人喜欢吃猪肉、鸡、鸭和鱼。龙脊当地自产的水酒也闻名县内,被誉为“龙脊茅台”,与龙脊辣椒、龙脊糯米、龙脊茶叶一起被当地称为“龙脊四宝”。

龙脊地区壮族的丧葬礼仪包括报丧、洗礼、入殓、停丧和出殡。

壮族男女能歌善舞,因此在求偶时往往通过对歌、抛绣球等形式进行,也体现了壮族男女恋爱自由的特点,但是壮族男女在结婚时仍要征得家人同意。传统婚嫁礼仪学问较多,主要包括问婚、订婚和结婚等环节。

(2)生产习俗。

龙脊地区过去以水稻种植为主要产业,是典型的稻作社会,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均围绕着水稻的生产展开,很多特色民俗节庆均为水稻生产的衍生品,是当地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水稻的耕作周期,一年可分为五个阶段:备耕阶段、播种阶段、中耕及田间管理阶段、收获阶段和归仓阶段。龙脊地区壮族梯田耕作十二道工序如表4-13所示。龙脊当地的稻田耕作也曾有“祭田神”“打背工”、正月祭拜灶神、正月初一至初十不能下田干活等生产习俗。

表4-13 龙脊地区壮族梯田耕作十二道工序

续表

(3)节事节庆。

表4-14所示为龙脊地区传统稻作民俗节庆表。

表4-14 龙脊地区传统稻作民俗节庆表

2.文化艺术基因

1)文艺技艺

(1)歌舞器乐。

壮族是以能歌善舞著称的民族,壮族山歌来源于壮族人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歌手常常“以歌代言”,用歌唱的形式,叙事传言,抒发思想感情。在生产劳作、择偶婚配、结交朋友等情境下,壮族人都离不开山歌,在旧社会,壮族山歌还是壮族人反抗剥削,揭露社会丑恶,团结人民群众的“武器”。而壮族的舞蹈艺术则大多源于本民族农耕文化和宗教仪式,其舞蹈形式主要反映一些农业生产的过程以及对于动物等的模仿,颇具想象力和神秘感(见图4-16)。(www.chuimin.cn)

图4-16 龙脊地区歌舞艺术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龙脊地区的特色山歌有龙脊山歌和北壮二声部民歌两种,两种山歌在演唱语言和格调韵律上各有不同。龙脊山歌可细分为劳动歌、酒歌、情歌、婚礼歌、祭祀歌等,以桂柳官话进行演绎,歌词内容由歌手即兴发挥,体裁如七言绝句,七个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开头第一句也可以三字成句,一段歌词中除第三句外的其他句子均要押韵,演唱形式为男女对唱,这类表演常在各类红喜事场合进行,是当地目前较为流行的山歌类型。北壮二声部民歌分为酒歌和弯歌两种,酒歌以壮语起音,通常在当地壮族结婚喜宴上由主家和宾客分为两队轮流演唱,格调韵律较为复杂,弯歌的歌词内容相较于酒歌和龙脊山歌更为正式一些。弯歌多为长篇叙事体裁,内容多为传说史诗、农事活动、警世恒言以及苦情故事等,由于唱腔和歌词较长,弯来弯去而得名,并且作为当地古老的山歌类型,也被称作“古壮歌”,叙事性的歌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过去的生活风貌和社会文化。

龙脊地区的扁担舞在当地又被称为“打榔舞”,源于当地的稻作文化,内容以反映农耕生产的过程为主,表演者通常为女性,是当地妇女在梯田进行劳动生产活动时抒发丰收喜悦的舞蹈。与其他地区作为宗教祭祀仪式的师公舞不同,龙脊地区的师公舞是当地少女举行成人仪式时的仪式舞蹈,由头戴面具身着草裙的师公带领着刚成年的少女进行表演,舞蹈结束后再经历洗礼和佩戴头巾等一系列流程,便标志着少女们可以恋爱、结婚,真正地进入稻作社会的生活。

(2)传统工艺。

①水酒酿造技艺。龙脊水酒以龙脊本地优质糯米为原料,以祖传秘方配制的酒药为底料,并用当地的山泉水酿制。农历九月重阳节是酿造“龙脊水酒”的最好时节。目前,当地壮族村寨中年龄较大的妇女基本都会酿水酒,用于自家饮用、招待客人,如今龙脊水酒已成为当地特色旅游产品。

②布贴绣技艺。布贴绣是用彩布剪出形状,镶缝花边而成型的刺绣类型。图案多为呈现吉祥意义的龙、凤、麒麟太阳蝴蝶、“三鱼共首”等,用于制作背带心、腰带等壮族传统配饰。布贴绣作品色彩图案考究,是当地极富特色的工艺品。

雕刻技艺。龙脊地区是多石山区,当地壮族村寨内的民居、凉亭、风雨桥等传统建筑均以木结构为主体,这使当地木制雕刻技艺得以发展和传承,同时也造就了壮族的雕刻艺人。

④木工建造技艺。龙脊壮族聚居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较为充沛,山地气候特征明显。多雨潮湿、瘴气弥漫的生态环境,十分不利于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为了避免危害,壮族先民发明了“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的干栏式建筑。又因龙脊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所以当地壮族民居及其他建筑都是清一色的木结构建筑,木工建造技艺也应运而生。

竹编技艺。龙脊是竹乡,当地壮族传统家用器具大到吊在火塘上方的谷炕,小到只有拳头般大的蚂蚱篓,都会使用竹子进行编制;从编织粗糙一点的箩筐、畚箕、鸡鸭笼,到精致得像艺术品的席子、篮子、鸟笼,数不胜数,构成一个品种繁多、图案丰富的竹编大世界。

⑥造纸技艺。龙脊壮族的手工造纸是以毛竹为原料生产草纸和湘纸。其制作工序为采料、浸泡、捞纸、洗涤、捣桨、捞纸、压榨、焙干、揭纸等工艺流程。

⑦制茶技艺。龙脊云雾茶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曾为贡品,壮族先民精心将茶树移植于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上自家的田园中,因生长环境终年云雾缭绕,故得名“龙脊云雾茶”。

⑧梯田造田技艺。龙脊地区“万山环峙,五水分流”,壮族先民自明代陆续迁徙至此,开始其艰苦卓绝的重塑自然面貌的浩大工程。在崇山峻岭之间,世世代代的壮族人用锄头、畚箕、锹、铲、铁钎、木槌等劳动工具,顺着荒山的坡度,自下而上的开凿梯形地块,经年累月、胼手胝足,从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石壁陡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修筑了梯田,使一个又一个原本森林密布的山坡,化为层层叠叠、直上山巅的梯田群落,形成蔚为壮观的人造梯田景观。

⑨干栏式建筑建造技艺。龙脊壮族干栏式建筑为全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或曲尺形,高大宽敞,造型规整对称,立木为柱,穿梁架檩,铺板为楼,合板为墙,采用立柱与穿斗结构。由于其干栏多辟坡而建,房屋的面积受到地形限制,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地基,将居住层和阁楼下的木穿通过前檐向外延伸,然后在木穿末端卯入一根底部悬空的木柱,并在木穿上铺钉板块,使楼层随之向外延伸,外伸的楼层下悬空,屋檐下的吊瓜做灯笼状雕刻,形成了鲜明的壮族“吊脚楼”。

2)服饰文化

(1)服装配饰。

龙脊壮族服饰具有浓厚的壮族特色(见图4-17),男子服饰为自织的青色、蓝色有领对襟上衣,下着青色、蓝色吊裆宽边长裤。女子上身为绣红、绿、蓝、白和青五色底衣,底边、袖边、袖筒镶红、蓝、绿色花边,下身多穿宽口裤,裤筒镶红、蓝、绿色绣花边。因女子夏季上身多穿白色衣服,故龙脊壮族又被称为“白衣壮族”。壮族女子习惯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喜爱佩戴特色耳环、手镯和项圈等配饰,其他小配饰因村寨不同而存在差别。

图4-17 壮族传统服饰

(2)图腾纹饰。

图腾纹饰常常与宗教信仰相连,宗教信仰的代表性图形符号是图腾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代表始祖神姆六甲的花卉纹样,以及代表雷神崇拜的雷云纹饰等。图腾纹饰可以说是当地宗教信仰的具象体现之一,但又不仅限于宗教意义,当地各类构筑物以及服装、首饰中所使用的图腾纹饰在宗教意义之外,还是当地壮族居民审美意识和社会意识的体现。

龙脊当地传统的壮族图腾纹饰(见图4-18)有各类花卉、野生动物以及反映自然环境的雷云纹、水波纹,还有各种三角形和菱形以及圆形的绣球等几何纹,而龙、凤、阴阳双鱼和当地著名的“三鱼共首”图腾形象是与汉族文化相互融合之后的产物。其中,阴阳双鱼和“三鱼共首”是道家文化的代表符号,其形象考据的时间可追溯至汉代。阴阳双鱼在道教中象征“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哲理,在廖家寨寨门上作为装饰出现时则取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之意;“三鱼共首”在当地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传统的道家文化中“三鱼共首”代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生万物”的“三”,在当地则用于象征龙脊古壮寨廖、侯、潘三姓氏族的和睦,以及龙脊境内聚居的壮、侗、瑶三个民族的友好。

图4-18 龙脊壮族图腾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