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是桂北地区壮族村寨选址布局的重要依托条件,是维系壮族居民聚居和生存的重要生命线。此类水系格局景观比较精致小巧,河水与山体相互环抱,产生相互遮挡的态势。此类水系景观较为壮观、边界较明显,因此呈现此类水系格局的壮族村寨多倚靠于河畔较高的台地和坡地上,具有较好的航运功能。......
2023-10-18
1.选址布局基因
1)选址特征
(1)山形地势。
龙脊景区金江河偏北侧的龙脊山与南侧的金竹山为越城岭西南麓的余脉,长条状的分水岭绵延起伏数十公里,山势陡峭,河水湍急,整体呈“两山夹一水”的V形河谷状。山系地表径流发育良好,山泉资源丰富,海拔800米以上生长着大片的树林,利于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传说龙脊山廖家寨的祖先从南丹庆远迁徙到此处时,望见起伏的龙脊山上有一条山脊线仿佛巨龙蜿蜒的脊骨一路延伸至江水中,好似一条巨龙伏在江边饮水,便认定此处是风水宝地,于是在此定居,开枝散叶,龙脊山也因此而得名。
以龙脊古壮寨为例,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受温热湿润的偏南风影响,冬季受寒冷干燥的偏北风影响,村寨主山龙脊山替其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风,龙脊山东部与金竹山相连,金江河宛如玉带,由东北自西南蜿蜒流过。山地气候潮湿,时有云雾缭绕,常见地形雨等天气。金竹山和龙脊山均植被生长茂盛,茂密的树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还能为村庄提供各类动植物资源,山间生长的柳杉、刚竹等都是人们营建房屋、制造生产器具和生活用品的来源,林间孕育的菌类和竹笋等山珍也为村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总体来说,龙脊地区良好的山形地势(见图4-1)为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自然基础,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壮族居民得以在此休养生息,桂北壮族的文脉也因此生生不息。
图4-1 山形地势
(资料来源:笔者改绘。)
(2)水系格局。
水系是桂北地区壮族村寨选址布局的重要依托条件,是维系壮族居民聚居和生存的重要生命线。所谓“苗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桂北地区壮族居民傍水而居是因为稻作传统,因此,其一般都选择在适宜种植水稻的河边坝子地带建寨,或在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可利用的地方建寨,相当多的桂北地区壮族村寨选址于河流两侧或山泉丰富的山坡上。桂北地区多样的山形地势构造出壮族传统村寨与水系的多样形态关系,外部水系形式主要可分为穿越式和临靠式,内部常配置有水井、水渠和连筒等水利设施。
水系格局呈现穿越式的壮族村寨往往选址于海拔较高的崇山峻岭地带,金江河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流过,其中三条溪流穿寨而过最终汇入金江河,村寨的建筑则沿溪流边缘分布于两侧的坡地与山体上,以山泉水和地下水为生活用水,内部配有水井、水渠、连筒和太平清缸等水利设施。此类水系格局景观比较精致小巧,河水与山体相互环抱,产生相互遮挡的态势。呈现此类水系格局的壮寨以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为典型。
水系格局呈现临靠式的壮族村寨主要分布于江畔、河畔。此类水系景观较为壮观、边界较明显,因此呈现此类水系格局的壮族村寨多倚靠于河畔较高的台地和坡地上,具有较好的航运功能。居民通过支流引水入寨,以及通过一系列水利设施的配置实现村寨农田灌溉。金竹壮寨是水体临靠式壮寨的典型代表。
2)空间布局
(1)整体形态。
就聚落的围合状态及其规模而言,常见的壮族村寨空间形态有随机散点型、线性分布型和面状网络型。面状网络型聚落路网密布、纵横交错,村落内部交通较为发达且便利,平原地区的村寨路网较为规整,建筑沿路网呈梳式排布,而位于山地的桂北地区壮族村寨网络结构则更为自由,道路呈树枝状伸展开来,民居建筑呈团块式或组团式分布(见表4-1)。
表4-1 村寨平面空间形态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2)线性空间。
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和金竹壮寨在线性空间上总体类似,均是以纵向的主要道路来组织交通。主路的延伸状态依山就势呈枝状蜿蜒,通过在平面上的横向弯折解决坡度和高差问题,但龙脊古壮寨线性空间分布无明显向心性,平安壮寨线性空间分布则沿纵向主干道横向自由蔓延,呈网状(见表4-2)。村寨的线性空间除道路外,还包括天然的溪流以及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水利系统,村寨中的天然溪流基本上沿山体的山谷线纵向穿越村寨,村寨的水利系统在天然水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枝状形态分布,为聚落用水提供便利。
表4-2 村寨线性空间分布特征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村寨的线性空间在立面形式上比较丰富,与村寨内的水系、民居、田地既有交叉又有平行,构成要素有石板路也有石桥和田间小径。横向穿越民居的道路空间开敞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道路两侧房屋地基高差的影响,一般来说,道路两侧的房屋地基高差较小时,道路两侧的横向空间容易被并立的房屋所遮挡,建筑挑出的屋檐会使道路成为一定封闭性的廊下空间;而在两侧房屋地基高差较大的情况下,道路的一侧会由于高差,呈现出开敞的状态,具有较好的景观视角。总的来说,道路立面空间可大致分为三种形态:前路后崖式、前后设路式、前坎后路式(见表4-3)。
表4-3 龙脊地区壮寨道路空间形态分类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面状空间。
三个村寨在面状空间,即建筑分布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龙脊古壮寨的建筑分布随线性空间呈组团式布局,总体上可被划分成三块组团,而金竹壮寨和平安壮寨的建筑分布较为集中,呈单中心式布局(见表4-4)。形成此种差异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受村寨居民氏族构成的影响,金竹壮寨与平安壮寨的氏族构成比较单一,村寨内的主要姓氏均为廖氏,而龙脊古壮寨的氏族构成则呈廖、侯、潘“三族鼎立”的状况,其内部构成比较复杂,龙脊古壮寨作为一个大的自然村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廖家寨、侯家寨、平段寨和平寨4个小寨。与城市相比,村落的社交属性更偏内向、保守,在村落形成之初,更倾向于同氏族聚居的形式,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虽然同样坐落于山地,姓氏构成更为单一的金竹壮寨和平安壮寨在建筑分布上更为集中,呈具有向心性的团块式布局,而姓氏构成更为多元的龙脊古壮寨在建筑分布上则呈现出随线性空间形成小组团的形式。
表4-4 村寨面状空间布局形态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2.建筑技艺基因
1)民居
我国南方壮、侗、瑶等少数民族的民居被统称为“干栏”,此种建筑形式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关的历史文献记录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以及《魏书·僚传》均对干栏式建筑进行了描写,无论是《博物志》所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还是《魏书·僚传》中所描述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均为干栏式民居的原始形态,即在结实粗壮的树枝上架设屋棚,因其简陋的形式类似于鸟巢而被称为“巢居”(见图4-2),而“阑”通“栏”,音译自壮侗语系中少数民族对于住房的称呼,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人楼居,梯而上”,由此可知,到唐朝,随着少数民族与中原文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以及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干栏式建筑已发展出比较成熟的形式,即现在常见的底层架空,上构重屋的形式。
图4-2 巢居示意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龙脊地区常见的壮族干栏式建筑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年代差异,传统干栏式民居地基结构主要分为两类:全楼居高脚干栏式和半楼居高脚干栏式(见图4-3),从建筑架构上来说,清末民初时期的古居多为三柱二三间小房,底层架空豢养牲畜或堆放杂物,二层住人,房屋尖顶处作阁楼,部分民居在二层或增设用于晾晒谷物的晒楼,形式类似于阳台,及至1949年后建造的干栏式民居则多改为五柱三间或多间的三层楼房,部分民居的底层已不再用于圈养牲畜,20世纪80年代后营建或改造的民居已逐渐突破传统的结构形式,房屋内部的梁柱逐渐精简,目前龙脊地区常见的传统干栏式民居结构类型多为六柱多间式、五柱三间或多间式(见图4-4),建筑层数不再局限于三层,底层也从生产空间转化为堂屋、客厅等社交空间。
从建筑用料上来说,早期的干栏式民居用材以当地出产的柳杉、刚竹以及页岩为主,片状的岩石整齐地排布叠加用作架空层的石基或石墙,质地坚韧的柳杉则用于建筑主体部分的构造,如梁、柱、墙面及隔板,部分由建筑二层延伸出去的晒楼常使用刚竹搭建,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出现砖混结构的民居建筑,质地较木石材料更为坚固,且克服了木材隔音效果较差的缺陷,冬季的保温效果也优于木材。
图4-3 龙脊地区传统干栏式民居侧立面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图4-4 龙脊地区传统干栏式民居结构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当地干栏式民居的屋顶也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传统的干栏式民居屋顶多为悬山顶和歇山顶,而随着人们居住需求的变化和营造技术的进步,在传统的悬山顶和歇山顶造型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不对称式的悬山顶、不对称式的重檐歇山顶,以及联排人字剪刀架式屋顶等形式,丰富多样的屋顶造型使得村寨的建筑景观更富于变化和趣味性,同时也保留了干栏式建筑文化的精髓(见表4-5)。
表4-5 传统民居与现代民居差异对比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龙脊地区的传统干栏式建筑多采用正面侧入的入户形式,进门后由与建筑面宽平行的楼梯上到二层,根据壮族人的习惯,楼梯级数设为9级或11级,意在驱邪避灾,沿楼梯上至二层首先进入的是一道窄长的门厅,尽头一般设有供人休息的条凳,门厅内侧以全封闭式的木板和木门分隔开门厅和里间,门厅外侧墙面设窗用于通风和采光。门厅内侧里间的平面布置以堂屋为中心,堂屋中央靠墙设置香案及神龛,用以供奉祖先,按照壮族子辈成家后仍与父辈一同居住,“分吃不分家”的习俗,堂屋左右两侧分设两处火塘,可用于取暖、聊天、会客和饮食。围绕堂屋,卧室、厨房和杂物间等分设四周,主卧与次卧之间也有小门联通,前堂后卧,是比较典型的桂北地区传统壮族干栏式建筑平面布局(见图4-5)。
2)窗户
窗户是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功能为通风和采光。当地传统的壮族干栏式民居建筑上的窗户尺寸比较小,开敞和通透度较低(见图4-6),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二是,抵御当地冬季的严寒。虽然窗户在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中所占的面积比例不高,但形式花样较为丰富,当地富庶人家通常采用繁复的木质雕花窗格装饰窗户,除贴合建筑墙壁的常见窗户形式外,还有向外挑出的飘窗式窗户,多样的造型艺术是当地壮族居民审美意识的体现。
3)桥梁
当地壮族村寨的桥梁类型主要有佛桥、风雨桥和石板桥三类(见表4-6),其中佛桥更是龙脊一带的壮寨所独有的,鲜见于广西其他壮族聚居区。
图4-5 传统民居平面布局(单位:毫米)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图4-6 传统民居窗户识别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表4-6 龙脊地区壮寨桥梁类型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壮寨佛桥(见图4-7)形式类似于侗寨风雨桥,是用于连接溪流、沟涧两岸的通道,因此体量较小,精简形式,多为单檐悬山顶,头尾不设桥亭。壮寨风雨桥与佛桥的结构形式相似,但在桥梁头尾两侧均设有桥亭,桥亭顶部为重檐的悬山顶。佛桥建造选址多在村头寨尾的水口处,如龙脊古壮寨内廖家寨的三鱼共首石板桥,其位于廖家寨寨门万年门后,桥梁横跨的距离较窄,因此不设桥墩,仅以石质的桥身横跨两岸,梁柱以本地产的柳杉木打造,柱基为石质,桥柱间设有条形坐凳。平安壮寨风雨桥(见图4-8)是当地壮寨较为典型的风雨桥,桥内不设神龛,且头尾设有桥亭,桥廊部分结构与佛桥大同小异。总的来说,佛桥与风雨桥在使用功能和结构形式上相近,均属于廊桥的分支,除交通功能外,还承担了村寨居民日常交往、纳凉、避雨和集会的功能,是壮寨内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
图4-7 三鱼共首石板桥识别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www.chuimin.cn)
图4-8 平安壮寨风雨桥识别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石板桥通常以3块或4块窄长的石条板拼接而成,横跨两岸,部分石板桥下方设有矩形石柱作为桥墩,稳定结构。石板桥的选址没有特定的要求,仅强调通行功能,桥面为防滑常雕刻三角或菱形斜纹与花卉纹样,兼具美观与实用性,是当地石刻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4)凉亭
龙脊地区山高路长,当地壮族居民在山间行走、劳作非常吃力,凉亭作为村寨中常见的公共建筑之一也承担着休憩、纳凉和居民日常交流的功能。凉亭多建在山泉或地势高险之处,方便来往的行人休息停留,集会社交。与汉族凉亭不同,其形制较为简朴,平面形态基本可分为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多为四柱或六柱抬楼式多间瓦顶亭(见图4-9)。
图4-9 常见凉亭识别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部分凉亭内设有神龛,用于供奉当地的土地神,部分建于山泉旁的凉亭还会在内部设置水槽,如廖家寨的清泉亭,亭内设石质水槽,同时以竹笕将山泉水引流至亭内,供人们饮用或清洗衣物和蔬菜等(见表4-7)。壮族有敬老的文化习俗,壮寨内大部分凉亭的最初建造动机是人们集资行善积德,从而替家里的老人祈福消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凉亭的文化意义逐渐淡化。并且,在村寨进行旅游开发的背景下,由于凉亭大多建造在视野开阔处,其功能也逐渐转变为供游客停留、拍照的观景台,部分设于村寨中心的凉亭在保留了传统的休憩、社交等功能的前提下,则转变为销售手信和纪念品的半商用场所。
表4-7 龙脊地区常见凉亭类型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5)谷仓
谷仓时常会作为民居建筑的一部分出现,如民房的阁楼就常常承担谷仓的功能,有时民居主体旁延伸出的披厦也用于储存粮食。而部分实行群仓制的村寨,谷仓常常被单独设置在房屋一旁的空地上或水塘中,这种储藏粮食的方式主要是为了避免民宅因用火安全问题造成火灾导致粮食受损,而设置在水塘中的粮仓能够较好地防范鼠患。与民居一样,当地的谷仓也呈底层架空的干栏形式(见图4-10),通常几户人家共用一个谷仓,因此体量相较于一般民居更小,而随着现代粮食储藏方式的改变,谷仓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部分谷仓现已废弃或用于储藏柴火或其他杂物。
6)祭祀建筑
壮族有自然崇拜的文化特点,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多仰赖于自然条件,因而敬畏自然。壮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因此,村寨内常常以神龛、寨社、庙宇以及石雕供奉着如水神、树神、雷神等自然神灵,以及祖先神和英雄神(见表4-8)。龙脊地区的祭祀建筑一般就地取材,以天然的石材搭建出简单的神龛形状便能作为朝拜供奉的庙宇,如廖家寨寨门石墙处的守护神庙;部分庙宇则直接将天然形成的洞穴和自然生长的古树作为庙宇主体,如廖家寨的莫一大王庙和平段寨的古杉树和古樟树神。当地现存形制较为完整和正式的祭祀建筑为侯家寨的侯家寨社,其外形与普通民居类似,但不做架空,仅做出地形高差将建筑抬高,为小型的悬山式瓦顶建筑,外墙左右两侧以石墙加固支撑,寨社内供奉侯氏祖先以及莫一大王。
图4-10 废弃的谷仓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表4-8 龙脊地区壮寨常见祭祀建筑类型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7)水锥房
水锥房一般设置在四季长流的山泉边,为四面通透的悬山式瓦顶小型建筑物,内设形似跷跷板的舂米锥(见图4-11)。水锥房的运作是通过房侧的连筒将流水灌注至舂米锥一端的凹槽中去,水流注入凹槽导致舂米锥两端重量不均,使尖锥一端高高翘起,而凹槽水位盈满溢出后重量再次变轻,使尖锥落下,从而实现非人力舂米,有效地节省了劳动力。充分利用原生的自然条件改善生产方式,体现了当地壮族居民的智慧和巧思。随着科技的进步,水锥房如今虽已不再作为劳动空间使用,但作为当地稻作文化的典型标志之一,仍发挥着自身的景观作用。
图4-11 龙脊地区壮寨水锥房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8)寨门
传统壮寨的寨门多为石门,常与石砌围墙相连,构成守卫村寨的屏障和划分村寨领地的边界,部分村寨在寨头和寨尾均设有寨门,如龙脊古壮寨的廖家寨,而金竹壮寨仅在入寨口设寨门,平安寨则完全不设寨门。龙脊地区的壮寨居民相信寨门有“留财辟邪”之效,在寨门的门板和门框处雕刻各类图腾、神像以及有吉祥寓意的对联,加强守护(见表4-9)。
表4-9 龙脊地区壮寨现存寨门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廖家寨的寨门是3个壮寨现存寨门中历史最悠久的,建造时间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传说当年建造两扇石门以及石门一侧的石护栏的用料由村寨内300多位村民合力抬回,再集资请来石匠进行雕刻。入寨口的石门叫万年门,门头刻有寨门名称“万年门”,两侧还刻有阴阳双鱼的纹饰,寨门檐底有三角斜纹雕饰,门框两侧雕刻有对联:上联为“金门百代耀福村”,下联为“古树千年荫古地”。两侧门板分别刻有秦琼和尉迟恭两位门神,据门框内侧的文字可知,门板是由廖家寨居民集资在2000年修复的。寨门旁还生长着一棵古桂树,也是廖家寨的守护神之一。廖家寨出寨口的石门叫福圣门,虽因年久失修,雕饰已不可考,但门头的名称和门框两侧的对联仍隐约可见:上联为“古寨千年阳吉地”,下联为“石门万载耀福村”。
金竹壮寨寨门的建造时间已不可考,据现有资料推测大概在民国初年。寨门顶部有葫芦状的石雕装饰,象征健康长寿和富贵吉祥,门框上雕刻有对联:上联为“高天红日照苍松”,下联为“圣地吉门护石龙”,横批为“国泰民安”。金竹壮寨被开发为景区后,村寨山脚处的一座木结构凉亭被当作入寨口的寨门,上悬牌匾为“桂北第一寨——金竹壮寨”,此种木寨门与当地壮寨传统的石寨门在质地和形式上均不相同,但与桂北地区的一些侗寨寨门更为相近。
3.景观环境基因
1)林地景观
在龙脊当地壮族人的生态观念中,水体和森林被看作村寨的守护神,村寨后方的风水林不仅可为村民提供生活材料,也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纳福保平安。当地种植红豆杉、侧柏、毛竹、枫香树、茶树等植物,红豆杉被人们认为是保护村寨的神灵化身,杉木达到一定的树龄可以用来建造当地特色干栏式建筑;大片生长的毛竹不仅可以生长出竹笋,成为当地重要的食材,也是竹筒饭、纸品、竹笕、连筒等物品的原材料;围绕龙脊特色古树茶的茶树种植业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之一。
表4-10 龙脊地区林地景观
2)水体景观
龙脊当地的水体景观构成包括水井、水渠等灌溉设施,以及竹笕、连筒、木笕等引水设施,还有太平清缸这类抗旱、防火设施(见表4-11)。
表4-11 龙脊地区常见水利设施
龙脊山和金竹山的地质构成相同,山体覆土为黏度高、保水性好的红黄壤,底层为不透水的沉积岩,茂盛的森林和地被植物有涵养水源的能力,再加上东西走向的山脉让南北方向的冷暖气流交汇形成密集的锋面雨,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当地的村寨虽然远离河流,但山中丰富的山泉及发育的地表径流充分解决了村寨的用水问题。
而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人们在村寨各处建造水井,并开挖了大量的水渠用于灌溉,部分水渠内使用石质分水器调度水流分配。
与平地村寨常见的突出地面的柱状水井不同,龙脊地区壮寨的水井常与亭式建筑相结合,一方面,亭子发挥着井罩的功能,有效地防止了水体污染;另一方面,亭下空间也形成了可供停留的公共社交空间。且由于地形特性,当地村寨的出水形式更类似于山泉,水流自石缝经井台流出,出水口周边以石块砌成井栏,井台下置有石槽,有一定的蓄水功能,石槽底部有排水口,多余的水流会沿至水井的排水渠排放至其他水渠中。总的来说,桂北地区壮寨的水井结构较为复杂,所承担的功能也更多样。
竹笕、木笕和连筒均为山地常见的传统引水设施,竹笕由劈成两段的竹子制成,其名称也可写作“竹笕”。宋代诗人陆游在《闭户》一诗中所写的“地炉枯叶夜煨芋,竹笕寒泉晨灌蔬”,以及杨万里在《桑茶坑道中》诗中所写的“溪面秪销横一视,水从空里过如飞”,描绘的就是此种引水设施,可见其历史悠久;而木笕则由当地产的柳杉和松树制成,质地坚韧比竹笕更耐用,但成本相对更高;连筒相较竹笕和木笕密闭性更好,由打通竹节的竹管制成,能更好地保证用水卫生。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竹笕、木笕和连筒这类引水设施已逐渐消弭其功能性,而转变为观赏性的景观。
太平清缸,据说是廖家寨廖光春老人请石匠以四块青石板制成,平面呈矩形,高三尺八寸[2]、宽二尺八寸、长五尺二寸。水缸四角嵌有装饰石柱,柱顶分别有一对青蛙及一对螃蟹的立体雕饰。缸身上有碑文记载:太平清缸,同治壬申修治,武威仁顺记立,孟冬吉日存沆。太平清缸内的水常年盈满不竭,过去常由居民挑水倒入缸中进行蓄水,现在则靠自来水管道输入蓄水。过去太平清缸用于旱季防火和抗旱,维护村寨太平,现在则逐渐演化成标志性景点和村寨内的祭祀场所,每年正月初一廖家寨居民均会在此焚香祷祝。
3)农业生产景观
(1)农田景观。
梯田景观是龙脊地区壮族村寨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基因。龙脊梯田是著名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梯田规模大且形态优美,是极具辨识度和特色的村寨景观。壮族是农耕民族,具有悠久的稻作历史,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稻作生产经验,我国华南地区丘陵密布、地势崎岖,可供耕作的平地资源较少,分布于山地的少数民族村寨尤甚,在长期与自然条件磨合的过程中,壮族人积累了丰富的耕作经验。
龙脊山和金竹山,山势高耸险峻,无法像平地一样进行块状的耕作,远离河流的高层梯田也难以取水,但具有黏性的覆土层和土层下方不透水的沉积岩使得梯田拥有较好的保水性。同时,雨热同期,湿润多雨的天气也为梯田稻作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气候条件。勤劳的壮族人随坡就势开垦梯田,田地随等高线呈狭长的阶梯状分布,随着山脉的起伏而变化着曲线形状,仿佛是勾勒山体的等高线,鲜明地描绘出大地的肌理。
龙脊地区规模最大的梯田为平安梯田,该梯田横跨龙脊古壮寨和平安壮寨两个自然村,规模宏大,景观效果壮丽,其中最著名的节点为“九龙五虎”和“七星伴月”(见图4-12)。“九龙五虎”中的“九龙”为龙脊山主山分化延伸出的九条小山脊,梯田沿着九条小山脊分布,延绵起伏,蜿蜒波动,犹如九条翻腾云海的小龙,而“五虎”则指突出的几个小山头。“七星伴月”中的“七星”指主山余脉上隆起的七座小山丘顶部留出的一小圈空地,“月”指七座小山丘围绕着的一座山头上呈半月状的水田,稻田内的水反映着天光,宛若明月,七座小山丘围绕着中部山头的一弯水田,仿佛众星捧月,因此而得名“七星伴月”。
梯田是龙脊地区内壮族人家生产和生活的中心,梯田的耕作模式不仅克服了地形条件,实现了在山地的大规模水稻耕种,保证了村寨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同时沿等高线开垦的梯田由于其结构和质地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大规模滑坡的危险,使得水稻耕种实现了可持续的发展,并且转化成为效益可观的旅游资源,这是当地壮族传统营造智慧中对于地形处理的集中体现之一。
图4-12 龙脊梯田景观
(2)农业产业景观。
龙脊地区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带,地表起伏较大,呈现“高山—阶地—河谷”的地貌形态,其中梯田坡度为26°—35°。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土壤垂直分异较大,肥沃的土壤为农业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环境。农业生产是桂北地区壮族居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由于气候、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多变,当地形成了多样的农业产业。壮族作为稻作民族,其粮食作物以水稻、芋头、南瓜、红薯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罗汉果、百香果、茶叶等;此外,还养殖凤鸡、翠鸭等家禽,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产业景观(见图4-13)。
图4-13 龙脊地区农业产业景观
(3)农业设施景观。
由于地形、水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龙脊地区壮族居民为了充分适应和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开辟梯田进行耕作,形成了良好的稻作习俗。壮族传统农耕中蕴含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其中农业设施便是居民稻作习俗的重要生产性景观。由于梯田的道路系统和灌溉系统较特殊,传统耕作活动全部依靠人力和畜力操作完成,在龙脊地区十二道农活工序中,主要包含耕地、灌溉、中耕、收割、运输、脱粒、加工等多种类型的农具(见表4-12)。
表4-12 龙脊地区主要农具
龙脊壮寨农具如图4-14所示。
图4-14 龙脊壮寨农具
有关乡村文化基因保护与景观营建研究:以桂北民族地区为例的文章
水系是桂北地区壮族村寨选址布局的重要依托条件,是维系壮族居民聚居和生存的重要生命线。此类水系格局景观比较精致小巧,河水与山体相互环抱,产生相互遮挡的态势。此类水系景观较为壮观、边界较明显,因此呈现此类水系格局的壮族村寨多倚靠于河畔较高的台地和坡地上,具有较好的航运功能。......
2023-10-18
桂北传统壮族、侗族和瑶族村寨在聚落分布形态、农业生产景观、民居建筑结构及村寨人文特色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集中体现了各族人民在山地人居环境营建方面长久以来积累的生态智慧,其景观基因形成的影响因子是复杂的,在进行识别和分类时需要参考明确标准。通过前期对区域内各项人文以及自然因子的分析考量,本书识别研究对象的景观基因基本遵照刘沛林所提出的四项原则。......
2023-10-18
寨老组织作为壮族村寨内的自我管理组织,担负调解村寨日常纠纷、维护村寨秩序、促进村际交往等职责。龙脊地区壮族的饮食习俗包括日常饮食习惯和丰富的节日饮食礼俗。此外,龙脊地区壮族人喜食炒菜,利用旱田种植时令蔬菜供日常食用。壮族男女能歌善舞,因此在求偶时往往通过对歌、抛绣球等形式进行,也体现了壮族男女恋爱自由的特点,但是壮族男女在结婚时仍要征得家人同意。......
2023-10-18
瑶族的自然崇拜对象与村寨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往往是瑶族人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图6-15瑶族宗教信仰习俗制度。在原始氏族阶段,通常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氏族酋长来维持瑶族地区的社会日常生活秩序。节日庆典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瑶族的节日文化是在瑶族特有的历史、生态、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体现了瑶族人独特的信仰观念、文化心理、价值伦理观念的文化复合体,是瑶族村寨景观基因的主要组成成分。......
2023-10-18
2)习俗节庆围绕侗族非物质文化景观中的习俗节庆分类,其基因符号的识别涉及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和节事节庆三个方面。同时,侗族养鱼、食鱼、敬鱼的习惯已成为侗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河鱼作为极具侗族文化代表的食物,是侗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
2023-10-18
文化基因,又称“模因”或“谜米”,起源于西方国家。刘长林认为,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对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心理底层结构和思维方式,贯穿于民族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王东认为,文化基因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是结晶在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系统中、升华为哲学核心理念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2023-10-18
在现代的景观营建中,由于钢铁、玻璃、混凝土、PVC等新型材料相较于传统的木石材料更为廉价易得、经久耐用,各类新型材料的使用已然成为不可逆的潮流,但此类材料的原始外观形态与传统的乡土风格以及自然风貌存在差异,甚至相互冲突,因此需要融合地方元素,实现乡土化的景观呈现效果。图7-33混凝土和PVC等新材质制作的景观小品及游览设施传统要素的现代功能开发。......
2023-10-18
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可以采用不同标准与角度,常见方法有图像提取、内涵提取、因素提取与逻辑提取等。自然与人工景观资源共同构成了物质类文化景观,一个完整的村寨聚落是各类人工景观资源在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交叠融合的整体表达,具有典型的结构聚合性。因此,本节采用空间研究常用的类型化手段,先对外部景观资源的整体性特征进行识别。......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