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自文化地理学出现后,人文景观逐渐成为地理学科的研究单元之一。美国学者卡尔·苏尔是文化地理学界领军人物的一员,人文景观是他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他强调人类文明对自然景观的塑造作用,同时也重视气候、地形、水系、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3-10-18
1.自然环境因素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柳州市北部,距柳州市203千米,距桂林市167千米。县域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东经108°53′—109°47′,北纬25°21′—26°3′,其北接湖南通道县、西靠贵州黎平县及从江县、东倚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南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及融安县(见图3-3所示)。
图3-3 三江侗族自治县区位示意图
(来源:笔者自绘。)
全县总面积为2454平方千米,约占广西总面积1%。全县山地及村庄道路面积占比近九成,耕地水田及水域面积仅占约一成,因此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地势北高南低,属于云贵高原向桂西北丘陵地区过渡的边缘地带,海拔差为1000多米,形成了“山地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相映”的地形特征。地貌主要分为斗江、丹洲以东和北部林溪、独峒、同乐以西地区为海拔500—1000米的“构造性剥蚀中低山陡坡地形”,以及融江、浔江、融江及其支流沿岸为海拔500米以下的“构造性剥蚀低山缓坡地形”两类。其中500米以下丘陵、500—1000米低山、1000—1500米中山及河谷盆地占比分别约为75.8%、23.1%、0.5%和0.6%。
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河网纵横密布,全县大小河流74条,总长689千米。“三江”得名于境内寻江、融江与苗江三条主要河道,主流寻江(古宜河)与融江(都柳江)于县城南部老堡口汇合注入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柳江上源水系融江,苗江(孟江)源自三省坡南麓的独峒镇,于老堡口西侧上游的良口乡汇入融江。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气温为17—19℃。地处低纬度带且季风盛行,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1546毫米)且雨季持续时间长(4—8月);降雨分布不均,有东南多西北少、春夏多秋冬少的特点。全县多雾多雨,属于我国少日照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仅为年可照时数的30%(1334.3小时),年均无霜期320天。
2.人文环境因素(www.chuimin.cn)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文环境色彩奇特、民族结构多样,其人文环境因素主要涉及社会人口构成、政治与经济环境、民族与宗教文化三方面。
一是社会人口构成。它是全国五大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为321538人,聚居有侗族、汉族、苗族、壮族、瑶族、回族、毛南族、仫佬族、土家族等民族,其中侗族是其主体民族,常住人口为181145人,约占总人口的56.33%。三江侗族主要聚居于独峒、八江、林溪、良口、洋溪、同乐、斗江、富禄、梅林、老堡等地。
二是政治与经济环境。唐朝时期的三江属融州融水郡,部分地区称为古州蛮地,自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于融水县三口寨置怀远县,明朝先后于1380年、1591年复置、迁置县城于老堡与丹洲,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正式更名为三江县,并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迁址至古宜镇。1949年11月18日三江县城解放,一个月后县人民政府成立,自1955年起改为侗族自治县,2002年划为柳州市管辖。截至2020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共设置15个乡镇,下辖160个行政村。其历史长达九百多年,封建时期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各民族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总体上三江县较好地维持着地区和睦与稳定,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封建压迫的民谚故事广为流传。
古代关于记载三江县经济状况的资料较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三江县长期居统治地位。三江县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各族先民因地制宜的特性,他们遵循自然地理特性择地定居,往往会选择具备良好生存条件且易于开垦之处来保障族群生产生活的稳定。古代三江县依赖水路交通,沿河村寨的商品流通与文化交流相对较多,而山地村寨则因环境封闭、交通不便而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客观表现为地区民族文化基因特性遗存完备,但整体传统村寨经济水平较低,三江县至今除部分由传统农业型转为文化旅游型的民族村寨外,仍存有以自给自足的类自然经济特性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型村寨。三江县的侗族、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多以传统稻作生产、林猎渔猎、林木种植为经济基础,近现代开始以油茶、茶叶、畜牧、手工等经济类产业为拓展,在当代发展中,三江县又以民族风情为主导大力引入文化旅游产业并着手开展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工作。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路线指导下,历史上三江县经济落后的面貌经由长期发展已得到极大改善,但总体来讲三江县的农林与文旅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仍旧不高。
三是民族与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是三江县内生且特有的人文环境要素。三江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侗族、汉族、壮族、瑶族等多民族的杂居与聚居融合出了多元的文化态势,经由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最终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本民族文化。一方面,传统风俗习惯和信仰在沿袭本民族自身传承规律的同时,借由与外族通婚、联盟等方式,小范围逐步地相互交融。另一方面,以汉族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强势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地对原居住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持续的影响,留下了文化烙印。历史上三江县的外来文化大多给民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并经由人的实践反映在建筑景观、民风民俗和宗教祭祀等形式上。
三江县各少数民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村寨营建过程中往往与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以祈求村寨的平安顺遂,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多以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自然崇拜为主要类型开展各类祭祀和庆典活动。以侗族为例,侗族始祖母“萨岁”及祭祀场所“萨坛”“萨堂”为祖先崇拜的代表,“飞山公”杨再思及祭祀场所“飞山庙”为英雄崇拜的代表,侗族尊崇的山、水、火、木、石、雷、电等自然万物皆有灵的多神信仰及相应的庙宇祭祀建筑物为自然崇拜的代表。总的来说,三江县的各族人民在生活和精神需求方面博采众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宗教意志作用在传统村寨实体空间与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在延续族内信仰体系的同时不断融合外族文化,创造了各民族独有且丰富的宗教信仰。
有关乡村文化基因保护与景观营建研究:以桂北民族地区为例的文章
而自文化地理学出现后,人文景观逐渐成为地理学科的研究单元之一。美国学者卡尔·苏尔是文化地理学界领军人物的一员,人文景观是他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他强调人类文明对自然景观的塑造作用,同时也重视气候、地形、水系、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3-10-18
一般认为模因具有生殖性、延续性和散播性,与生物学中的基因特性类似,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会存在复制和变异的现象,也会因为其散播能力而被选择,从而出现类似生物学中物竞天择的情况。模因这一概念自1976年被创造以来,被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广泛地应用,并在苏姗·布莱克摩尔和阿伦·林治的补充研究下最终成为一个体系较为完备的学说——模因学。因此,本书以模因学作为研究桂北传统民族村寨的理论基础之一。......
2023-10-18
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河网纵横密布,全县大小河流74条,总长689千米。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气温为17—19℃。1949年11月18日三江县城解放,一个月后县人民政府成立,自1955年起改为侗族自治县,2002年划为柳州市管辖。截至2020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共设置15个乡镇,下辖160个行政村。......
2023-10-18
总结桂北地区壮族、侗族和瑶族传统村寨景观基因的外化特征,结合景观基因信息库的体系对景观基因信息元进行图示化处理,通过二维图谱和三维图谱初步构建“桂北地区壮族传统村寨景观基因图谱”“桂北地区侗族传统村寨景观基因图谱”和“桂北地区瑶族传统村寨景观基因图谱”体系,并进行对比分析。......
2023-10-18
针对此类失活基因单元的有机更新,我们应当注重其原始形态的维护,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局部改造,以及与周边景观基因要素的整合。综上所述,有机更新即通过小规模的局部更新叠加实现整体的更新优化;同时改良更新对象的周边环境,通过景观要素之间的联动实现基因单体的激活;并且将更新对象视为具有生命力的个体,顺应其生长肌理来进行改造与更新,维护其差异性。......
2023-10-18
2)习俗节庆围绕侗族非物质文化景观中的习俗节庆分类,其基因符号的识别涉及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和节事节庆三个方面。同时,侗族养鱼、食鱼、敬鱼的习惯已成为侗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河鱼作为极具侗族文化代表的食物,是侗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
2023-10-18
总体来看,广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北部与湘、黔两省接壤,桂北地区正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处,地形复杂,群山环绕,连绵不绝。桂北地区气候呈较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7—22℃。同时,由于桂北地区冬季寒冷,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门窗相较于南部地区更小,整体上封闭感更强。图3-1桂北地区区位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2023-10-18
在现代的景观营建中,由于钢铁、玻璃、混凝土、PVC等新型材料相较于传统的木石材料更为廉价易得、经久耐用,各类新型材料的使用已然成为不可逆的潮流,但此类材料的原始外观形态与传统的乡土风格以及自然风貌存在差异,甚至相互冲突,因此需要融合地方元素,实现乡土化的景观呈现效果。图7-33混凝土和PVC等新材质制作的景观小品及游览设施传统要素的现代功能开发。......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