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桂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桂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摘要】:图2-1景观基因研究阶段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3.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目前,景观基因识别主要遵循刘沛林等人提出的四项原则: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局部唯一性。在祁剑青等关于窑洞建筑景观基因研究的结论中,自然环境的变化、工程技术的进步水平和建筑材料的丰富程度均是影响景观基因变异的因素。对景观基因进行分类是开展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前提,合理的分类有利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工作。

1.景观基因概念与缘起

景观基因的概念始于19世纪生物学领域的生物遗传现象的研究,到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开始了文化传承基本要素及其遗传和变化特性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克罗伯(Alfred L.Kroeber)和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 Klukhohn)提出了文化基因的假说:文化基因是人类文化中的基本单元,与生物基因有着类似特质,也存在着自我复制,以及突变和变异的现象。1976年,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首次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了Meme(模因,也称“谜米”,即文化基因),正式将“基因”这一概念引入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其后衍生出模因论(Memetics),也被称为“文化基因学”。模因(Meme)是文化传递的单位,与生物基因一样,具有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演化过程。模因涵盖的具体内容甚广,学者Moritz E.认为,模因(Meme)是传播文化的一切单元,模因即宗教、新闻、知识、观念、习惯、习俗甚至是更为具体的建筑和景观等。道金斯的学生,苏珊·布莱克摩尔在其著作《谜米机器》中将文化基因定义为文化“遗传”的基本单位。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刘沛林将文化基因的概念与人文地理和景观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实践研究相结合,首次提出景观基因。他认为景观基因是导致不同的文化景观之间有所区别的本质,与生物学中的生物基因一样,它具有独特性、复制性和变异性[1]。景观基因理论以生物学为技术基础,融合了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其技术框架路线主要包括研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内在特质、外在表达及其传承特点,并提出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同时构建景观基因图谱,从而揭示传统聚落在空间格局、区系划分等方面的规律。

2.景观基因研究阶段划分

总的来看,景观基因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见图2-1)。①概念提出阶段(1860年至1950年):基因的概念首次在生物学界被提出,相关重要人物有孟德尔、约翰逊、摩尔根,当基因概念在生物科学界发展成熟之际,其也被逐步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来。②理论初探阶段(1950年至1990年):在这一阶段美国学者克拉克洪等提出了文化基因的假说,在此基础上理查德·道金森及其学生引申出了模因论,我国学者刘沛林则将文化基因的概念引入了地理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景观基因的概念。③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阶段(1990年至今):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包括景观基因识别、提取与分类,景观基因图谱,景观基因与地方认同;在实践应用方面,将景观基因理论主要运用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城乡景观规划及旅游规划开发之中,以理论指导实践管理。自2010年以来,景观基因研究文献逐步增多,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探讨逐步深入,在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景观基因成为新的热点研究领域。

图2-1 景观基因研究阶段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

目前,景观基因识别主要遵循刘沛林等人提出的四项原则: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局部唯一性。在景观基因的提取研究方面,申秀英等根据聚落景观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元素提取、图案提取、结构提取和含义提取四种景观基因提取方法,但这四种识别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在实际运用中依旧会存在局限。胡最等吸取了上述提取方法的优点并结合面向对象的景观基因分类模式,提出了特征解构提取法。该方法将识别对象的特征解构为建筑特征、文化特征、环境特征与布局特征,与景观基因特征解构的分类标准相对应,将所识别出的景观基因在“合并相近类别”的原则下归类为环境特征基因、建筑特征基因、文化特征基因与布局特征基因。在结合传统聚落景观特征解构方法的基础上,胡最等还提出了四种景观基因的基本识别模式:二维形态识别模式、三维形态识别模式、视觉与感知分析模式、结构特征分析模式。特征解构提取法是面向具体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而景观基因识别模式是分析整体聚落景观特征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另外,杨晓俊等构建了陕西省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双螺旋结构仿生模型,并尝试利用该模型来对各类景观基因要素进行自动识别。除传统聚落外,相关研究思路同样可推广到农业文化景观遗产识别中,胡最等以中国南方三处梯田景观为案例,通过总结案例地的基因分类和分类基因特征,对农业文化景观遗产识别问题进行了探索。

4.景观基因的分类

景观基因理论由我国学者刘沛林最先提出,因此,早期的基因分类以他所提出的“两分法”为准,即自身属性标准和物质形态标准。但“两分法”在复杂的聚落景观基因分类问题上不具有普适性。在后续研究中,景观基因的分类体系得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分类标准目前已增加到八种(见表2-2),其中重要性与成分标准、物质形态标准、特征解构标准、空间分析尺度标准是较常用的四类标准。

表2-2 景观基因的分类标准

重要性与成分标准是较常用的四类标准中目前被运用得最多的分类标准,在该标准体系中,景观基因被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和变异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中的主体基因和混合基因是基因识别研究中的主流基因类型,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乡村旅游的兴起,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近年来关于景观变异基因的研究也不断增多。在祁剑青等关于窑洞建筑景观基因研究的结论中,自然环境的变化、工程技术的进步水平和建筑材料的丰富程度均是影响景观基因变异的因素。

对景观基因进行分类是开展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前提,合理的分类有利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存在物质和非物质的性质区别,物质形态标准也是较为实用的景观基因分类标准之一,在该标准体系中,景观基因被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即具有物质形态和不具有物质形态的区别。在此标准下,地方文化、风俗节庆等也被纳入了景观基因的概念中,进一步扩大了景观基因所涵盖的范畴。

特征解构标准和空间分析尺度标准的区别在于其可以适用的空间范围。特征解构标准下的景观基因被分为建筑、环境、文化、布局四类基因,这样的分类标准显然更适用于针对某个具体的传统聚落的研究。而空间分析尺度标准则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尺度空间的景观基因研究,在该标准体系下,景观基因被分为民居基因、街区基因、单一聚落基因、地方聚落基因、区域聚落基因、群系聚落基因,囊括了最普遍的空间划分尺度。(www.chuimin.cn)

5.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表达

景观基因的表达通过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展开。学者们在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进行研究时常常会发现,不同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外在表现形式或存在相似性,即相近的环境或文化同源影响了这些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构成,如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聚落中常常出现牛、太阳、鸟等景观元素,这是农耕文明影响的结果。申秀英等以聚落文化景观区系为研究对象,对各地传统聚落进行区系划分,以景观基因图谱反映各个聚落景观区系的演化过程和相互关联性

传统的景观基因图谱构建方法在时间、人力和物力上的消耗较大,为提高研究效率,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景观基因可视化和基因识别有效性,并探索开发景观基因信息管理系统。邓运员以GIS技术为基础,设计了景观基因管理系统的原型。胡最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图谱数据库设计、图谱单元建模实验研究,进一步完善和解决了建立中国南方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曹帅强等通过研究大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特征,在实践方面解决了依托GIS技术平台将景观基因可视化的方法。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平台基本架构由基础数据库、地图显示管理模块、空间分析功能模块、图谱单元建模模块、景观基因库、图谱单元管理模块组成。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过程可简单归纳如下:研究者将所收集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处理后导入基础数据库,通过地图显示管理模块、空间分析与查询模块、图谱单元建模模块对数据库基础信息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后,再通过图谱单元管理模块完成图谱单元的显示和分析(见图2-2)。

2006年,申秀英、刘沛林等在《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一文中提出将基因图谱的理论运用到传统聚落景观区系的研究中,其将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由二维视角提升到三维视角,从立面和平面对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进行表达。具体的呈现形式为,绘制景观基因平、侧、立面图和三维立体图像以及该景观基因在聚落中的空间结构图。根据地图学图示表达方法和理念,采用图谱的构建范式和城市形态学的相关思路,刘沛林等提出了“胞—链—形”景观图示表达方法,在此图示体系中,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表现形式被分为点、线、面三种,与“胞—链—形”一一对应,具体的符号表现类型被分为写实符号、写意符号、平面几何符号等七种类型,囊括了聚落景观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面的景观形式。在此图示体系中,“胞”一般指代聚落中重要的景观单体,如书院、寺庙等建筑;“链”即聚落中的道路系统;“形”即聚落整体在二维视角下的平面形态。“胞—链—形”景观图示表达方法的提出使得传统聚落景观结构更为简单直观,便于归纳。

图2-2 基于GIS的景观基因图谱平台框架图

(资料来源:笔者改绘。)

6.景观基因理论的实践应用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提取来源中国知网的文献文本数据中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将关键词作为节点类型,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见图2-3)。可知国内景观基因主要研究领域包括:①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地方认同构建;②景观基因的识别、提取和分类的原理和方法;③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构建与表达。在实践应用层面,研究案例主要集中分布于川湘桂等地区,其中以湖南省传统聚落居多,北方地区研究对象主要为陕甘地区传统聚落。

在景观基因实践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城乡景观规划与改造、旅游规划及开发等方面。上述研究应用几乎是同一时间开始的,然而目前的理论应用研究多集中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且保护的性质大于传承。多数研究偏向于景观基因的识别提取与分类,即原始数据的采集,而对于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数据来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的实践还不够深入。关于城乡景观规划与改造,其主要围绕“地方性”和“地方认同”展开,如结合“城市意象”理论将村落中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元素选取为景观基因,将选出的聚落景观基因进行等级划分和分级保护,如此便可在规划中优先保留村落中的文化精髓部分,在进行改造规划的同时延续村落的文脉。在旅游规划应用层面,可以将游客对旅游地的景观基因感知特点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同时又符合游客心理预期和游览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在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景观基因理念在规划设计中融合、保留和传承文化精髓,潜移默化地提高当地居民的地方文化认同感,突出地方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图2-3 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1]根据刘沛林对“景观基因”的概念阐释可以认为,景观基因是文化景观差异性的本质内容和特质体现,景观基因是文化基因在景观层面上的表现类型。从景观的分类看,既包括自然的、物质的景观,也包括非物质的文化景观形式。因而,在文化基因视角下进行民族地区乡村景观营建和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其核心就是进行村寨的景观基因(包括物质、非物质)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本课题基于上述思路展开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