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乡村文化基因保护与景观营建研究成果

乡村文化基因保护与景观营建研究成果

【摘要】:21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和拓展,文化基因理论影响下的基因及图谱研究日渐深入。刘沛林在《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中,将基因的概念运用到文化景观的研究中,利用“景观基因法”研究传统聚落景观的内在特质、外在表达及其传承。

生物遗传学基因及其图谱概念的跨学科引用是基于对文化基因“复制特性”的认同。地理、园林、建筑、规划等学科针对文化景观及聚落的研究集中在“基因概念引申”与“基因图谱转译”两方面。其研究内容较多涉及认识层面与技术层面的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和基因谱系识别及编码研究。研究路径多采用“转译—提取—分析”的逻辑结构,先将“生物基因”转译为文化景观遗传特性的基本信息单位,后提取文化景观特有符号因子并构建具有特征性的研究对象基因库,最后分析文化内涵或绘制基因图谱。

21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和拓展,文化基因理论影响下的基因及图谱研究日渐深入。我国学者刘沛林、申秀英等人以地理空间范围内的不同尺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聚落景观为研究对象,引申遗传学基因概念,建立景观基因理论;其团队还创新地结合了地理信息手段,开启了对传统聚落景观进行基因图谱研究的新视角,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刘沛林在《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中,将基因的概念运用到文化景观的研究中,利用“景观基因法”研究传统聚落景观的内在特质、外在表达及其传承。胡最等人在《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单元研究》中,提出“信息单元”概念并探讨其提取方法,设计了信息图谱的原型系统,并进行了图谱数据库设计、图谱单元建模实验研究;此外,胡最等人还在《古村落景观基因图谱的平台系统设计》中构建了古村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平台,重点讨论了平台的框架和功能、需求分析、模块划分与实现思路,并以湖南江永女书为例对古村落景观基因信息进行了提取实验。

国内其他学者们根据文化基因理论衍生出多样的思维模式,涉及学科范围和研究对象广泛,为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的选择等提供了理论支撑。(www.chuimin.cn)

王媛钦运用文化基因理论对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认识层面的特征解析,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提出借由文化基因的共生与传播实现村庄聚落的保护、更新与再生。乌再荣、曹婷、邹伦斌也同样探究了文化基因视角下城镇、乡村等不同空间形态的文化特征以及基因传播特性在聚落空间形态上的变化特点。毕明岩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基因遗传学的乡村文化传承理论框架,认为文化基因是文化结构谱系中最为活跃的可传播单位,并引入文化传承思路,从技术层面探讨文化基因与城乡建设的内在联系和规划技术方法。张玉柱、赵瑞艳、张雯等亦尝试了对古城、山地、民居各尺度的文化基因特征进行识别,并从技术层面提出保护策略及传承路径。胡景强、杨立国等人以识别侗族鼓楼的景观基因为基础,从文化地理学环境心理学角度采取调查问卷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研究湖南通道县芋头侗寨的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的构建作用。黄琴诗、朱喜钢等人针对乡土景观面临的生存威胁,指出景观基因的决定作用,探究乡土景观的历史演变,并以楠溪江风景区为例研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编码与派生模型,寻求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结合点。林琳、田嘉铄等人对土家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进行识别、挖掘和提取,针对无序和过度开发造成的村寨破坏,总结了整合建筑符号元素、统一街巷传统风貌、整治村落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策略。黄华达、漆子钰等人以传承和保护地域景观为落脚点,针对地区文化缺失和景观消亡的趋势,从景观基因视角建立闽南传统红砖聚落景观基因解构模型并提取文化符号、识别景观基因、建立基因谱系图。安玉源、周烨伟等人认为传统聚落景观作为文化及生存的载体,最能反映出区域独特性,并以藏族聚落传承与发展为落脚点,选取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对其景观空间形态构成进行分析,提取其“形态基因”来构建基因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