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创新及对策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创新及对策

【摘要】:课堂上表现的好坏,会产生一种比较,激发竞争意识;同时很多音乐专业学生缺少演唱经验,一旦有了听众就会“怯场”,出现心神慌乱,甚至忘词。歌唱艺术是一种瞬间表演艺术,如果演唱者不能打破“怯场”时的僵局,跨出这种思维呆滞的状态,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并失去一切气息支持,演唱必定是失败的。(二)加强声乐理论的教学目前我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一直以技能教学为主。

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地扩充专业,学生人数增多,招生情况多变复杂,特别是一些音乐院校更是如此。为了按计划招够学生,有些院校不惜降低了分数,使考生的进校几率大大增加,在这些进校的考生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经过几个月的突击而考上的。而这些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较差,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相当欠缺,给音乐教学(特别是技能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生源质量的下降,学生人数的大大提增,使高校的音乐教学出现一系列问题:由于扩大教育规模,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教师的课时量大大增加以及一些水平较差的新手加入到高校音乐教师队伍中来,于是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的趋势;同时教学设施和设备也跟不上教学实际的需要。鉴于以上情况,很多音乐院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声乐方面的教学改革更明显。很多升格院校的音乐专业是大专和本科共存,声乐教学从一年级到毕业一直是沿用音乐院校的教学方法,采用一对一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形式,更多地注重纯技能的传授,本人认为在初级阶段就进行这样的教学不太合适,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采用集体声乐大课的教学模式

集体声乐大课教学是我国高校建设蓬勃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它缓解了师资与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局面,解决了音乐专业的学生只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缺少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艺术修养以及良好的声乐学习思维等问题,声乐大课采取:理论教学、集体练声、歌曲练习、表演加公开点评四个教学环节。是符合高校音乐教学要求的一种有益形式。也是提高声乐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是在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忽略声乐理论教学的现象。仅仅在具体技巧课中大致讲解,远不足以体现声乐理论课的价值,也无法让学生深入理会其内涵,从而充分发挥对技巧的总体指导和深在铺垫作用。

2.学生毕业后有的从事教育工作,也有的从事音乐宣传工作,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适应性,对学生群体教授系统的声乐课,讲解和尝试各种声乐门类下(比如男女高、中、低音,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处理和解决方法,无疑对建立这种基础是很有帮助的。

3.表演加公开点评环节是有利于学生的竞争比较及演唱心态的调整。课堂上表现的好坏,会产生一种比较,激发竞争意识;同时很多音乐专业学生缺少演唱经验,一旦有了听众就会“怯场”,出现心神慌乱,甚至忘词。歌唱艺术是一种瞬间表演艺术,如果演唱者不能打破“怯场”时的僵局,跨出这种思维呆滞的状态,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并失去一切气息支持,演唱必定是失败的。

(二)加强声乐理论的教学

目前我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一直以技能教学为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弹琴范唱,学生模仿学唱,对所学歌曲的旋律、节奏、咬字和发声方法中气息共鸣等方面给予实际性的指导,一般总是围绕声音打转转,而对教学中作为指导思想的声乐理论却很少提及,学生对声乐的理性认识几乎处于空白。有的学生通过书籍了解一点理论,但是也总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常常上节课提的要求下节课还得讲,今天纠正的错误明天又犯了。而且歌唱状态总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缺乏自觉性和自信心。同时对所演唱的歌曲的情绪总是不到位,达不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学生的知识面也很窄,常常对一些喜闻乐见的老歌和地方戏曲唱段从来没听过;对一些中外名曲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中外歌剧更是知之甚少。学生直到毕业声乐水平也达不到一个高度。因此,加强声乐理论方面的教学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初级阶段(第一学年),学生刚刚入校,对声乐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全面的认识。在这个时期加强理论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艺术修养,使学生很早就具有用正确的理论方法来指导自己演唱实践的能力,对其以后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声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声乐基础知识方面:这里包括发声技巧理论(歌唱器官,发声原理、声部划分、正确歌唱姿势、呼吸、共鸣、语言等)、各种唱法的介绍及比较、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艺术论、声乐美学、中外声乐流派介绍、中外名曲及经典歌剧的欣赏和演唱、嗓音保健等等。

2.歌唱心理、生理方面的知识:心理学生理学告诉我们,不同的情绪、意识及心理活动可以产生不同的呼吸方式和感觉,使有关器官及相关肌肉呈现不同的状态反应。歌唱又是一种心理和生理活动。一首歌演唱的好与坏,除了技术和修养外,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有时歌唱者在下面唱得很好,一到考试或者上台表演时就出现提气、身体僵硬、忘词、跑调等紧张现象,水平大打折扣。可见心理状态对歌唱的影响有多大。歌唱心理学就是利用人的感觉来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身体器官及肌肉群的协调运作,充分把握好这一心理意识过程,将产生美好的动力,带来很好的演唱效果。因此在第一学年就进行这方面的理论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使学生在以后的歌唱生涯中终身受益。

(三)解决好声乐教学中教师配置问题

学生在完成第一学年的声乐理论集体大课以后,对声乐已经有了系统的,清晰的全面的认识,知识面也更开阔了,歌唱心理更加成熟了,开始进入到第二学年的学习,本人认为从第二学年开始可以进行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教学,这样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因材施教。但在第一学年末时就遇到了声乐教师的配置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教师配置方式是新生入学后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分至各教师进行小课或小组课教学直至毕业,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发现这种配置方式有以下几种不足,比如:这种教师分配方式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不利于形成一个竞争的、有活力的良性循环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不利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不利于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长远利益。所以本人认为在教师的配置问题上实行双向选择。即学生可以自主自愿地选择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情况选择学生。时间定在第一学年期末考试后实施最好。这种方法近几年一直被很多音乐院校所提出来并采用,这足以证明这种配置方式是非常不错的,不仅激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了技能课教师的危机意识,加快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转变了整个的学习氛围,坚定了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使整个声乐教学质量稳步提高。(www.chuimin.cn)

综上所述,在高等音乐专业初级声乐教学中实行大课教学、加强声乐理论教学以及做好声乐教师的配置问题可以弥补传统声乐教学的不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能力;还可以提高整体的声乐教学水平。这些做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四)循序渐进教学法

首先,在学习声乐时,必须对声乐艺术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及科学合理的学习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技术整体观念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声乐学习。循序渐进的第二步是要引导学生在意识上有所转变。即解决思想问题,就是要清楚学习声乐的目的是什么;识别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什么样的声音是错的;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声音概念,它的方向是什么。还要知道中低声区是歌唱的基础,有质量的高音绝对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仅凭天生的好条件就可以获得的。所以,作为声乐教师,他本身的理论性教学对学生头脑中正确意识形态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使学生尽快地找到正确的方向,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什么是正确的方向后,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向着正确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五)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模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公开课”等形式。“一对一”的授课形式,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音色、音域特点及演唱水平差异等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每位学生的演唱水平。“小组课”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专业水平的提高,可把程度相同、声部相同、音色接近的学生编成小组,针对同一进度的学生教授相关内容,布置同级作业,以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体课”可以两周一次不等,把学生组织在一起学习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法、中外声乐作品欣赏和对演唱方法进行研讨等,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对其有帮助的声乐技能与技巧。

在教学模式上一定要打破原来的那种传统模式,在给学生分配专业老师上不能随意按“终身制”安排,每位教师的程度是各有差异的,又各有长处的。对于声乐这个既特殊又很个性化的学科,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博采众长、全面发展。应该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双向选择”,是由学生和教师自愿互选对方,达到自愿、互信、合理的目的,其次是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专业水平,是很好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之关键

(六)教学手段现代化

传统的声乐教学家当几乎千篇一律:钢琴、镜子、黑板。而通过数码手段,学生能亲眼看到声音的波形和同步的五线谱。教师可以挑出典型的声音进行波形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对歌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数码手段可运用于声乐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发声训练时学生的状态和音色的调整,歌曲中咬字吐字的调整,音准的调整,情感处理的调整等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可将每次上课的录音和录像制成各种音像资料,让学生在课后听、观、练,伴奏也可适当采用MIDI,并制成管弦乐队的效果,让学生体会音乐的意境和美感。

(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声乐表达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作为舞台表演艺术不但要有优美的声音、完美的演唱技巧、感人的艺术表现,还要具有优雅大方的演唱风度和气质。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时定期地参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参与组织演出以及教学观摩等等;实践是课堂的延续与完善,课堂教学是实践的前提和保证。二者相互补充,演出与教学都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而实践恰是课堂教学理论和技巧技能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的联系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现出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美妙的歌声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字正腔圆离不开气息的妙用,重视教学心理效应的运用,通过温和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语言、有效的评价及鼓励,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动力,提高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以轻松的心情和饱满的热情进行歌唱,声音就会处理得自然、通畅、柔和、圆润。

总之,声乐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身体力行,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立足于社会的现实和需求,立足于教育的根本,进行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期为声乐教育的发展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