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学生文化课后进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

中学生文化课后进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

【摘要】:(一)文化课后进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后进生”不是指“差生”,而是文化课成绩一直居于“落后”但智力正常的学生。文化课后进生整体比目前国家所报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比率25%高出13.89个百分点。从我们的观察,教室后墙张贴名次表、座位按文化课成绩排列几乎是不少班级的统一做法——文化课后进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占比率之高,亦在情理之中。

(一)文化课后进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后进生”不是指“差生”,而是文化课成绩一直居于“落后”但智力正常的学生。

1.文化课后进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由学习心理问题而引起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心理需求,同时也会产生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心理问题,一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机过强或动机缺乏。许多人都希望自己学识渊博、天天进步,但他们不一定下工夫去做,他或许只是躺在床上做黄粱美梦而已。这就是说,他有学习的愿望,却没有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将学习需要和愿望转化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学习行动的内部力量。一般来说,学习愿望是经常会产生的,但并不会立刻转化为行动,只有动机产生后,学习行为才能真正被引发。学习动机具有动力功能、反馈功能和调节功能。心理学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学习效率与动机强度之间,可以描绘成一条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的进行。动机过强和动机缺乏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并都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2)兴趣不高。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诸如讨厌老师的方言、教法、行为等)对某门或某几门学科缺乏或渐渐失去兴趣,他们不喜欢这些学科,不喜欢该科的课任老师,懒于思考和回答问题,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很少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反而觉得苦不堪言。

(3)意志不坚。意志品质比较消极、比较脆弱的学生经常表现为对学习行为的拒绝,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克服困难的独立性、坚持性、果断性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比较差。而作为中小学生,一定会遇到一些本身比较枯燥而又必须要学习的东西,学习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意志太薄弱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

(4)情绪不稳定。一般来说,中小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是正常的,学习的成功可以使他们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学习的失败,又可以使他们垂头丧气,甚至哇哇大哭。这种两极性是十分明显的。

(5)学习方法不当。从广义上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阅读速度慢等都与学习方法不当有关。但除此之外,学习方法不当还表现在诸如学习无计划、不会听课、不会阅读、不能有效复习等等。学习方法不当的学习者在学习中往往要走许多弯路,无端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学习效果又不理想,从而容易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进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6)考试焦虑。考试焦虑对学习起促进或阻碍作用。总的来说,考试焦虑与学习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即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阈值,处于这个阈值之中时,考试效果最好;阈值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甚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以上六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不仅会阻碍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而且会导致整个心理生活的困扰——心理健康问题。

2.由学习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文化课后进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

①学习压力程度已达2.32±0.82(≥2为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为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为重度心理健康问题;=5为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学习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66.67%;

②情绪不平衡程度已达2.20±0.66,情绪不平衡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61.11%;

③适应不良程度已达1.97±0.57,适应不良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57.41%;

④强迫症状达到了2.05±0.59,强迫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53.7%;

⑤焦虑程度已达2.18±0.88,焦虑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51.85%;

⑥抑郁程度已达2.00±0.80,抑郁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50%;

⑦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程度已达1.88±0.63,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42.59%;

⑧心理不平衡程度已达1.81±0.57,心理不平衡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35.19%;

⑨敌对程度已达1.72±0.68,敌对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31.48%;(www.chuimin.cn)

⑩偏执程度已达1.74±0.56,偏执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29.63%;文化课后进生整体(60因子)心理健康问题程度已迫近轻度不良(1.98±0.53)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38.89%。

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整个教育制度围绕分数转——教育部门和学校官员考核教师看“及格率”或“升学率”;教师考核学生看文化课成绩“排名”。在数次考试“排名次”“排座位”的压力下,文化课后进生文化课学习兢兢业业,不敢疏忽,考试如履薄冰,谨小慎微,而其他的一切都得“靠边站”,情绪不平衡当然在情理之中;他们除了接受座位在后、名次带彩的现实之外,还必须接受教师的“训导”、同学的“激励”和父母的“督促”,这些做法无疑于赤裸裸的歧视。在这种环境之中不仅文化课成绩提不高,而且易造成心理健康问题。以上的调查结果就是例证。从学习压力感我们也可以看出文化课后进生渴望学习进步,期望得到老师、同学、家庭、社会的关怀、帮助、理解、支持与鼓励的急切而焦虑的心情

文化课后进生整体(60因子)比目前国家所报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比率25%高出13.89个百分点。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明显地带有易感性、易变性和可塑性。中小学按文化课成绩“排名次”“排座位”,这种简单地从学习成绩上衡量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前途的做法,不仅使在学习上稍微发展得迟一些的学生会受到无理的扼杀,而且也容易扭曲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向不良的方向转变,最终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从我们的观察,教室后墙张贴名次表、座位按文化课成绩排列几乎是不少班级的统一做法——文化课后进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占比率之高,亦在情理之中。

心理健康问题10因子检出率,文化课后进生几乎超过了30%(除偏执为29.63%外)。这说明高中文化课后进生不仅学习负担重,而且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对高中生现实观察中我们发现,文化课任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对优秀生和后进生有意或无意之中作了区别对待——优秀生不仅提问的机会较多,而且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也较和蔼:如果回答问题正确,得到的是鼓励和褒扬;若出现错误,也会得到提示、诱导以及善意的期待或责怪;相较之下,文化课后进生不仅提问的机会较少,而且获得褒扬、鼓励的机会更少。同时社会、学校、同学对他们的态度也有意无意之中表现出了冷漠、歧视或排斥,外加家庭的不断施压。这种后进生强迫自己下工夫学习,期望迎头赶上,但基础的薄弱,方法的欠缺又往往满足不了他们的企求,最终而步入抑郁、焦虑、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等心理健康问题的行列,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人为制造学生心理问题的现象,应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当然也不能排除文化课后进生认知心理上的问题——学习粗心、学习方法差(不按学科要求踏踏实实的落实学习环节、随意性强,对不同的知识模块学习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能力差(学科基础差,相邻学科基础差,未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思维定势作用,缺乏变式训练等);以及非认知缺陷——学习兴趣低下、态度不端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无远大理想,自觉性差,学习不努力,缺乏学习激情,没有责任感),消极的心理状态(学习情绪冷漠、过分焦虑、厌学甚至逃学等,作业行为不端正等),意志软弱(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上经不起挫折,缺乏自制力,缺乏毅力与恒心等)等方面问题的反作用。

(二)后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与一般学生相比,后进生由于缺点错误突出,其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消极性,一般表现有七个方面:

1.有好胜逞能心理。由于在学习方面长期得不到外界的肯定,往往自己找机会“出风头”,以满足自我表现心理。他们的“出风头”虽然有时表现积极,但大多数情况下表现消极。后进生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只因自身学业的现实表现,使他们的期望无法实现。因而,这种好胜心就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尤其讨厌被当众批评,吃软不吃硬,越压越不服。

2.有逆反心理。文化课后进生常常用批评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常常自以为是。因此,有些学生由于教师对某些事情处理不当,使其自尊心受到严重挫折,于是容易产生与教育者对立的心理,表现为对老师的表扬不作反应;对老师的批评极其反感,甚至不分场合地顶撞老师。或者有意破坏纪律,搞恶作剧给老师“难堪”,对优秀生抱有“敌意”;对老师的管理和批评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正确的管理和批评教育也会引起他们的对立情绪。

3.有疑惧心理。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低下,其心中有一种受到外界环境排斥的感觉,他们企求人们理解甚至原谅他们,而实际上得到的却是与其主观愿望截然相反的待遇。人们如果对他们采取疏远、回避、警惕的态度,他们就会用粗暴无礼的行为来顶撞,或以言行反抗,或以出走来要挟。有时凭空臆测,怀疑其他同学在背后捣鬼,特别怀疑老师对自己不怀好意,一句普通的话,却可能认为跟自己过意不去。老师的教导,他们往往当耳边风。

4.有矛盾心理。他们的心理常常是矛盾的,有时想接近老师,但又怕自讨没趣;想接近同学,又怕被另眼相看;想做点好事,又怕遭到同学的讥讽。因此,往往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徘徊。后进生在心理上一般存在这样几对矛盾:①强烈的自尊心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但后进生常常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同学嗤之以鼻,老师视为包袱,久而久之,产生自卑感。②要求上进而意志薄弱的矛盾。后进生并非人人悲观消极,他们也有向上决心。但上进的道路充满艰难坎坷,它需要坚强的意志作基础,而后进生恰恰缺乏这种坚强的意志,所以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他们又容易灰心丧气、悲观消沉。③要求关爱而得不到温暖的矛盾。后进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但由于不思进取,得到的常常是批评和惩罚,这便与其要求爱抚的心理发生矛盾。④逞能好胜而得不到荣誉的矛盾。逞能好胜是青少年的共同心理,后进生也同样希望自己各方面超过别人,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但由于他们不能严于律己,尤其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思进取,因而常被老师打入“冷宫”。他们学习上难以满足好胜之心,于是转移兴趣,另辟蹊径,释放其过剩精力,来显示自己的“才华”,达到心理的平衡。

5.自卑心理。这些学生一般都想进步、渴求知识,希望各方面能与班上的同学同步,以博得老师、同学和父母的喜欢,但一次次考试成绩上不去,拖了班级的后腿,评选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得不到提名,很多校内外所瞩目的教育活动往往轮不到他们参加。因此,他们感到样样不如人、事事不顺心,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笨”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一旦产生,他们就变得自卑。

6.恐惧心理。有些内向的学生胆小孤僻,担心被老师批评,往往见了老师就躲躲闪闪,怕老师向父母告状,受学校处分,做了错事不敢承认。这样容易产生自我评价上的错位,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感。

7.焦躁心理。后进生常常易怒易躁,性情执拗,常常表现为与老师、班团干部、父母作对,甚至做了几件错事,就把今后的成功看得很渺茫,总认为老师同学在冷漠他们、歧视他们,处处在讨厌他们,觉得自己“永无出头之日”,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

(三)教师在特化后进生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针对后进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在转化工作中应讲究方法和策略。

1.要加强情感交流,引起思想共鸣。后进生在感情上已经与老师疏远了,为了“保护自己”,总是有意无意地在自己与老师之间拉开距离,形成心理隔阂。因此,转化后进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依靠情感交流来消除后进生的隔阂心理,而要打开后进生的感情大门,教师就要善于与他们交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赤诚与热切。交心意味着要以平等的态度同后进生交朋友,切忌摆架子、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我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你是耷拉着脑袋的受教育者,所以你就得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的接受管教。如果这样,双方地位尊卑悬殊,必然会拉大双方心理上的距离,影响教育效果;如果换一种方式,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以心换心,让后进生感觉到老师是可交的朋友,那么,后进生就会消除戒备,与你交心,只有教师与后进生之间的心灵互相沟通,引起彼此间感情上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抓反复,反复抓。做后进生工作不可企求一两次谈话或一两次家访便大功告成,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努力。青少年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心理素质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在他们身上,一种新的观念和行为从产生到巩固,常常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它要求教育者树立信心,保持耐心,认真分析出现反复的原因,努力做到“四不”——学生犯了错误不急躁,问题严重不嫌弃,屡教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只要能正确分析并利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持之以恒,就能达到转化的目的。

3.要把握教育时机。针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恰当的方法、最有效手段,在最易发生作用的环境、地点、时间之中进行教育,以求事半功倍之效。首先,批评教育要注意冷热交替。一般地说,批评后进生要把握时机,趁热打铁,这样可防止和控制后进生过失行为继续恶化。同时,教师也要懂得“冷处理”,即当后进生的情绪不够冷静时,稍作等待,避免师生间的正面冲突,减少紧张对立的情绪,以利于在处理问题时多一点理智。其次,激励教育要抓住“顿悟”。学生经批评教育帮助以及自己的认真思考之后,可能会在某些时刻发生“顿悟”,产生向上的灵感和要求,这就是后进生迷途知返的时候。但是,由于后进生有自卑、猜疑心理,常揣度别人是否信任自己,因而“知返”心情不易表露出来。教师应通过察微知著的心理和行为,体察发生在后进生身上所表现出的稍纵即逝的热情,在他们迷茫的时候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前途,增强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往往这个时候,一句坦诚的话、一束赞许的目光、一个肯定的体态动作,比平时的千言万语更具有召唤力。那些听惯了批评、受够了训斥的学生,一旦得到尊重和信任,尤其是公开场合的肯定和赞许,心情就会大为改观且十分激动,进而就会激发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向上的动力。

4.要注意点面结合。后进生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彼此制约,相互影响,教师要冷静处理这个“面”,切不可以低估这个“面”的消极作用。要通过正面教育,通过良好的舆论规范,紧密联系实际,使后进生对“哥们义气”产生切肤之痛,培养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意识。对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人物”,要做好重点突破工作,借助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使“点”的转化和“面”的瓦解,做“点”的工作应避免粗暴生硬和“杀鸡敬猴”的简单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