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优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方法

优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方法

【摘要】:(一)文化课优秀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从上面对文化课优秀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归纳,这一结果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文化课优秀生的再认识、再定位。(二)文化课优秀生心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已达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一)文化课优秀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从上面对文化课优秀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归纳,这一结果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文化课优秀生的再认识、再定位。这就触及到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我们过去常奉行文化课(即智育)优秀就全优的标准,诸多事情采用迁就、“保姆”式的对待优秀生,使优秀生在发展优势的同时,无意中也为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1.自傲心理。他们看不起成绩低的同学,成绩低的同学向他们请教问题爱理不理,拒之于千里之外;总认为自己是天才,对老师的道德品格、心理等教育嗤之以鼻,容不得批评,一走出校门就“老子天下第一”,不认识老师,不尊敬师长;当他们不顺心的时候,就拿学习成绩低的同学出气等等。

2.虚荣心理。他们大多受到父母、老师的过分信任和偏爱,得到其他同学的尊崇和艳羡。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心理缺点。当有人指出时,又非常敏感,极力掩盖,甚至与老师负气顶牛,拒不接受教育。

3.嫉妒心理。他们在表扬和赞誉声中长大,认为这些理所当然属于自己。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加上心理防线脆弱,容易做出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来。

4.猜疑心理。优秀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同时,由于自傲和虚荣心理而不愿与他人交流,结果把猜疑具象化、夸大化,进而做出害人又害己的行为来。马加爵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

5.心理承受力差。文化课优秀生常常受家庭娇生惯养和溺爱、老师的过分保护和宠幸、同学的拥戴和仰慕,当现实要求或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表现出逃避、抗拒、攻击等异常反应,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受尊崇的习惯使他们从小就具有了较强的自私自利机制,在其长大成人后,一旦遭到不如意的事,一方面有可能表现得胆怯、退缩、畏惧,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则可能表现得蛮横不讲理,或者做出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反常举动。

6.第三状态。“第三状态”又叫“亚健康状态”。它是指介于健康(第一状态)与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的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烦躁焦虑等心理状态。它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优秀生怕失宠或被别人超越而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常会感到压力很大,觉得无法承受,这种状态久了,会使人意志消沉,产生第三状态。

(二)文化课优秀生心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已达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之高,很大程度上与学校教育的片面性——追求文化课程知识堆积——有着直接的关系。追求文化课程知识堆积的结果,最终必然导致对心理能力和情感发展的忽视。现在整个教育制度围绕分数转——教育局和学校管理者考核一名教师,只是单纯地从文化课成绩“上线率”“提高率”或“升学率”来看——如果一名教师能快速提高班级的这些“率”,他不仅年年教“重点”班,拿可观的质量奖,而且各类“红帽子”可以顶顶叠加——大家把他们戏称为“‘先进’专业户”;如果他不提高这些“率”,尽管学生爱戴、拥护,也与质量奖以及各类荣誉无缘。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造就了文化课教师为了提高成绩不择手段的特性——以牺牲学生的身体、认知、行为等其他能力,特别是情绪能力为代价,而且也制造了教师自身的躯体化、强迫、焦虑、紧张与恐惧等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www.chuimin.cn)

触目惊心的文化课优秀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醒我们:学生素质的提高,决不仅仅是文化课程知识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不容忽视的奠基作用。因为心理健康本来就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情感、自信心、自控能力、沟通能力、竞争——合作精神、挫折承受能力等等,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激发了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对自己更有信心,更有想象力创造力,更愿意和他人交往,更喜欢自己的班级——形成合力时,学习成绩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当然学生也会更有“后劲儿”,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学生把文化科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经验,来自我生成、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进一步把认知、情绪和行为能力统一协调起来发展,成为走向成功的心理基础。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身心处于平衡状态,就会有努力得其报偿的感觉。于是就会感到满足,精力也因此而不断获得补充,他便有能力调整自己的心理,使自己健康向上发展。

文化课优秀生之所以在青春期表现出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是因为他们在除文化课程学习以外的环境中感到无能为力,担心环境充满了对自己不可预测的诸多不利因素,同时在应对和处理这些事件过程中无法体现自我效能感,并由此而感到沮丧恐惧、情绪低落,焦虑抑郁以及怒火冲天。这些行为方式既限制了个性的发展,又妨碍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三)调活文化课优秀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怎样才能能动、自立、和谐地融入环境呢?我们提出以下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提高自我警觉性。对自己重复出现的行为要有所觉察,发掘这些行为模式的消极意义,提醒自己要有决心摆脱这些习惯。

2.提高对自我的认知。我们一生中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带来必然的后果,要学会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3.选择弹性解决问题的方案。改变适应能力,学会让自己保持弹性,拟定可行的行动计划,可以使自己随时随地有重新开始的机会,并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

4.对自我负责,对自己的行动计划负责,并监督计划的执行。

5.进行客观地自我评估。不要忘了奖赏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行为,强化自己想要改变的决心、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