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内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内因

【摘要】: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统一,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反之,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不良局面。如果青少年在环境与生活中的行为得不到维持和加强,往往就是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内因即内部心理矛盾:一方面是由社会要求转化而来的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已有心理发展水平尚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二者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青少年发展的根本动力。当这一矛盾通过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得到解决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就会过渡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这就促进了他们心理的正向发展。反之,就会步入到心理发展的反面——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外部的社会要求只有转化为青少年的内部需要,才能构成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就是说,对于成人的要求(社会要求),不但要使学生理解,而且要使他们接受,否则就不能转化为他们的内部需要。事实证明,理解了的东西不一定能被接受,这一点往往是许多教育者所不注意的。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对于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一)自我心理

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影响如何,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评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二)性心理

随着生理的发育日趋成熟,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但是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少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是青少年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统一,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三)家庭关系

如何与父母相处,是青少年的心理负担与困惑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变化,青少年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和睦。

(四)朋友关系(www.chuimin.cn)

与同学、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会增长知识与情感,因此青少年朋友的情感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受,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很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对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必须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挤,也是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

(五)社会适应

青少年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当他们的思想与社会现状、价值观念、传统人文生活相抵触时,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假如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青少年是最积极、最有力的参与者。一旦剧烈社会变革趋于平静以及与他们的理想相反时,矛盾的情绪就会出现在他们的心头。

另外,生长、适应和发展是个体成长与成熟的三大基本心理机能,如果这三个方面的内部心理矛盾和谐,就会使个体得以健康发展。反之,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不良局面。

不断增长的生长的需要与其能否得到合理满足的矛盾中小学生大多具有好动、好奇,求新、求异的天性,随着体力与精力的增强它们表现得尤其突出。如果教育、引导不当或者盲目压制,就会在他们心理上产生抵触,久而久之便步入心理健康问题的行列。

适应的需要与其能否得到合理满足的矛盾适应比起生长来,它是属于更高一级的心理机能。人为了适应环境与生活,必定要去接触、去探索。如果青少年在环境与生活中的行为得不到维持和加强,往往就是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发展的需要与其能否得到合理满足的矛盾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是发展的,于是发展也成了一种需要。例如年龄较低阶段基本的、物质性的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到了年龄较高阶段就会被更高级的需要所取代,如生存、安全的需要被自尊、成就的需要所取代等。如果教育者看不到这种发展,对他们监护过多,或经常小视他们,势必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欲望,走向极端时,就会成为心理问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