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与人的身心健康关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与人的身心健康关系

【摘要】: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需求。习惯是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需要、习惯、嗜好与人的身体健康、疾病关系很大。科学地处理人的需要、习惯与嗜好,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人的行为是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又产生于需要。压抑的情绪能降低人的身心工作能力,长期的压抑情绪能够导致疾病。屈从可使人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影响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心理健康。

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需求。习惯是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嗜好是一种特殊的习惯。需要、习惯、嗜好与人的身体健康、疾病关系很大。科学地处理人的需要、习惯与嗜好,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人的行为是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又产生于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通常心理学把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维持人生命的需要,如水分、食物、空气的需要等,称为生理需要;另一类是社会性的需要,如需要相互交往,需要知识等。社会性需要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起来的。社会性需要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需要,如对住房、用具的需要;另一种是精神的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的需要。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成就需要。五个主要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然而,人的需要受社会的制约,所以这一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的活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它指向一定的目的。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它分为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庸俗的、不正确的动机。动机一旦形成,就会使个体的行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集中和较高的智力效应。(www.chuimin.cn)

如果动机在达到目标的实践中受阻或达不到目标,行动者就会感到失意、挫折、烦恼、沮丧等。这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困扰,使人心理痛苦、情绪扰乱、行为偏差,甚至导致疾病。人的一生,经常会遇到挫折,而每个人对挫折的忍耐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人面对挫折挑战,坚忍不拔,进一步激发心理能力;有的人则悲观失望,精神崩溃;心理学把能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称为挫折忍耐性。挫折忍耐性强的人,遭到挫折仍能保持心理健康,仍能发挥自己良好的适应能力;挫折耐性弱的人,经不起挫折对心理上的打击,就可能造成行为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挫折忍耐性是保护人的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例如,严重的挫折,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人能够产生影响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如愤怒的攻击、不安、压抑、屈从等。攻击可表现为:反唇相讥、怒目而视等。攻击由于缺乏意识的导向,因此,使行为失去控制。不安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心神不定,可能引起头痛、头昏、心悸、脸色苍白等生理反应。压抑的情绪能降低人的身心工作能力,长期的压抑情绪能够导致疾病。屈从可使人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影响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