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需求。习惯是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需要、习惯、嗜好与人的身体健康、疾病关系很大。科学地处理人的需要、习惯与嗜好,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人的行为是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又产生于需要。压抑的情绪能降低人的身心工作能力,长期的压抑情绪能够导致疾病。屈从可使人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影响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心理健康。......
2023-10-18
我国心理卫生工作尚未受到社会上应有的重视,致使人们比较重视生理卫生,而忽视心理卫生,甚至有些人还没有听到过“心理卫生”这个词。在不少人的观念里,讲究卫生只限于房间清洁、衣服清洁、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换句话说,讲究卫生就是搞好生理卫生、环境卫生等。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改变人们关于卫生的概念,使他们认识到,讲究生理卫生,促进身体健康;讲究心理卫生,促进心理健康。才能实现真正的健康。
从20世纪末以来,青少年犯罪率占全社会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世纪80年代占总犯罪率的百分之十几到90年代的百分之三十几,2004年已经高达51.4%。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滑坡首先是教育的弱化,教育的弱化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缺欠与苍白,心理健康教育的缺欠与苍白最重要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及其方法的失衡。方法之“法”是由“三点加去”构成,“三点”代表家庭、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去”代表驱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对于青少年教育的失误,大多数人将其归咎于学校教育的襁褓教育法,而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耳濡目染却强调与规范甚少。所以我们对青少年的心理、道德教育效果归结出了“5+2≤0”的结论,即一周五天的学校心理与道德教育(正面)加双休日家庭与社会影响(负面),最终的教育效果小于或等于零。这是人们不重视心理卫生教育,不遵循心理卫生原则而引起的。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讲求心理卫生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们对各种事物,例如劳动、贡献、成就、享受等在心目中都存在好坏与主次之分,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是非与重要性的评价,有人追求地位,有人看重工作成就,有人着意享受,有人重视经济实惠。价值观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相当大的影响,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例如追求工作成就的人,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工作,在劳动和工作中获得乐趣,有益于身体健康。而追求享受的人,他们往往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切实际的追求吃穿玩乐,在这种错误价值观支配下的行为,经常要遭到挫折,造成心情闷闷不乐,或者牢骚满腹,这些都有害于心理健康。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特征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积极良好的心理特征能促进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乐观、坚强、勤劳、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良好的心理品质,都有利于心理健康。暴躁、任性、贪图安逸、心胸狭窄、虚荣心、嫉妒心等不良心理品质,都有害于心理健康。人的心理特征是在生活与实践中发展的。人的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惰性,即一经形成改变比较困难,但并不意味着不可改变。有的人已了解自己的不良心理特征,但却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三)建立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感
改革对我们习惯了的慢节奏、低效率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严重的冲击。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为了承担更大的心理负荷,就必须主动改变慢节奏、低效率的生活方式,逐步建立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四)有规律地生活
人们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时间表,把工作和休息安排好。有规律地生活,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埋头苦干;在休息的时候,愉快地休息。使人产生生理上与心理上的节奏感,消除忙乱,有利于心理健康。
(五)健康的身体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是维持和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之一。应该指出,目前不少人不重视身体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体健康水平。有些青少年为了应付考试,埋头做作业,忽视体育锻炼。不少人吃完晚饭不去散步或走动,就坐下来看电视,天长日久身体发胖,影响身体健康。
(六)良好的自我意识
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是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监控自己。(www.chuimin.cn)
一个人只有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和短处,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才能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获得满足感,有助于心理健康。
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难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因而可能经常遭受挫折。致使情绪低落,心理失衡。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可以通过自我体验来了解自己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改造有害于心理健康的心理特点。另外,经常用心理健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办事要根据自己的智力等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设置经过努力而无法达到的目标,否则容易受到挫折,产生心理冲突,情绪不安,影响心理健康。
一个人看到自己的同事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对此一定会有情绪反应和一种情绪体验。如果心里为他高兴,这就是一种羡慕的心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应该自己肯定自己。
如果对同事取得的突出成绩不高兴,这是一种嫉妒心理,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自己要认识到自己的这种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情绪反应,并努力改正。
人们用自我观察方法正确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少年时期起,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成熟起来,能够进行自我估价、自我检查与自我督促,也能够基本正确地评价他人的行为。一个人树立了良好的世界观就能对社会、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就能科学地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心理反应的失常。
(八)防止与克服心理冲突
主观的要求与客观的限制可引起强烈心理冲突或持续的心理冲突。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造成心理疾病。人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发生心理矛盾,但是要控制其强度不让它过于猛烈,持续的时间也不要过长。有了心理冲突要设法正确解决,不能消极对待。
(九)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
一个人如果经常与集体隔离,不与周围的人交往,容易养成孤独的情绪,往往心情抑郁或孤芳自赏,影响心理健康。一个人经常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进行正常而友好的交往,可使人消除忧愁,心胸宽畅,心情振奋,精神愉快。
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文章
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需求。习惯是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需要、习惯、嗜好与人的身体健康、疾病关系很大。科学地处理人的需要、习惯与嗜好,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人的行为是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又产生于需要。压抑的情绪能降低人的身心工作能力,长期的压抑情绪能够导致疾病。屈从可使人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影响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心理健康。......
2023-10-18
(一)文化课优秀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从上面对文化课优秀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归纳,这一结果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文化课优秀生的再认识、再定位。(二)文化课优秀生心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已达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2023-10-18
文化课优秀生轻度抑郁者占12.96%,中度抑郁占7.41%,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这种投入是恰当的,那么它就会具有积极性的生命动力,获得旺盛的精力、成就感与幸福感;如果这种投入是过分的,那么它就会夺去他们的精力、热情与成就,让生命的目标也为之抹煞,而导致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023-10-18
总之,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镇静的情绪,坚强的性格,较高的智能,适度的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行为和愉快和谐的情绪。根据调查了解有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心理基本是健康的。这就是说,还有30%~34%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的调查结果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中学生占32%;我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是高中学生心理有健康问题的占39.79%。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1.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
2023-10-18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必须承认,在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社会学习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习得性的。因此,他的智力发展行为受到正面评价而得以强化,并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被保留了下来。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必须使自己的角色或行为能力符合社会及其家庭的期望,使自己向理想和目标靠近。......
2023-10-18
要允许后进学生犯错误,甚至一再犯错误。当后进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哪怕是一丁点兴趣,一点点成绩,我们都要予以表彰,通过加倍的爱护与培植来不断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此循序渐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相反后进生在前进的道路上所犯的一些错误,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忍耐与宽容,不要轻易将兴趣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
2023-10-18
新时代,我们要改变对劳动观念中的固化认识,最主要是要改变劳动分高低贵贱的看法,破除头脑中的落后思想。社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不分贵贱,不同的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许多劳动模范平凡而感人的事迹,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说干就干,从那以后彭德怀就与社员一起参加集体劳动,他特别提倡开田,在工余时间还动员侄儿一道去开田。......
2023-11-09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每一次召开家长会时,都会邀请心理学专家或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们提供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尤其是针对初三毕业生应考心理调试和填报志愿的讲座指导,让家长们及时了解学生、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给予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建议。......
2023-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