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总之,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镇静的情绪,坚强的性格,较高的智能,适度的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行为和愉快和谐的情绪。根据调查了解有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心理基本是健康的。这就是说,还有30%~34%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的调查结果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中学生占32%;我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是高中学生心理有健康问题的占39.79%。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1.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日趋激烈,人口和社会结构重新组合的时代。这种迅猛发展与变化势必引发人们认知、行为和观念上的震动而出现利益重新调整,人际关系混乱无序、道德危机加深加重的负面倾向,致使一部分人陷入孤立,处于社会边缘——人与人之间怨恨、失望、敌视、反感、甚至动用暴力,受排斥的个体在变化的世界面前感到无力、无助与无望,把自己所属群体之外的一切均看成是威胁,而畏缩和逃避。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与进步,而且对人类所追求的团结与民主以及走向自由、和平、真正的多元化和社会正义的共同行动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为了消除这种现象,让人类在和平、自由、幸福和正义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了教育身上。认为教育的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主要手段,人类可以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这就赋予了教育既尊重个人和群体的多样性,又维护人类共同生活准则;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我意象,又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既鼓励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造心理,又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以满足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使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团结、协作在协调统一的基础之上健康地生存与有序地发展。对具体的中学教育而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释: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保持安定、乐观、并充满活力,能够保障发挥人的高度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良好的工作方式去适应各种外部环境的那种状态。也就是说,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心理都不会失去平衡,并以顽强的毅力去拼搏;对各种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充分发挥身心健康的潜能,积极地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心理健康可用“三良好”来衡量,即: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他人关系良好。总之,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镇静的情绪,坚强的性格,较高的智能,适度的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行为和愉快和谐的情绪。

根据调查了解有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心理基本是健康的。这就是说,还有30%~34%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的调查结果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中学生占32%;我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是高中学生心理有健康问题的占39.79%。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考试、测验等,心里就紧张。占53.09%。

2.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占24.07%。

3.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占29.69%。

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占37.04%。

5.抑郁——精神苦闷、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占36.11%。

6.焦虑——心里烦躁,总觉着有什么事要发生。占44.44%。

7.自我强迫——明知没有必要还要做。占41.05%。

8.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占45.37%。

9.情绪不稳定——情绪和情感忽高忽低。占56.48%。

10.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自在、不平衡。占30.56%。

上述十种表现,其中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焦虑、强迫症,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正如本文第二段所言:“教育的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主要手段,人类可以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可以说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大事情。具体来说,其重要性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www.chuimin.cn)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人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不同状态下人们常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点。比如,在正常状态下,个体的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在不平衡状态下,其个体常会做出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应当说,中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的只是极个别,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属于不平衡状态。一旦个体处在不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或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家庭的幸福和睦。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如果个体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

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所以,要防止或消除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三、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出现了性的需要;其次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两种需要与他们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常常产生矛盾。于是便形成了他们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从矛盾中解脱出来。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不断升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从学校方面看,中、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测试考试,学生分数排队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

从社会环境方面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注重和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既要看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又要不断地探索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杨永龙

2005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