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节讨论过,作品中的音色变化非常细腻,这种音色变化不仅可以用在横向上,也可以用在纵向上,通过不同声部间音色上的对比来增强某个声部的独立感。第9小节[1]女高声部的主题动机无疑是最重要的,广州方言的“做紧咩”声音位置高而前,音色明亮,力度中强,但是第三拍“咩”字完成咬字之后的第二个八分音符位置要略弱一些,但要自然,不可有明显痕迹。同样采用“橄榄型”的力度模式,动机后接长音要立即弱下来。......
2023-10-18
在前文曾经多次提及,在合唱中,许多的要素都要依赖良好的听觉。这里的听觉不仅仅是关于音高是否准确、音色的变化、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准确度等具体要素上的分辨能力,更是指合唱中要养成的关于“听”的意识。正所谓走路依赖的是眼睛,唱歌依赖的是耳朵,“听”的意识决定合唱演唱是否能完全贯彻指挥训练的意图。“听”包括听自己和听别人,是一种主动的、习惯性的意识行为,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唱”。从“听”的基础上,衍生出“让”“靠”“托”“交”与“接”等合唱意识。
合唱中的“让”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的意识行为,只有学会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才会了解自己演唱的声部在此刻处于什么位置,才会产生“让”的意识。“让”就是在合唱演唱中主动将主要的力度、声音空间让给重要的声部与音型,主动退居次要位置;反过来,如果自己的声部是主要声部,就主动加以强调,也是“让”的意识延伸。“让”的意识在复调作品的演唱中尤其重要。合唱演唱中做好了“让”,音响就会主次有序、层次分明。
“靠”主要是指音色与多声上的融合度。在演唱中,不同的个体音色之间应该相互靠近、相互依靠,使个体音色逐渐融合为一种整体音色。此外,声部之间的融合也依赖演唱者具有“靠”的意识。音程、和弦之间能否产生融合后的共振感,就依赖声部之间建立在“听”基础上的“靠”。只有每一个个体都具有“靠”的意识,多声之间的共振感才能持久稳定的产生。例如,听着根音来演唱冠音,两个音相互“靠”,直至共振感产生。
“托”一般指和声性作品中,和声低音与和声支撑声部要通过饱满、融合、有共振感的立体声响来“托”住高声部的旋律。在“托”的过程中,力度要控制得恰到好处,既能产生托住旋律,烘托气氛,又不至于盖过主旋律,通过“听”将主要的音响空间“让”位给主要旋律。
“接”与“交”是涉及声部交接的合唱意识。在合唱中,旋律经常穿梭于声部之间,声部的进入与休止随时随地改变着合唱音响的厚度与音色。在各种声部穿插交织中,为了保证音乐的连贯性,声部之间的连接要有“接”与“交”的意识:前声部结束后要将音乐的感觉“交”给后声部;后声部要将前声部的感觉(这里说的感觉包括情绪、力度、速度、色彩等)“接”过来。“接”与“交”不仅仅发生在合唱声部间,也会发生在人声与伴奏之间。谱例9-1以男声无伴奏合唱《等你到天明》(哈萨克族民歌,王洛宾整理,瞿希贤编配)来整体说明在合唱中如何实施以上相关合唱意识。
前三小节中,作为声部个体要相互“听”音色、音准、节奏与力度;相互听到各自的音色后来调整自己的音色与别人的音色靠近,通过“听”与“靠”使整体音色融为一体。音准的统一也依赖个体之间通过相互 “听”来调整,如第2~3小节最后g-a-b三个音,会容易出现音准的偏差,特别是a容易被唱成还原a或者与g音几乎等高,这时候需要通过“听”来调整自己的音高,以达到音准上的统一。节奏上,受气息的影响,第1小节的八分休止不能换气,这就会导致第2小节最后两个十六分音符会出现节奏上的偏颇。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采用循环呼吸的方式,保证充足的气息,然后相互之间仔细听到对方,将呼吸节奏调整一致,就能基本保证节奏的整齐。(www.chuimin.cn)
第3小节的b音要增加气息作渐强,目的既是为了增强音乐的张力,同时也是为了将音乐更好地“交”(或者说“送”)给男高声部,因为接下来的主旋律到了第一男高音声部。为了较好地完成声部的交接,男低音在这里除了渐强外,还不能换气,否则,整齐划一的气口会让音乐断裂。男高音声部进来之前要“听”男低声部,注意主题的情绪与速度,然后在第三拍吸气,第四拍准确发声,将音乐旋律自然接过来。主要旋律到了男高声部后,男低音声部——特别是第一男低音要开始“让”,将音响的主要力度、音色通道让给男高音,自己主动退居次要声部。声部交接在第4小节还有一次,两个男高音声部要在第四拍的第一个八分音符位置换气,这时两个男低音声部的“空”要唱满三拍时值,将收音的点落在第四拍第一个八分音符上,与高声部的吸气同时,这样就能够完整地将音乐交接给男高声部而不至于让音乐线条中断。
两个男低音在第7小节重新进入之前,要“听”男高音:男高音声部在前两拍有一个从中弱开始的渐弱,因此男低声部要在第四拍吸气,然后“靠”着男高声部轻轻进入。此后“身”到“影”字的渐强要与第二男高音一起形成对第一男高声部的“托”,但两个内声部要有明显的“让”。
第8小节男低音声部继续“托”与“让”,直到第四拍,“听”到高声部的力度,“靠”着高声部的音色,适当强调“歌”的咬字,目的是让纯五度、小三度产生碰撞,解决到主音。
在这短短的九小节音乐中,前文提到的关于“听”“让”“靠”“托”“交”与“接”等合唱意识全部都要用到,说明合唱意识的运用并不依据作品做出取舍,而是贯穿于所有的合唱演唱中。特别是“听”“让”“靠”三种意识,几乎用于合唱演唱的每时每刻。要养成良好的合唱意识首先需要指挥者、训练者在日常排练中的强调,更需要合唱队员自我养成。
【谱例9-1】
有关合唱训练的文章
在上一节讨论过,作品中的音色变化非常细腻,这种音色变化不仅可以用在横向上,也可以用在纵向上,通过不同声部间音色上的对比来增强某个声部的独立感。第9小节[1]女高声部的主题动机无疑是最重要的,广州方言的“做紧咩”声音位置高而前,音色明亮,力度中强,但是第三拍“咩”字完成咬字之后的第二个八分音符位置要略弱一些,但要自然,不可有明显痕迹。同样采用“橄榄型”的力度模式,动机后接长音要立即弱下来。......
2023-10-18
小组训练是个体到声部的过渡,良好效果的小组训练会提高声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的效率。下面将提供几种常用的辅助手段。但如果要强调其古曲的特点,突出民族风格就要获得一种清亮的音色。每位训练者都会有自己独到的有效方法来获得目标音色。以上仅仅是笔者及部分训练者常用的、觉得比较有效的方法,训练者可以根据自身与队伍的优势采用不同的方法,或综合各种方法进行训练,以获得理想的目标音色。......
2023-10-18
横向音准与纵向音准之间如何协调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主要还是要视具体作品、演唱队伍的能力等情况来定。首先,旋律声部上更注重横向音准,基础声部与内声部更注重纵向音准。但在长音符、半终止、终止等关键节点上,横向音准要服从纵向音准,这一条是总的指导原则。谱例4-1中的三个练习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将一些情况集中在一起,从中可以总结在二声部作品中,横向音准与纵向音准是完全可以调和的。......
2023-10-18
事实上,在合唱中,纯律的使用还是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在多声部合唱中,建立在泛音列基础上的纯律带来的音准概念更容易得到谐和的多声部效果。由于本章的音准探讨仅仅涉及单纯的音级,依据的是纯律的标准,因此关于这些音准的要求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进入实际作品中会有一些差别。......
2023-10-18
音乐作品浩如烟海,声部构成千变万化,前一节的训练曲也仅仅是窥见一斑而已。本节以匈牙利作曲家科达伊的混声无伴奏作品《黄昏之歌》为例,进行音准上的训练分析。这首作品分为三个小段落,第一段建立在男低音声部主持续音基础上,以女高声部为主,女低音、男高音声部作长音和弦衬托。在第一段中值得研究的是两个变化音的地方——第7小节男高音的#c音与第11小节女低音声部的音。......
2023-10-18
相比主调作品,复调织体的合唱作品声部关系要复杂得多,主要是因为复调技术的多样性。谱例7-4截取了作品第一段的后半部分与第二段来阐述复调作品的声部关系处理方式。男低音声部的力度要与第一女低音相近,第21小节应有所渐强,在演唱“绒上”时与男高音一起强调,短时间变为这个小节突显的声部。第二女高音用温厚的音色与女低音声部组成和声长音填充在内声部,力度要仅次于男低音声部。......
2023-10-18
在进行等分节奏训练时,主要抓住其过程中的稳定性,要尽可能做到高度稳定与准确。而由其衍生出来的变体节奏型主要有八分附点、切分、前十六与后十六等节奏型,其中,八分附点节奏型的十六分音符不准确、切分节奏型的中间八分音符不准确、前十六与后十六节奏型的赶节奏等都是合唱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以注意。......
2023-10-18
优质的合唱表演,总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观众心中留下一种“群体音响色彩”。群体音响色彩是合唱艺术独有的色彩,其他声乐表演艺术形式并不具备这种音响色彩。群体音响色彩也是对合唱声音质量的一种特殊要求,合唱集体要以展现群体音响色彩为目标,而合唱集体中的每一个合唱声部也要以展现群体音响色彩为目标。......
2023-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