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唱训练:声部协调与声音融合的技巧

合唱训练:声部协调与声音融合的技巧

【摘要】:“接”与“交”是涉及声部交接的合唱意识。在这短短的九小节音乐中,前文提到的关于“听”“让”“靠”“托”“交”与“接”等合唱意识全部都要用到,说明合唱意识的运用并不依据作品做出取舍,而是贯穿于所有的合唱演唱中。特别是“听”“让”“靠”三种意识,几乎用于合唱演唱的每时每刻。

在前文曾经多次提及,在合唱中,许多的要素都要依赖良好的听觉。这里的听觉不仅仅是关于音高是否准确、音色的变化、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准确度等具体要素上的分辨能力,更是指合唱中要养成的关于“听”的意识。正所谓走路依赖的是眼睛,唱歌依赖的是耳朵,“听”的意识决定合唱演唱是否能完全贯彻指挥训练的意图。“听”包括听自己和听别人,是一种主动的、习惯性的意识行为,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唱”。从“听”的基础上,衍生出“让”“靠”“托”“交”与“接”等合唱意识。

合唱中的“让”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的意识行为,只有学会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才会了解自己演唱的声部在此刻处于什么位置,才会产生“让”的意识。“让”就是在合唱演唱中主动将主要的力度、声音空间让给重要的声部与音型,主动退居次要位置;反过来,如果自己的声部是主要声部,就主动加以强调,也是“让”的意识延伸。“让”的意识在复调作品的演唱中尤其重要。合唱演唱中做好了“让”,音响就会主次有序、层次分明。

“靠”主要是指音色与多声上的融合度。在演唱中,不同的个体音色之间应该相互靠近、相互依靠,使个体音色逐渐融合为一种整体音色。此外,声部之间的融合也依赖演唱者具有“靠”的意识。音程、和弦之间能否产生融合后的共振感,就依赖声部之间建立在“听”基础上的“靠”。只有每一个个体都具有“靠”的意识,多声之间的共振感才能持久稳定的产生。例如,听着根音来演唱冠音,两个音相互“靠”,直至共振感产生。

“托”一般指和声性作品中,和声低音与和声支撑声部要通过饱满、融合、有共振感的立体声响来“托”住高声部的旋律。在“托”的过程中,力度要控制得恰到好处,既能产生托住旋律,烘托气氛,又不至于盖过主旋律,通过“听”将主要的音响空间“让”位给主要旋律。

“接”与“交”是涉及声部交接的合唱意识。在合唱中,旋律经常穿梭于声部之间,声部的进入与休止随时随地改变着合唱音响的厚度与音色。在各种声部穿插交织中,为了保证音乐的连贯性,声部之间的连接要有“接”与“交”的意识:前声部结束后要将音乐的感觉“交”给后声部;后声部要将前声部的感觉(这里说的感觉包括情绪、力度、速度、色彩等)“接”过来。“接”与“交”不仅仅发生在合唱声部间,也会发生在人声与伴奏之间。谱例9-1以男声无伴奏合唱《等你到天明》(哈萨克族民歌,王洛宾整理,瞿希贤编配)来整体说明在合唱中如何实施以上相关合唱意识。

前三小节中,作为声部个体要相互“听”音色、音准、节奏与力度;相互听到各自的音色后来调整自己的音色与别人的音色靠近,通过“听”与“靠”使整体音色融为一体。音准的统一也依赖个体之间通过相互 “听”来调整,如第2~3小节最后g-a-b三个音,会容易出现音准的偏差,特别是a容易被唱成还原a或者与g音几乎等高,这时候需要通过“听”来调整自己的音高,以达到音准上的统一。节奏上,受气息的影响,第1小节的八分休止不能换气,这就会导致第2小节最后两个十六分音符会出现节奏上的偏颇。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采用循环呼吸的方式,保证充足的气息,然后相互之间仔细听到对方,将呼吸节奏调整一致,就能基本保证节奏的整齐。(www.chuimin.cn)

第3小节的b音要增加气息作渐强,目的既是为了增强音乐的张力,同时也是为了将音乐更好地“交”(或者说“送”)给男高声部,因为接下来的主旋律到了第一男高音声部。为了较好地完成声部的交接,男低音在这里除了渐强外,还不能换气,否则,整齐划一的气口会让音乐断裂。男高音声部进来之前要“听”男低声部,注意主题的情绪与速度,然后在第三拍吸气,第四拍准确发声,将音乐旋律自然接过来。主要旋律到了男高声部后,男低音声部——特别是第一男低音要开始“让”,将音响的主要力度、音色通道让给男高音,自己主动退居次要声部。声部交接在第4小节还有一次,两个男高音声部要在第四拍的第一个八分音符位置换气,这时两个男低音声部的“空”要唱满三拍时值,将收音的点落在第四拍第一个八分音符上,与高声部的吸气同时,这样就能够完整地将音乐交接给男高声部而不至于让音乐线条中断。

两个男低音在第7小节重新进入之前,要“听”男高音:男高音声部在前两拍有一个从中弱开始的渐弱,因此男低声部要在第四拍吸气,然后“靠”着男高声部轻轻进入。此后“身”到“影”字的渐强要与第二男高音一起形成对第一男高声部的“托”,但两个内声部要有明显的“让”。

第8小节男低音声部继续“托”与“让”,直到第四拍,“听”到高声部的力度,“靠”着高声部的音色,适当强调“歌”的咬字,目的是让纯五度、小三度产生碰撞,解决到主音。

在这短短的九小节音乐中,前文提到的关于“听”“让”“靠”“托”“交”与“接”等合唱意识全部都要用到,说明合唱意识的运用并不依据作品做出取舍,而是贯穿于所有的合唱演唱中。特别是“听”“让”“靠”三种意识,几乎用于合唱演唱的每时每刻。要养成良好的合唱意识首先需要指挥者、训练者在日常排练中的强调,更需要合唱队员自我养成。

【谱例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