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唱训练:声部音色对比优化效果

合唱训练:声部音色对比优化效果

【摘要】:在上一节讨论过,作品中的音色变化非常细腻,这种音色变化不仅可以用在横向上,也可以用在纵向上,通过不同声部间音色上的对比来增强某个声部的独立感。第9小节[1]女高声部的主题动机无疑是最重要的,广州方言的“做紧咩”声音位置高而前,音色明亮,力度中强,但是第三拍“咩”字完成咬字之后的第二个八分音符位置要略弱一些,但要自然,不可有明显痕迹。同样采用“橄榄型”的力度模式,动机后接长音要立即弱下来。

在上一节讨论过,作品中的音色变化非常细腻,这种音色变化不仅可以用在横向上,也可以用在纵向上,通过不同声部间音色上的对比来增强某个声部的独立感。理论上,在合唱中,音色对比天然就存在,如男女声部、高低声部间等。从声部平衡的角度出发,声部音色的要求会更加细致,特别是在同声合唱中,相近声部的天然音色差异不大,更需要有特别的音色设计。

在实际排练中,为了呈现立体精致的、声部清晰的音响,通常都会多种手段并用,配合原有音乐形态与气息、分句等来精心雕琢声部音响。

谱例7-1是具有独特粤剧韵味的混声无伴奏合唱《广州映像》(梁军词曲,广州方言演唱)的第一段(第9~17小节)。在这9小节中,织体形态既有和声性的,也有复调性的;在复调段落中既有模仿性的,也有对比性的,是一段多种技法综合运用的音乐,声部的主次身份一直在变化。为了说清楚问题,下文将就每一个小节进行展开,阐述如何在排练中运用多种手段来雕琢声部,最终达到声部的平衡。

第9小节[1]女高声部的主题动机无疑是最重要的,广州方言的“做紧咩”声音位置高而前,音色明亮,力度中强,但是第三拍“咩”字完成咬字之后的第二个八分音符位置要略弱一些(比男低声部略弱),但要自然,不可有明显痕迹。第三拍的男低声部是下五度模仿,男低音在这个音区容易“冒”出来,要将力度控制在中强,“咩”字之后的力度处理与女高声部一样;两个声部都要注意调整好气息与共鸣状态,使小七度大跳在音色上得以统一。

【谱例7-1】

第10小节前两拍中,女低与男高声部进入的力度为中弱,基本与女高、男低声部的长音弱控制后的力度相同,但是通过跳音演唱,将这两声部从同级别力度中显现出来;在这里男高声部要采用“抑制声”音色,力度上要比女低声部更弱一下,以不掩盖女低声部为前提,使这一平行纯五度动机以女低声部音色为主导点缀在内声部。第二拍后半拍开始女高音声部此后的八个音要有一个“弱入—渐强—渐弱”的橄榄型力度处理过程,到下一小节的二分音符再做一个渐强。为了协助女高声部的渐强,女低、男高声部的二分音符长音应当随之渐强,尤其是男高声部由此渐强,走向下一小节的主动音型。(www.chuimin.cn)

第11小节的男高音声部在力度上应避免一以贯之,同样有“橄榄型”的渐强渐弱变化:第三拍后略弱一些,两个女生部的跳音音型以与男高音声部相近力度演唱,以女高声部为主导;男低声部的长音在这一小节要开始略渐强,但不超过上方三声部。

第12小节前两拍,四声部在这里集体渐强,要注意同步。此后的五拍半是和声性的织体,两个外声部要处于较强力度层,两个内声部属于较弱,四声部的力度由弱到强应该是“男高—女低—男低—女高”,但是微小力度差,同时,女高声部的音色要变得略微柔和,不能太亮,男低音声部音色则更厚一些,以取得音响上的平衡。第16小节第三拍到第17小节的处理方式与这里基本相同。

从第14小节开始,长音基本上都采用弱唱,在有较密集音符出现的前一拍渐强,其中,男低音的长音要略微强一些;有较密集音符的动机运动的声部要强一些。同样采用“橄榄型”的力度模式,动机后接长音要立即弱下来。第15小节女高音的五个跳音要略微控制力度,不可太强,更不可掩盖男低声部。

以上细致的分析,就是为了展现在排练中如何通过必要的手段对合唱音响进行精心雕琢,让不同声部有其适当的显现度,声部间取得合理的平衡,从而获得良好的音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