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唱训练:音色、风格与作品的关系

合唱训练:音色、风格与作品的关系

【摘要】:第66小节第二拍进入的第一男低音要模仿男高音音色,因为距离较近,第二、三男低音声部不能太厚,否则影响声部的清晰度。这种音色的变化需要训练者主动对作品进行细致分析后,有逻辑的设计。

一个作品或多或少都有其风格属性,从而决定其音色特点。用一种合唱音色来演唱所有的作品显然是不合适的,更不能用一种音色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合唱队伍。不同类型的合唱作品要有与其风格相适应的合唱音色。

例6-5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Palestrina,1525—1594)的《小鹿清泉》。这一时期的作品音色上高位置,清亮、单薄一些,用直声演唱,“应避免采用戏剧性及波动的人声”[4]。主题在男高音声部的中音区呈示,气息准备要充分,高位置上发声,共鸣腔体不可过大,音色轻柔,与第3小节女低音声部的音色自然链接;女高音声部进来的音色也要控制的比较轻柔;第6小节男低音声部的音色要模仿男高音音色,不能有突兀感;第9~10小节,两个男声部都进入了高音区,要特别注意控制音色,不能太亮,仍然要保持柔和的半声演唱,要与女声音色取得平衡,形成以透明、轻柔、融合为一体的整体音色,这也是作品本身风格所赋予的音色特征。

【谱例6-5】

混声无伴奏合唱《赶牲灵》(陕北民歌,刘文金编合唱)根据陕北“信天游”改编(谱例6-6),因此在演唱之前有必要对信天游的风格进行研究。信天游旋律高亢、辽阔,情感充沛,音色上透亮、偏纤细。在《赶牲灵》的演唱中,第3小节开始的男高声部就需要采用纤细、高亢、透亮的音色演唱,高位置上“e”母音的感觉偏多,特别是第5小节的音型,将这种遒劲的声音发挥到极致;随后进来的女高音尽管在其低音区,但也不可太厚实。第1小节出现的由男女低音声部组合成的固定音型通过拟声词来模仿一种铃铛的音色,因此,两个声部都要有鼻腔的共鸣,以保证拟声词不至于太干涩,特别是男低音音色要松弛,不需要太强,整个固定音型的组合音色要清脆,带有清凉的金属感。这一段音乐的整体音色是一种复合音色,是作品本身的音色,由作品的风格特征来决定。因此,在演唱的时候,无论合唱团本身的音色特征是什么,都要尽可能按照作品本身的音色来演唱。

【谱例6-6】

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作品当然具有不同的风格,也具有不同的音色要求;即便在同一合唱作品中,也经常会因为音乐形象的要求而进行音色的调整:有的是作品本身声部已经安排,也有需要深度挖掘演绎的。

混声合唱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施光南曲)是一首民族特色非常鲜明的作品,作者在第三段的第三、四句(第168~183小节)音色上有着精心的安排(谱例6-7)。这里有“老人、孩子、小伙、姑娘”四个不同的音乐形象,“老人、小伙”分配给男声音色,“孩子、姑娘”分配给女声音色;“老人”形象是男声二声部来表现,音色要宽厚而深沉,男低音的下方三度将男高音的音色加厚,而男高音明亮的音色又使整体音色多了一份酣畅气息;轻巧活脱的女高音与女低音中音区温润的音色构成的女声二声部灵巧的整体音色,恰到好处地表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形象,声音要靠前;接下来的男声齐唱声部中,男低音在这个最好的音区充分展现温厚淳朴、富有质感的音色,通过男高音的染色,形成了浑厚又自带光泽的音色,塑造了积极上进、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形象;女声齐唱的整体音色要向女高音靠,共鸣空间比前一句要略大,用明亮轻快的音色塑造青春靓丽的姑娘形象。

谱例6-7中四小句用四种音色来塑造四个音乐形象,作曲家在创作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演唱中只要略加强调即能达到效果,这种情况在作品中比较多,训练者排练之前的案头工作非常重要。

【谱例6-7】

如果作曲家与作词家都没有在作品中做明显的提示,声部写作安排上也没有明确的指向,这就需要对作品进行更为细致、全面、详尽的分析,并形成自我独到的、合乎逻辑的音乐诠释。谱例6-8是混声合唱《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词,田丰曲)的61~75小节。“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一句中,五个名词营造了一个空旷、凄冷而寂静的画面,这一场景被唯一的一个动词“叫”带动。“雁叫”是亲人的呼唤,“长空雁叫”加上前文的“西风烈”既暗示了凛冽肃杀的外部环境,又通过寄托“亲人的呼唤”来反衬战争的凄惨;“霜晨月”三个冷性名词并列,非常具有冲击感,落叶冰霜的清晨,长空旷野弯月还高挂,一声凄厉的雁叫声透过凛冽的西风,衬托作者内心激烈的情感起伏,又隐约有一股待激发的豪情。

要表达这种复杂深刻的情感,就必须在音色上有所变化,不能从一种音色贯穿始终。谱例6-8中前四个字(第61~65小节)由男女高音声部齐唱,女高音低八度重叠男高音(实际音高与男高音同度);在高音区的男高音充满光泽,且极具穿透力;男高音在这里主导了音色,而女高音的低音区要温厚柔和,恰到好处地将男高音的光泽略微染色,使其有一定的软度,以表现“长空雁叫”的形象。(www.chuimin.cn)

作者采用戏曲中的拖腔将“霜晨月”三个字延长了10小节(后加入了哼鸣),形成一段男声四声部复调。从第64小节开始,男高音声部在减弱的过程中将音色中的光泽逐渐隐去一部分,使音色变得柔和。第66小节第二拍进入的第一男低音要模仿男高音音色,因为距离较近,第二、三男低音声部不能太厚,否则影响声部的清晰度。第二男高音在第66~67小节紧贴第一男高音,但是到第68~69小节,音色要略微变亮一些,力度有所增强。第70小节开始,通过哼鸣将合唱的整体音色变为轻柔、透彻,其中,四个声部又有一定的对比性,第一男高声部高音区的哼鸣会使音色紧张度剧增,第二男低音的低音区线条将这种紧张度进一步扩张,但又在极弱的力度状态下演唱,这种音色、力度、音区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矛盾恰到好处地刻画作者丰富的内心及其剧烈的情感起伏。

这种音色的变化需要训练者主动对作品进行细致分析后,有逻辑的设计。假设这段音乐用一种音色来演唱,将会极大损害音乐形象,特别是男高音,如果不改变音色,最终所表达出的情感将会与原有音乐形象南辕北辙。

【谱例6-8】

拓展练习

歌词咬字训练:挑选不同风格的中外合唱曲3~5首,选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让合唱队员熟读歌词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再以此感觉演唱,队员通过演唱与聆听,来分辨不同风格作品的音色差异,如选取《雪花》(需要以原文唱)、《赶牲灵》、《海韵》三首作品进行训练。这种练习只需要熟悉前几句即可,目的是通过训练咬字来获得相应的音色。

【注释】

[1]音色没有好坏,只有是否适合。“目标音色”即训练者认为本队伍或作品需要的音色。

[2]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3]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4]马革顺:《马革顺合唱指挥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