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唱训练:横向音准与纵向音准的协调

合唱训练:横向音准与纵向音准的协调

【摘要】:横向音准与纵向音准之间如何协调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主要还是要视具体作品、演唱队伍的能力等情况来定。首先,旋律声部上更注重横向音准,基础声部与内声部更注重纵向音准。但在长音符、半终止、终止等关键节点上,横向音准要服从纵向音准,这一条是总的指导原则。谱例4-1中的三个练习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将一些情况集中在一起,从中可以总结在二声部作品中,横向音准与纵向音准是完全可以调和的。

从二声部开始,在音准上会面临一个困境,即如何来协调横向音准与纵向音准之间的关系。在两声部及以上的作品中,如果仅仅考虑横向音响,会影响声部之间的谐调感,甚至会让声部之间南辕北辙;仅仅考虑纵向音准,则旋律进行的音准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在我国民族风格的作品中,将会使风格性丧失殆尽。任何一个合唱作品,音级的音高其实都是有变化的,这也是合唱作品在演唱音准上的关键。“在音乐中,那种绝对不变的音准是僵化而没有生命力的。”[1]正因为音准的灵活变化,才能让音乐的色彩变幻无穷。

横向音准与纵向音准之间如何协调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主要还是要视具体作品、演唱队伍的能力等情况来定。但即便如此,总有一些总的指导方针,故本章根据前辈以及笔者的经验,总结一些基本的原则共训练者参考。首先,旋律声部上更注重横向音准,基础声部与内声部更注重纵向音准。但在长音符、半终止、终止等关键节点上,横向音准要服从纵向音准,这一条是总的指导原则。其次,复调性作品更注重横向音准,和声性作品更注重纵向音准。复调性作品中,模仿复调作品要更为关注纵向音准,对比型复调则更关注横向音准。再者,需要强调的音型更要注意横向音准,需要隐藏的声部更要注意纵向音准。最后,大跳进行的地方要多关注横向音准。

谱例4-1展示的是一个旋律片段的三种二声部织体。这一旋律片段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从横向音准上看,根据五度相生律(下文简称五度律),理论上除宫音要平唱、清角要低唱外,其他所有的音都应当高唱,这样才能凸显宫调式“亮”的色彩。但由于是两声部作品[2],纵向上又要遵循纯律的音准要求才能产生声部之间的共振效果,这就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

a的两声部是平行三度,属于和声式织体,这种织体中的第二声部本身独立性要差一些,但平行三度又要饱满一些,因此,此两小节至少在五个节奏点上(谱例中有方框处)进行调整:高声部第一个音是角音,本应高唱(五度律),但纵向上开始是大三度,应该窄唱(纯律),故高声部开始的角音变为低唱才能有协和感,产生共振;因为纯律中的小三度应该宽唱,第1小节第三拍低声部的角音也调整为低唱;此后的三个节奏点都有微调,而其他地方则可以按照民族调式的音高要求(五度律)进行处理,这样既保证了纵向上的谐和感,能听得到那种三度共振的音响,也不失民族调式的风格特征。

b是两小节对比型复调织体,原则上两个声部都可以更关注横向音准,保证两个声部的独立性,但是在关键的两个节奏点——第2小节第一拍与第三拍,则应该考虑纵向音准,特别是终止的二分音符上的纯四度。巧合的是,这一纯四度在五度律与纯律中音准要求完全一致。(www.chuimin.cn)

c的二声部是下方五度的自由模仿,同样可以更多地考虑横向音准,只是在第2小节的两个重音点上要照顾到纵向音准。前一个音程是纯四度,两种律制要求一样,第二个是小三度(d1-f1)则应该宽唱。低声部第一个音d1原则上应该低唱,与上声部形成一个较宽一点的小七度,但是由于上声部此后的d2要保持高唱以保证调式色彩的统一,而此时低声与之形成的八度音也必须高唱,故为了保持低声部的统一性,同时也为增强低声部的独立性,这里的d1则保持高唱。

谱例4-1中的三个练习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将一些情况集中在一起,从中可以总结在二声部作品中,横向音准与纵向音准是完全可以调和的。上文中总结的一些原则在这里得到验证,同时也适用于多声部作品,而且在多声部作品中两种音准调和的条件更成熟。

在实际训练中,具体处理方式远比例子中要丰富得多,本章接下来的练习将会进一步讲解如何在具体训练中来实现纵横音准的协调统一。

【谱例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