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唱训练:音准训练方法与思路分析

合唱训练:音准训练方法与思路分析

【摘要】:但更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对于音准的训练严格要求,要丝毫不妥协!这里只提供针对作品音准训练的一种方法与思路,以《云飞天不动》的引子与A段为例。类似的音准训练是实际作品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但却不是唯一的,每一个训练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优势,针对具体作品设计更多音准训练辅助手段。[4]这里只针对音高旋律训练方面展开必要的分析,并不作作品的全面技术分析。

事实上,在合唱中,音准受制于诸多因素如发声法、气息、音区、强弱、和声等,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单声部旋律(横向)自身应有的、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音准,即理想音准,其他因素只作为辅助探讨。上文对作品的调性、前25小节的和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目的就是从中找到演唱此作品时音准把握上的依据。

引子(1~13小节)分为两大句。前一句(第1~6小节)为d羽调,女中音声部演唱的单旋律。这里的演唱要遵循五度相生律的要求,抓住其中在五度相生律中,小三度(294音分)、纯四度(498音分)、小六度(792音分)、小七度(996音分)是窄的,大二度(204音分)、大三度(408音分)、纯五度(702音分)、大六度(906音分)是宽的等规律。因此在谱例3-12中,主音(d羽音)要平唱,宫、商、徵音要低唱,角音要高唱。但是第一个宫音应该平唱,为稳定音准提供参照;a音为角音(属音),这个大三度应该宽唱,使属音明亮;第3小节宫音适当偏暗,低唱,往内收;第4小节的商音(下属)要低唱,然后再回到主音“羽”上。

引子第二句(第7~13小节)转到g羽上,原有的音准要调整:d音在这里变成了角音(属音)要高唱,而g音在这里变成了羽音(主音)要平唱,上四度调性转换带来的明亮色彩立即显现。需要注意的是:从第13小节开始,音乐逐渐进入了四声部,音准上会带来一定的变化,横向音准与纵向音准会出现一些相互妥协的情况,例如第13小节女中音声部的宫音本来应该低唱,但是为了此后四声部的音准协和改成了平唱;这个问题在后面的章节将有阐述,这里暂不论述。

从第14小节开始,音乐进入A段。与引子一样,这里也是一个转调乐段——同宫系统转调——g羽到宫,因此,在音准上同样会有一些变化(这里的论述先抛开和声的因素)。第17~19小节的g(羽)音是主音,要平唱,(宫)音要低唱;而到了第20~25小节中,因调性进入了宫,因此变成了(宫)音要平唱,g(羽)音要高唱;同样因为照顾和声的关系,在第21小节g(羽)音又要低唱。总之,在只考虑单旋律的情况下,同宫系统的g羽到宫转调在演唱上会发生以下改变:羽音——平唱到高唱;宫音——低唱到平唱;商音——低唱到高唱;角音——保持高唱;徵音——低唱到高唱。在训练中,对于音准要一句一句地要求,甚至要一个音一个音要求,才能保证音准效果。

对于音的高唱与低唱这种微音准的调动,实际演唱中需要通过调整口腔状态、气息、共鸣腔体等方式来控制。如提位、适量增大口腔共鸣有助于高唱;适量减少气息量则有助于低唱;保持气息与共鸣状态的平稳有助于实现平唱等。但更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对于音准的训练严格要求,要丝毫不妥协!二是用听觉去感受,将这种微调的感觉加以固化,形成一种习惯。只有做到在细微音准上的严格要求甚至“吹毛求疵”,并将这种习惯贯穿到日常排练的每时每刻,才可能保证在演唱作品时有良好的音准。

这里只提供针对作品音准训练的一种方法与思路,以《云飞天不动》的引子与A段为例。接下来的B段与再现段,在音准要求上原则与思路是一样的,因此就不再赘述。类似的音准训练是实际作品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但却不是唯一的,每一个训练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优势,针对具体作品设计更多音准训练辅助手段。

值得提醒的是:在排练作品之前,对作品进行细致、全方位的分析是制定排练计划、设计排练手段、确定排练进度等工作得以实施的关键所在,这项工作极其重要。只有对作品有了全面的了解,心中才会建立这个作品的“音响大厦”,才能激发关于音乐形象活跃的想象力,最终反映到挥洒自如的指挥肢体动作上。“手之妙用,源于心之妙思”[5],而心之妙思,则源于读谱通透。

【谱例3-12】(www.chuimin.cn)

【注释】

[1]此处关于调式色彩分类的观点参见赵宋光:《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二)》,《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第18-25页。

[2]此处的知识点部分参考了张肖虎:《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

[3]这里专指在根音上加自然音级。

[4]这里只针对音高旋律训练方面展开必要的分析,并不作作品的全面技术分析。

[5]此句是笔者恩师、著名指挥家、吴灵芬教授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