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唱训练》部分层面的作品分析

《合唱训练》部分层面的作品分析

【摘要】:《云飞天不动》是作曲家瞿希贤先生采用两首广西民歌改编的无伴奏混声合唱作品,音乐朴实动人、意境深远。这首作品有几个显著特征:典型的民歌风格音调,独特的节拍节奏以及多样的调性转换。作品结构为清晰的再现三段体。这些和声处理方式都是为了保持作品的民族风格而采用的技术手段,可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云飞天不动》(谱例3-12)是作曲家瞿希贤先生采用两首广西民歌改编的无伴奏混声合唱作品,音乐朴实动人、意境深远。这首作品有几个显著特征:典型的民歌风格音调,独特的节拍节奏以及多样的调性转换。作品结构为清晰的再现三段体。

在调性上,全曲先后经过d羽—g羽(宫)—商—g羽—d羽—g羽的多次调性转换。作品中的调性转换方式略有不同:d羽—g羽的转调发生第7小节,采用民族调式中的“清角为宫”方式,调性转到上四度调(下属方向),d音(前羽=后角)作为共同音持续;g羽—商转调是在A段到B段的结构点上,属于下三度转调,b音(前宫=后角)为共同音;此后的商——g羽的转调属于“原路返回”,音乐结构进入再现段A′;g羽—d羽的转调发生在第89小节,采用民族调式中“变宫为角”的转调手法,向属方向转调;6小节后再一次运用“清角为宫”返回到g羽调结束。(www.chuimin.cn)

在音高上,除个别内声部、伴奏声部外,作品整体上采用的是五声音阶,但和声上借鉴了传统大小调和声技法,做了一些民族化的处理。以引子+A段为例(谱例3-12),这25小节中,羽音上的小三和弦与宫音上的大三和弦是较为完整的和弦,但即便如此,除第15小节为了确定调性而使用了完整而明确的三和弦外,为避免三音带来的那种饱满度削弱音乐的民族性,这两个和弦中的三音基本上都是在一个声部上以小音符运动的方式出现(如17、19小节),个别地方甚至省略了三音,只用空五度的音响(如第25小节)。建立在偏音(清角)上的Ⅳ和弦以八分音符、辅助性方式出现(第16小节);使用Ⅱ级和弦的时候则省略了作为偏音(清角)的三音(第21小节)。这一段音乐中三次使用了Ⅴ/Ⅵ(三级上的大三和弦),但是第一次(第16小节)阻碍进行;第二次(第16~17小节)导音弱化后延迟解决到Ⅵ级(为标记方便统一看作b宫,实际上这一句应该为g羽),是为了加强调性稳定感;第三次(第21小节)同样经过了空五度的Ⅱ级部分解决,再经过Ⅴ和弦后在最弱的一个节拍位置(第22小节最后一个八分音符)获得延迟解决。这些和声处理方式都是为了保持作品的民族风格而采用的技术手段,可取得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