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下一代互联网QoS模型:互联网进阶指南

下一代互联网QoS模型:互联网进阶指南

【摘要】:实现统一的支持QoS能力的IP网络是发展的趋势。图6.8通用分组QoS体系结构图总体框架将QoS控制和管理功能划分为3个平面:一是包括业务量分类、业务量整型和管制、分组标记、队列调度、缓冲区管理和拥塞避免等具体QoS机制的数据平面;二是包括业务接纳控制、资源预留管理和QoS路由等功能模块的控制平面;三是包括统计测量、业务恢复、策略管理和服务等级约定SLA管理等功能模块的管理平面。

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以一种非常有效而现实的方式来为不同的业务提供满意的端到端QoS保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全网的性能。实现统一的支持QoS能力的IP网络是发展的趋势。近年来,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具有服务质量保障的差异性服务已受到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研究机构和运营商的普遍关注。Internet 2的Qbone首先在区分服务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引入了带宽管理器(Bandwidth Broker)模型,试图通过带宽管理器实现互联网网络资源的分配和管理,这是互联网技术领域内最早将承载与控制相分离的尝试,体现了下一代网络的特点和要求。

ITU-T在总结各种QoS技术机制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根据Y.qosar中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分组网络的QoS体系结构,提出了通用分组网络QoS体系结构总体框架(如图6.8所示)。

图6.8 通用分组QoS体系结构图

总体框架将QoS控制和管理功能划分为3个平面:一是包括业务量分类、业务量整型和管制、分组标记、队列调度、缓冲区管理和拥塞避免等具体QoS机制的数据平面;二是包括业务接纳控制、资源预留管理和QoS路由等功能模块的控制平面;三是包括统计测量、业务恢复、策略管理和服务等级约定SLA管理等功能模块的管理平面。总体架构希望通过对不同层次QoS控制机制以及不同平面的业务控制和管理功能的协作组合,实现有效、切实可行的QoS,为用户提供差异性服务。对于控制、承载、管理相互分离的NGN,在充分考虑到整个网络的性能的前提下,用一种有效而现实的方式来为不同的业务提供满意的端到端QoS保证,实现统一的QoS管理的电信级多业务IP网络是未来发展趋势。根据NGN的具体要求和特点以及电信管理论坛(TMF)的电信业务运行模型(TOM),NGN QoS体系结构如图6.9所示。(www.chuimin.cn)

图6.9 NGN QoS体系结构图

在上述机制中,允许控制是一个关键机制,借助这一机制可以控制进入网络中的业务流量,是否允许业务流进入网络取决于用户与业务提供者签订的SLA及可得的网络资源情况。在具体满足用户QoS需求的落实方面,允许控制机制需要确保满意的性能参数指标(即ITU-T建议Y.1541的类别)以及可靠性/可用性指标。为达成这些指标的方法可以是基于具体参数的,也可以是基于测量的。其中,基于参数的方法目标是达成一系列参数的最坏界限(如包丢失、延迟和抖动),因此适合于提供针对实时业务的硬QoS指标。而基于测量的方法使用对现有业务流的测量来做出判决。这种方法难以保证严格的QoS,对网络资源有更充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