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的主要案例分布及来源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的主要案例分布及来源

【摘要】:绪论图0-1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主要案例分布图:笔者绘制图0-2 本书的技术路线:笔者绘制图0-3 本书的篇章结构:笔者绘制图0-4 本研究考察路线图:笔者绘制表0-1 本书工作进程表第一章图1-1 小双桥遗址铜构件之一(河南省博物馆藏铅0003号各面线图与照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郑州小双桥——1990~2000年考古发掘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8,彩版二七图1-2

绪论

图0-1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主要案例分布图:笔者绘制

图0-2 本书的技术路线:笔者绘制

图0-3 本书的篇章结构:笔者绘制

图0-4 本研究考察路线图:笔者绘制

表0-1 本书工作进程表

第一章

图1-1 小双桥遗址铜构件之一(河南省博物馆藏铅0003号各面线图与照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郑州小双桥——1990~2000年考古发掘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8,彩版二七

图1-2 小双桥遗址铜构件之二(标本89ZX 采:01 各面线图与照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郑州小双桥——1990~2000年考古发掘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9,彩版二六

图1-3 小屯殷墟建筑基址分布图:石璋如. 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M].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华民国四十八年(1959). 插图四

图1-4 铜锧在遗址平面中的位置:同上,插图十四

图1-5 铜锧在遗址剖面中的位置:同上,第48页,插图十六

图1-6 铜锧的形制:同上,第6页,插图二

图1-7 商代青铜器与史前陶器中的对应器型:巫鸿著,李清泉、郑岩等译. 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中的“纪念碑性”[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6-57

图1-8 妇好偶方彝:笔者绘制

图1-9 金釭安装在木杆件上构造示意图:引自杨鸿勋. 凤翔出土春秋秦宫铜构——金釭. 建筑考古学论文集[M]. 文物出版社,1987:118

图1-10 金釭可能安装位置示意图:同上

图1-11 陕西咸阳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出土的建筑铜构件(咸阳博物馆藏):笔者摄于咸阳博物馆

图1-12 河南信阳楚墓“四阿”车盖脊端节点铜构件:引自杨鸿勋.凤翔出土春秋秦宫铜构——金釭. 建筑考古学论文集[M]. 文物出版社,1987:118

图1-13 战国帷架节点的铜连接箍套(济南博物馆藏):笔者摄于济南博物馆

图1-14 冶铸、炼丹、金汞、镏金、金殿关系示意图:笔者绘制

图1-15 轮王寺相轮樘:引自网络相册http://www.flickr.com/searc h/?q=%E7%9B%B8%E8%BD%AE%E6%A8%98

第二章

图2-1 天枢推测复原图:笔者绘制,复原时参考了李松先生的复原图

图2-2 唐乾陵神道第二道门墓表:赵越拍摄

图2-3 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石碑:笔者拍摄

图2-4 唐鸠摩罗什舍利塔:笔者拍摄

图2-5 阆中铁塔推测复原图:笔者绘制

图2-6 阿育王金涂塔:南京大报恩寺塔地宫出土,引自: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塔基与地宫发掘简报[J]. 文物,2015(5):4-52;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引自: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金华市万佛塔塔基清理简报[J]. 文物参考资料,1957(5): 41-47;上海松江李塔地宫出土银塔:笔者拍摄于上海博物馆,2014年

图2-7 北京房山铁瓦寺铁瓦殿屋顶图:笔者摄于2006年

图2-8 北京房山铁瓦寺铁瓦铭文:笔者拍摄

图2-9 碧霞祠正殿屋顶铜脊件、瓦件:笔者摄于2006年

图2-10 碧霞祠配殿屋顶铁脊件、瓦件:笔者摄于2006年

图2-11 藏式镏金铜瓦建筑:笔者摄于2006年

图2-12 塔尔寺大金瓦殿的镏金铜瓦:笔者拍摄,绘制

图2-13 承德外八庙金顶建筑的镏金铜瓦:笔者拍摄,绘制

图2-14 承德外八庙金顶建筑的镏金铜滴水瓦:笔者拍摄,绘制

图2-15 日本奈良东大寺唐破风上的铜瓦面:笔者摄于2006年

图2-16 日本古建筑铜屋面之“一文字葺”构造:引自日本銅センタ- 銅板葺屋根編集委員会(社). 銅板葺屋根社寺建築を中心に[M].東京:理工学社,2004:148-149

图2-17 日本古建筑铜屋面之“本瓦棒葺”构造图:同上

图2-18 日本古建筑铜屋面之“段葺”构造:同上

表2-1 各文献中的天枢形制数据

第三章

图3-1 光孝寺西铁塔(西面):笔者摄于2009年

图3-2 光孝寺西铁塔须弥座、莲花座:笔者拍摄

图3-3 西铁塔第1层塔身各面中央佛龛中的佛像:笔者拍摄

图3-4 西铁塔内部结构:笔者拍摄

图3-5 光孝寺东铁塔(西面):笔者摄于2009年

图3-6 东铁塔须弥座、仰莲座:笔者拍摄

图3-7 东铁塔柱顶栌斗:笔者拍摄

图3-8 东铁塔第1层塔身中央佛龛:笔者拍摄

图3-9 梅州东山中学内的砖混小塔:笔者摄于2009年

图3-10 千佛塔寺内的新千佛铁塔:笔者摄于2009年

图3-11 梅州千佛铁塔原件:笔者绘制

图3-12 梅州千佛铁塔复原推测:笔者绘制

图3-13 南华寺降龙铁塔:笔者摄于2009年

图3-14 降龙铁塔南汉须弥座力士:笔者拍摄

图3-15 降龙铁塔南汉须弥座、仰莲座:笔者拍摄

图3-16 双林寺东铁塔现状:笔者摄于2009年

图3-17 双林寺东铁塔推测复原图:笔者绘制

图3-18 双林寺东铁塔江海基座与栏杆:笔者拍摄

图3-19 双林寺东铁塔第1层塔身:笔者拍摄

图3-20 双林寺东铁塔第2层塔身:笔者拍摄

图3-21 玉泉寺铁塔:笔者摄于2006年

图3-22 玉泉寺铁塔剖面图:原图引自:湖北省建设厅编著. 湖北建筑集粹:湖北古代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76

图3-23 镇江甘露寺铁塔:笔者摄于2009年

图3-24 聊城隆兴寺铁塔:笔者摄于2009年

图3-25 聊城隆兴寺铁塔须弥座台基:笔者拍摄

图3-26 聊城隆兴寺铁塔第1层塔身:笔者拍摄

图3-27 济宁崇觉寺铁塔:笔者摄于2009年

图3-28 济宁铁塔第2层东南面:笔者拍摄

图3-29 济宁铁塔第7层东面(斗栱已损毁):笔者拍摄

图3-30 济宁崇觉寺铁塔剖面:笔者绘制,底图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觉寺铁塔记录档案[Z]. 济宁:济宁市博物馆,2009

图3-31 常德铁经幢:笔者摄于2012年

图3-32 常德铁经幢天宫:笔者摄于2012年

表3-1 玉泉寺与甘露寺铁塔基座、须弥座对比:笔者摄于2006年、2009年

表3-2 玉泉寺与甘露寺铁塔塔身形象对比:笔者摄于2006年、2009年

表3-3 玉泉寺与甘露寺铁塔斗栱对比:笔者摄于2006年、2009年

表3-4 济宁崇觉寺铁塔斗栱形式表:笔者摄于2009年

第四章

图4-1 泰安铁塔现状(南面):笔者拍摄

图4-2 《泰山志》中的天书观铁塔:原图自[清]金棨. 泰山志. 卷四.嘉庆十三年(1808). 第十页

图4-3 沙畹书中的天书观铁塔:原图自Edouard Chavannes. Le T’ai Chan:Essai de Monographie D’un Culte Chinois. Paris:Ernest Leroux Éditeur, 1910:Fig.1

图4-4 泰安铁塔历史照片:岱庙管委会基建科科长赵祥明先生供图。拍摄日期、来源不明

图4-5 伯施曼绘泰安铁塔立面图:Ernst Boerschmann. Die Baukunst und religiöse Kultur der Chinesen. Band III:Chinesische Pagoden. Berlin und Lepzig:Verlag von Walter de Gruyter & Co.,1931. 345

图4-6 泰山铁塔第3层东南面照片:笔者拍摄

图4-7 泰山铁塔第3层檐口顶面细部照片:笔者拍摄

图4-8 咸阳千佛铁塔立面照片:笔者拍摄

图4-9 咸阳千佛铁塔各主要层平面图:笔者测绘

图4-10 咸阳千佛铁塔剖面图:笔者测绘

图4-11 咸阳千佛铁塔第1层塔身四天王造像:笔者拍摄

图4-12 咸阳千佛铁塔第1层塔身斗栱(东南面):笔者拍摄

图4-13 咸阳千佛铁塔第2层塔身斗栱(北面):笔者拍摄

图4-14 咸阳千佛铁塔第3层塔身斗栱(东南角科):笔者拍摄

图4-15 峨眉山圣积寺铜塔:笔者摄于2011年

图4-16 圣积寺铜塔塔瓶:笔者拍摄

图4-17 圣积寺铜塔伞盖(第7层相轮):笔者拍摄

图4-18 圣积寺铜塔天宫:笔者拍摄、绘制

图4-19 圣积寺铜塔细节“二会普光明殿、七会普光明殿”:笔者拍摄

图4-20 圣积寺铜塔细节“六会他化天”:笔者拍摄

图4-21 五台山显通寺西铜塔:笔者摄于2009年

图4-22 显通寺西铜塔天宫:笔者拍摄

图4-23 显通寺西铜塔塔瓶:笔者拍摄

图4-24 显通寺西铜塔塔身细节:笔者拍摄

图4-25 五台山显通寺东铜塔:笔者摄于2009年

图4-26 显通寺东铜塔天宫:笔者拍摄

图4-27 清凉寺小铜塔:Ernst Boerschmann. Die Baukunst und religiöse Kultur der Chinesen. Band III:Chinesische Pagoden.Berlin und Lepzig:Verlag von Walter de Gruyter & Co., 1931:365

图4-28 永川小铜塔:笔者摄于2009年

图4-29 北京慈寿寺永安万寿砖塔:笔者摄于2012年

图4-30 北京长椿寺多宝佛铜塔:笔者摄于2009年

图4-31 峨眉山金顶铜塔照片(不晚于1931年):引自Ernst Boerschmann. Die Baukunst und religiöse Kultur der Chinesen.Band III:Chinesische Pagoden. Berlin und Lepzig:Verlag von Walter de Gruyter & Co., 1931:348, 349(《中国宝塔》)

图4-32 伯施曼绘制的峨眉山金顶铜塔立面:来源同上

图4-33 显通寺中铜塔:笔者摄于2009年

图4-34 显通寺西南铜塔:笔者摄于2009年

图4-35 显通寺东南铜塔:笔者摄于2009年

图4-36 庐山归宗寺铁塔:引自Ernst Boerschmann. Die Baukunst und religiöse Kultur der Chinesen. Band III: Chinesische Pagoden. Berlin und Lepzig: Verlag von Walter de Gruyter &Co., 1931:347

图4-37 庐山归宗寺铁塔远景:[日]佚名. 金轮塔(庐山),见:《亚东印画辑》第百七十九回,6

图4-38 庐山东林寺铜塔正面及一层细部照片:常盤大定,關野貞.支那文化史迹:第四辑[M]. 京都:法藏馆,1939:II-2

图4-39 解州关帝庙铁醮炉:白颖博士摄于2006年

图4-40 兴平文庙铁醮炉(东):笔者摄于2009年

图4-41 兴平文庙铁醮炉(西):笔者摄于2009年

表4-1 咸阳千佛铁塔各层外观描述:笔者摄于2009年

第五章

图5-1 四川江油宋代飞天藏天宫楼阁局部:笔者拍摄

图5-2 体象阴阳升降图:转引自Shih-shan Susan Huang. Daoist Imagery of Body and Cosmos, Part 2: Body Worms and Internal Alchemy. Journal of Daoist Studies, 2011 (4): 33-64

图5-3 元气体象图:引自[元]陈致虚.《金丹大要图》

图5-4 位于小莲峰上的转辰殿(转运殿):笔者拍摄

图5-5 小铜殿屋顶:笔者拍摄

图5-6 小铜殿正面:笔者拍摄

图5-7 小铜殿与转运殿平面关系:笔者测绘

图5-8 小铜殿平面:笔者测绘

图5-9 小铜殿1-1剖面:笔者测绘

图5-10 小铜殿2-2剖面:笔者测绘

图5-11 小铜殿透视图:笔者绘制

图5-12 小铜殿正立面:笔者测绘

图5-13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正面:笔者拍摄

图5-14 从南岩宫远眺天柱峰:笔者拍摄

图5-15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平面:笔者测绘

图5-16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1-1剖面:笔者测绘

图5-17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2-2剖面:笔者测绘

图5-18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甲-甲立面:笔者测绘

图5-19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翼角仙人、走兽:笔者拍摄

图5-20 太和宫金殿吻兽:笔者拍摄

图5-21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下檐斗栱(角科、平身科):笔者拍摄

图5-22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上檐斗栱(柱头科、平身科、角科):笔者拍摄

图5-23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前檐局部剖面:笔者绘制

图5-24 鸡足山金顶寺铜殿照片(1939-1940间拍摄):梁思成等著. 未完成的测绘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图5-25 金顶寺铜殿平面草测图(1939-1940间绘制):同上

图5-26 鸡足山金顶寺总平面(2006):笔者绘制

图5-27 妙峰三铜殿铸造地与所在地分布图:笔者绘制

图5-28 《峨眉山志》峨眉总图局部:底图自印光法师编. 峨眉山志[M]. 上海:国光印书局,民国二十三年秋月(1934)

图5-29 立德1901年发表的峨眉铜殿构件遗存:Archibald J. Little.Mount Omi and Beyond: A Record of Travel on the Thibetan Border.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1901. 88-89

图5-30 庄士敦收集的峨眉山图中的铜殿:原图自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 From Peking to Mandalay: a journey from north China to Burma through Tibetan Ssuch’uan and Yunnan. London: J.Murray, 1908

图5-31 峨眉山铜殿槅扇(正面、背面、正面槅心大样):笔者拍摄

图5-32 峨眉山铜殿遗存铜板:笔者拍摄于峨眉山博物馆

图5-33 《宝华山志》中的隆昌寺图:[清]刘名芳. [乾隆]宝华山志.卷一山图.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37-38

图5-34 宝华山隆昌寺铜殿周边现状平面图:笔者测绘

图5-35 宝华山志中的隆昌寺铜殿图:[清]刘名芳. [乾隆]宝华山志.卷一山图.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39

图5-36 隆昌寺铜殿现状:笔者拍摄于2006年12月

图5-37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无梁殿与铜塔:笔者拍摄于2009年7月

图5-38 五台山铜殿西面、南面:笔者拍摄

图5-39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平面:笔者测绘

图5-40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内部梁架:笔者拍摄

图5-41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1-1剖面:笔者测绘

图5-42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正立面:笔者测绘

图5-43 显通寺铜殿下檐隐刻之斗栱图案:笔者拍摄

图5-44 泰山“天仙金阙”铜殿:笔者拍摄于2009年7月

图5-45 泰山岱顶碧霞祠西面:笔者拍摄

图5-46 位于灵应宫时的泰山铜殿:D.C. Baker:Tai Shan:An Account of the Sacred Eastern Peak of China (reprinted by 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Taipei 1971), originally 1924

图5-47 泰山铜殿平面:笔者测绘

图5-48 泰山铜殿1-1剖面:笔者测绘

图5-49 泰山“天仙金阙”铜殿2-2剖面:笔者测绘

图5-50 泰山铜殿正立面:笔者测绘

图5-51 铜铸武当山金顶模型图:笔者绘制

图5-52 苏州玄妙观三清殿铜殿模型:笔者拍摄

表5-1 妙峰三铜殿对比表

表5-2 妙峰三铜殿布局比较

第六章

图6-1 昆明太和宫铜殿正面:笔者拍摄

图6-2 昆明太和宫铜殿总平面:笔者测绘

图6-3 昆明太和宫铜殿(东南侧):笔者拍摄

图6-4 昆明太和宫铜殿平面:笔者测绘

图6-5 昆明太和宫铜殿1-1剖面:笔者测绘

图6-6 昆明太和宫铜殿2-2剖面:笔者测绘

图6-7 昆明太和宫铜殿正立面:笔者测绘

图6-8 昆明太和宫铜殿室内仰视:笔者拍摄

图6-9 昆明铜殿滴水瓦与瓦当、头板瓦的相对位置:笔者拍摄

图6-10 昆明太和宫铜殿下檐平身科斗栱:笔者测绘

图6-11 霍山中镇峰远眺(远处有电视塔的山峰):笔者拍摄

图6-12 道光《赵城县志》卷首霍山图:引自杨延亮.[道光]赵城县志. 卷二十七. 赵城:赵城县衙,道光七年(1827)

图6-13 霍山中镇峰顶现状:笔者拍摄

图6-14 霍山真武庙残碑:笔者拍摄

图6-15 雍正《石楼县志》志图中的玄天宫:[清]袁学谟.[雍正]石楼县志. 舆图. 雍正八年(1730). 第十四、十五页

图6-16 飞龙山玄天宫遗址现状:笔者拍摄

图6-17 飞龙山第一宫中疑似铜殿的建筑:原图来源同上

图6-18 洪洞青龙山真武庙远眺:笔者拍摄

图6-19 从铜殿院落厢房顶看正殿:笔者拍摄

图6-20 洪洞青龙山真武庙全景:笔者拍摄

图6-21 八角亭及其内部近年新铸造的小铜殿:笔者拍摄

图6-22 青龙山真武庙八角亭原台基:引自大槐树网--洪洞地方门户网,http://www.htshd.com.cn

图6-23 汾西姑射山真武庙远眺:笔者拍摄

图6-24 汾西姑射山真武庙全景:笔者拍摄

图6-25 姑射山铜殿须弥座台基:笔者拍摄

图6-26 当代复原重建的姑射山铜殿:笔者拍摄

表6-1 青龙山真武庙清初修建年表

表6-2 姑射山真人祠及真武庙修建年表

表6-3 平阳地区四座铜殿对比总结表

第七章

图7-1 五方阁院落中的宝云阁:笔者拍摄

图7-2 五方阁院落总平面示意图: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建筑的传世绝响[M]. 台北:台北市建筑师公会出版社,546

图7-3 宝云阁(东南侧):笔者拍摄

图7-4 宝云阁平面图:笔者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测绘图为底图绘制

图7-5 宝云阁石柱础:笔者拍摄

图7-6 宝云阁内铺地:笔者拍摄

图7-7 宝云阁内莲花座:笔者拍摄

图7-8 宝云阁1-1剖面:笔者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测绘图为底图绘制

图7-9 宝云阁内部梁架:笔者拍摄

图7-10 宝云阁正立面:引自颐和园管理处. 颐和园排云殿-佛香阁-长廊大修实录[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北京:《建筑创作》杂志社,2006:301

图7-11 宝云阁勾头、滴水:同上,第170页

图7-12 宝云阁铜楹联:引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测绘图

图7-13 宝云阁下檐柱头科斗栱:同上

图7-14 宝云阁槛窗:笔者拍摄

图7-15 《钦定热河志》中的珠源寺图(中轴线上左四为宗镜阁):和珅,梁国治. [乾隆四十六年]钦定热河志[M]. 卷七十八.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795-796

图7-16 历史图片:宗镜阁(东南侧):引自避暑山庄博物馆微博,具体的拍摄年代不详

图7-17 竹岛卓一绘珠源寺平面测绘图:[日]關野貞,竹島卓一.热河解说[M]. 东京:座右宝刊行会,1937. Fig7

图7-18 珠源寺遗址现状平面示意图2006年7月:笔者绘制

图7-19 宝云阁与宗镜阁历史照片对比:左为宝云阁:John Thomson, F.R.G.S.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Vol.4.London:Sampson Low, Marston, Low, and Searle, 1874;右为宗镜阁:Sven Hedin, translated from the Swedish by E. G. Nash.Jehol:City of Emperors. Kathmandu: Pilgrims Publishing, 2000.Plate XXXV, first published in New York: E. P. Dutton & Company Inc.

图7-20 宗镜阁建筑构件遗存:骑鸡仙人、铜凤、滴水:笔者拍摄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

图7-21 宗镜阁铜楹联:笔者拍摄

图7-22 北海天王殿双铜塔:笔者拍摄

图7-23 佛山经堂寺铁塔:引自广佛都市网http://big5.citygf.com/hdzt/2710/2718/200909/t20090915_120622.html

图7-24 重庆塔坪寺铁塔:笔者拍摄

图7-25 宝鸡龙门洞铁醮炉:引自汉唐论坛文物普查专题http://www.wenwu.gov.cn/bbs/dispbbs.asp?boardid=25&replyid=423909&id=47711&page=1(www.chuimin.cn)

图7-26 灵沼轩在故宫中的位置:底图自孙大章主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5

图7-27 灵沼轩正面:笔者拍摄

图7-28 灵沼轩中央铁亭:笔者拍摄

图7-29 灵沼轩地下层平面:引自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 故宫灵沼轩测绘报告(内部资料).2015年

图7-30 灵沼轩一层平面:同上

图7-31 灵沼轩正立面透视:同上

图7-32 灵沼轩鸟瞰轴测图:同上

图7-33 灵沼轩铸铁柱与内部梁架:笔者拍摄

图7-34 灵沼轩细部装饰:笔者拍摄

图7-35 北京的“西洋楼式”建筑:从圆明园到陆军部衙署:引自张复合. 北京近代建筑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26

图7-36 巴黎植物园室内:引自[意]L·本奈沃洛著. 邹德侬、巴竹师、高军译. 西方现代建筑史[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0

图7-37 伦敦水晶宫室内:引自Gottfried Semper. “Science,Industry, and Art”In:Gottfried Semper, Translated by Harry Francis Mallgrave, Wolfgang Herrmann. The four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and other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130-167

图7-38 防火楼面节点构造(1844年):引自Eric Arthur, Thomas Ritchie. Iron:cast and wrought iron in Canada from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oronto; Buffalo; Lond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2:157-159

图7-39 陈家祠堂的铸铁柱连廊及其节点细部:笔者拍摄

表7-1 宝云阁下檐补间铺作分层构成表

上篇结语

中国古代铁塔结构发展图:笔者绘制

上篇结语附表:金属建筑案例建造原因一览

第八章

图8-1 太和宫金殿与紫金城鸟瞰:原图引自潘谷西主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72

图8-2 大岳太和山太和宫图:原图引自[清]王概,姚世倌. 大岳太和山纪略. 卷二. 清乾隆9年[1744]. 第九页

图8-3 真武显圣图之一:原图引自《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见:道藏:第19册[M]. 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图8-4 霍山全图:释力空原著,《霍山志》整理组整理. 霍山志[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图8-5 御题天下大峨眉山胜景图局部:原图引自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 From Peking to Mandalay:a journey from north China to Burma through Tibetan Ssuch’uan and Yunnan. London:J.Murray, 1908

图8-6 《五台山圣境全图》局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原图为全彩色):原图自美国国会图书馆,编号:G7822.W8A3 1846. G4 Vault

图8-7 显通寺总平面:笔者绘制

图8-8 《泰山述记》岱顶图局部:[清]宋思仁. 泰山述记. 卷一. 泰安:泰安衙署藏板,乾隆五十五年(1790).第七页

图8-9 泰山顶碧霞元君祠总平面:笔者绘制

图8-10 汾西姑射山真武庙总平面:笔者绘制

图8-11 洪洞青龙山真武庙总平面:笔者绘制

图8-12 昆明鸣凤山顶的太和宫铜殿:笔者根据云南昆明鸣凤山太和宫平面示意图改绘,见孙大章主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65

图8-13 江苏茅山大茅峰顶的三天门:笔者拍摄

图8-14 宝华山隆昌寺总平面:底图自潘谷西主编. 中国建筑史(第5 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25

图8-15 宝华山铜殿前的月台丹墀与前导空间:笔者拍摄

图8-16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所在的“清凉妙高处”平台:笔者绘制

图8-17 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总平面:底图自颐和园管理处. 颐和园排云殿-佛香阁-长廊大修实录[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北京:《建筑创作》杂志社,2006:35

图8-18 光绪时期的宝云阁立样:同上,第57页

图8-19 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部分:[日]東寺宝物館编. 京都东寺秘藏曼荼羅の美と仏. 東京:東京美術,10

图8-20 天枢在洛阳城中的位置与地标作用:底图引自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32

图8-21 “北固山图”中的镇江甘露寺铁塔(清道光十六年《北固山志》):[清]释了璞. 北固山志. 清道光十六年(1836)石公山房版

图8-22 “济宁城图”中的济宁崇觉寺铁塔(康熙《济宁州志》):[清]廖有恒,杨通睿. [康熙]济宁州志. 康熙十二年(1673)

图8-23 “东昌府城图”中的聊城兴隆寺铁塔(嘉庆《东昌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87[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1990

图8-24 济宁崇觉寺民国时期布局(据寺僧回忆):笔者根据济宁博物馆藏档案图纸绘制

图8-25 《光孝寺志》“旧志全图”中的广州光孝寺铁塔:[清]光孝寺志. 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M]. 第三辑第3册. 影印广东编译局本. 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85:34

图8-26 《玉泉寺志》“山图”中的当阳玉泉寺铁塔:[清]玉泉寺志. 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M]. 第三辑第17册. 影印广东编译局本.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85:42

图8-27 玉泉寺铁塔塔院考古基址:湖北省玉泉铁塔考古队. 湖北当阳玉泉铁塔塔基及地宫清理发掘简报[J]. 文物,1996(10):43-57

图8-28 甘露寺铁塔与寺址的关系:江苏省文物工作队镇江分队,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发掘记[J]. 考古,1961(06): 302-315

图8-29 《重修曹溪通志》中的降龙铁塔:[清]马元,释真朴. 重修曹溪通志. 卷首图志. 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M]. 第二辑第4册. 道光十六年怀善堂重镌本. 台北:明文书局,1980:52

表8-1 铜殿在建筑群中处理手法分析表

表8-2 铁塔在建筑群中处理手法分析表

表8-3 铜塔在建筑群中处理手法分析表

第九章

图9-1 元、明、清铜殿平面类型(同比例):笔者绘制

图9-2 元、明、清铜殿剖面对比图(同比例):笔者绘制

图9-3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的抹角梁构造(纵剖面局部):笔者绘制

图9-4 泰山铜殿的抹角梁构造(角部内侧透视):笔者绘制

图9-5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的溜金斗栱构造(横剖面局部):笔者绘制

图9-6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溜金斗栱(室内照片):笔者拍摄

图9-7 吴三桂铜殿的重檐结构:笔者绘制

图9-8 颐和园宝云阁的重檐、歇山构造:笔者绘制

图9-9 宝云阁上檐屋架仰视:笔者拍摄

图9-10 泰山铜殿上檐歇山构造(室内透视):笔者绘制

图9-11 昆明铜殿上檐歇山构造透视图(1):笔者绘制

图9-12 昆明铜殿上檐歇山构造透视图(2):笔者绘制

图9-13 昆明铜殿上檐歇山构造(横剖面局部):笔者绘制

图9-14 昆明铜殿上檐歇山构造(纵剖面局部):笔者绘制

图9-15 武当山元代小铜殿屋脊:笔者绘制

图9-16 武氏祠前石室屋顶前坡西段画像局部:笔者绘制。底图见蒋英炬,吴文祺主编.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1 山东汉画像石[M]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49图9-17(1) 五代吴越国钱元瓘妃康陵墓室顶部星宿图案局部(939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临安市文物馆. 浙江临安五代吴越国康陵发掘简报[J]. 文物, 2000(02): 20图9-17(2) 五代冯晖墓室顶局部(958年):虚线标识为笔者所加。底图见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五代冯晖墓[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24图9-17(3) 辽耶律隆祐墓志盖局部(1011年):唐彩兰编著. 辽上京文物撷英[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144

图9-18 三台六星:(清)秦蕙田. 五礼通考. 卷192. 见:四库全书[M]:第139册.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654

图9-19 三台与北斗配合使用的符箓:引自《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36,见:道藏:第3册[M]. 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16

图9-20 北斗罡式与三台罡式:引自《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36,见:道藏:第3册[M]. 文物书店,上海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16

图9-21 颛使者符:引自[清]娄近垣. 大梵先天奏告玄科[M]. 卷上.第二十一页,二十五页. 北京:大光明殿道观刻本

图9-22 南阳市西郊麒麟岗汉画像石墓前室墓顶画像:韩玉祥、牛天伟. 麒麟岗汉画像石墓前室墓顶画像考释. 韩玉祥主编. 南阳汉代天文画像石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126,图版48

图9-23 “Y”形“太一”符号:巫鸿. 汉代美术试探. 见: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70-471

图9-24 元代小铜殿鸱尾与唐代、元代鸱尾形象对比(1)大雁塔门楣石刻鸱尾(初唐)(2)唐昭陵献殿鸱尾(7世纪)(3)武当山琼台石殿(元)(4)武当山元代小铜殿鸱尾:(1)(2)引自祁英涛. 中国古代建筑的脊饰[J]. 文物,1978(03):63;(3)(4)为笔者绘制。

图9-25 泰山铜殿悬鱼字样:笔者拍摄

图9-26 五台山铜殿瓦当图案:笔者拍摄

图9-27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内的玄帝像设:笔者绘制

图9-28 旃陀罗·笈多二世铁柱:乔鲁京先生拍摄

图9-29 光孝寺东铁塔(967):笔者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测绘图为底图绘制

图9-30 广东龙川下塔(北宋宣和二年):笔者拍摄

图9-31 南京栖霞寺五代石塔:引自刘敦桢主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M]. 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145

图9-32 苏州罗汉院东塔:郭黛姮主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68

图9-33 仿木楼阁型铁塔底层比例分析图:笔者绘制

图9-34 北方辽塔与南方宋塔的模数控制法(从左至右:庆州白塔,泉州开元寺仁寿塔,苏州报恩寺塔):引自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25,426,477

图9-35 崇觉寺铁塔立面设计控制模数分析:笔者绘制

图9-36 玉泉寺铁塔立面设计控制模数分析:笔者绘制,底图自湖北省建设厅编著. 湖北建筑集粹:湖北古代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76

图9-37 咸阳千佛铁塔2-2剖面图:笔者绘制

图9-38 千佛铁塔铸件板块横向交接处示意图:笔者拍摄、绘制

图9-39 千佛铁塔铁壳交接箍紧的构造:笔者绘制

图9-40 门槛板块交接节点照片:笔者拍摄

图9-41 千佛铁塔铁壳与砖芯连接构造:笔者绘制

图9-42 千佛铁塔门楣板块交接处内侧照片:笔者拍摄

图9-43 五台山显通寺的五座铜塔(从左至右:西铜塔、西南铜塔、中铜塔、东南铜塔、东铜塔):笔者绘制

图9-44 所罗门圣殿和宫室复原想象图:圣经[M]. 香港:思高圣经学院,1968:462

图9-45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坛铜华盖亭:张荐硕拍摄

图9-46 日本平泉中尊寺金色堂:引自世界文化遗产日本岩手县平泉中尊寺网站http://www.chusonji.or.jp/guide/precincts/konjikido.html

图9-47 京都鹿苑寺金阁殿:笔者拍摄

表9-1 铜殿平面尺寸统计表

表9-2 铜殿构架类型表

表9-3 铜殿实例举高值(H/D)一览表

表9-4 铜殿各步架坡度斜率(H/D)一览表

表9-5 铜殿面阔、进深尺度规律分析表

表9-6 仿木楼阁型铁塔尺寸比例表

第十章

图10-1 手持式XRF分析仪现场工作照片:王新宇拍摄

图10-2 元代小铜殿典型能谱图:笔者绘制图10-3(1) 铜锡比与构件性质的对应关系:笔者绘制图10-3(2) 铜铅比与构件性质的对应关系:笔者绘制

图10-4 小铜殿构件Cu:Sn分析图:笔者绘制

图10-5 小铜殿构件Cu:Pb分析图:笔者绘制

图10-6 小铜殿构件Cu:Sn推测图:笔者绘制

图10-7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典型能谱图:笔者绘制

图10-8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Zn含量分析图:笔者绘制

图10-9 峨眉山圣积寺铜塔典型能谱图:笔者绘制

图10-10 峨眉山金顶铜塔碎片典型能谱图:笔者绘制

图10-11 峨眉山金顶铜殿碎片典型能谱图:笔者绘制

图10-12 五台山铜殿典型能谱图:笔者绘制

图10-13 东铜塔典型能谱图:笔者绘制

图10-14 西铜塔典型能谱图:笔者绘制

图10-15 长椿寺铜塔典型能谱图:笔者绘制

图10-16 宝云阁典型能谱图:笔者绘制

图10-17 明、清黄铜钱与铜殿铜塔锌含量走势图:笔者绘制,数据自何堂坤. 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史[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9.606-613

图10-18 黄铜机械性能与锌含量曲线图:引自何堂坤. 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史[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9:610

图10-19 泰山铜殿构件典型能谱图:笔者绘制

图10-20 泰山铜殿合金成分GIS分析图:笔者绘制

图10-21 昆明铜殿平面轴号索引:笔者绘制

图10-22 昆明铜殿构件XRF分析典型能谱图:笔者绘制

图10-23 昆明铜殿合金成分GIS分析图:笔者绘制

图10-24 昆明铜殿铜合金分布推测图:笔者绘制

表10-1 铜殿材料分析结果一览表

表10-2 武当山小铜殿合金成分检测结果

表10-3 小铜殿材料铜、锡、铅成分比例与构件性质对应分析

表10-4 金殿构件、像设合金成分检测结果

表10-5 峨眉山圣积寺铜塔合金成分检测结果

表10-6 峨眉山金顶铜塔碎片合金成分检测结果

表10-7 峨眉山金顶铜殿碎片合金成分检测结果

表10-8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合金成分检测结果

表10-9 五台山显通寺东铜塔、西铜塔合金成分检测结果

表10-10 北京长椿寺铜塔合金成分检测结果

表10-11 颐和园宝云阁合金成分检测结果

表10-12 泰山铜殿合金成分检测结果

表10-13 昆明铜殿合金成分检测结果

第十一章

图11-1 元代熬波图中的炼炉:引自[元]陈椿. 熬波图,辑《永乐大典》本,见:景印四库全书:第662册[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352-353

图11-2 《天工开物》所记失蜡法铸钟:[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 天工开物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73

图11-3 宝云阁槛墙图案:笔者拍摄

图11-4 宝云阁各工种人数对比及用工比例分析图:笔者统计、绘制。数据自《万寿山清漪园铸造铜殿处用工料比例》,见:王世襄主编. 清代匠作则例[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856-859

图11-5 玉泉寺铁塔结构分层示意图:笔者绘制

图11-6 玉泉寺铁塔基座:笔者拍摄、绘制

图11-7 玉泉寺铁塔基座分范铸造示意图:笔者绘制,据孙淑云.当阳铁塔铸造工艺的考察[J]. 文物,1984(6):86-89

图11-8 玉泉寺铁塔平座斗栱:笔者拍摄

图11-9 力士:笔者拍摄

图11-10 青海塔尔寺大金瓦殿:笔者拍摄

图11-11 塔尔寺大银塔:笔者拍摄

图11-12 甘南郎木寺大金塔:金田博士拍摄

图11-13 玉泉寺铁塔塔基地宫平面、剖面图:湖北省玉泉铁塔考古队. 湖北当阳玉泉铁塔塔基及地宫清理发掘简报[J]. 文物,1996(10):43-57

图11-14 甘露寺铁塔塔基地宫平面(地宫顶盖部分)、剖面图:江苏省文物工作队镇江分队,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发掘记[J]. 考古,1961(06): 302-315

图11-15 武当山金殿铜铸基础:笔者拍摄

图11-16 泰山铜殿铜铸柱础:笔者拍摄

图11-17 颐和园宝云阁石柱础:笔者拍摄

图11-18 宗镜阁须弥座台基遗址:笔者拍摄

图11-19 根据巴伯描述绘制的峨眉铜殿构件:笔者绘制

图11-20 近代早期铸铁工字梁截面:Eric Arthur, Thomas Ritchie.Iron:cast and wrought iron in Canada from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oronto; Buffalo; Lond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2:152-153

图11-21 小铜殿屋面构造示意:笔者绘制

图11-22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屋面构造示意:笔者绘制

图11-23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屋面板构造示意图:笔者绘制

图11-24 泰山铜殿内部上檐仰视:笔者拍摄

图11-25 泰山铜殿屋顶构造方式示意:笔者绘制

图11-26 昆明太和宫铜殿下檐翼角仰视:笔者拍摄

图11-27 昆明铜殿屋面瓦构造:笔者绘制

图11-28 大修时揭取屋面观察到的宝云阁屋面构造:颐和园管理处. 颐和园排云殿-佛香阁-长廊大修实录[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北京:《建筑创作》杂志社,2006:165

图11-29 颐和园宝云阁屋面瓦构造:笔者绘制

图11-30 铜殿构件交接与大木榫卯中的“箍头榫”形式对比:笔者拍摄。线图引自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27

图11-31 宝云阁内拽枋端头与大抹角梁间的燕尾榫:笔者拍摄

图11-32 铜殿角梁后尾销栓图:笔者绘制

图11-33 铜殿横向、纵向构件交接节点销栓构造:笔者绘制

图11-34 北京智化寺万佛阁的下檐角梁后尾:笔者拍摄

图11-35 北京故宫角楼的角梁后尾(模型):引自郭华瑜. 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25

图11-36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58号木构件:引自杨鸿勋. 河姆渡遗址早期木构工艺考察. 建筑考古学论文集[M]. 文物出版社,1987:50

图11-37 湖北、云南、江苏等地木构建筑的销栓节点:笔者绘制、拍摄

图11-38 昆明铜殿檩、枋等构件上的金饰:笔者拍摄

图11-39 昆明铜殿槅扇内壁上的金饰:笔者拍摄

表11-1 宝云阁砂型范铸与失蜡铸造构件分类表

表11-2 泰山铜殿构件空心或坑洞情况表

表11-3 铜殿屋面构造及评价表

表11-4 铜殿节点销栓运用情况统计表

表11-5 金属建筑表面装銮一览

表11-6 《宣德鼎彝谱》所载原料与对应着色效果表

第十二章

图12-1 小铜殿正立面槅扇门:笔者绘制

图12-2 小铜殿铭文记录的捐资者来源分布统计图:笔者绘制。底图摹自《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时期图,见: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M].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3-4

图12-3 武昌路城(江夏县)内捐资者来源分布图:底图摹自:“光绪初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引自刘镇伟主编. 中国古地图精选[M]. 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44

图12-4 小铜殿铸造地点与捐资者分布区域:底图摹自:康熙二十六年江夏县图,见[清]裴天锡,罗人龙.[康熙]湖广武昌府志.卷2. 第二页.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图12-5 小铜殿鸱尾旁的铭文:笔者拍摄

图12-6 泰安铁塔捐资者来源分布统计图(各府、州):笔者绘制,底图摹自《中国历史地图集》万历十年(1582)明时期全图以及各布政图。见: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M].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图12-7 泰安铁塔捐资者来源分布统计图(各县):同上

图12-8 武陟县域范围内捐资来源分布统计图(乡村、市镇):笔者绘制,底图“武陟县舆地全图”引自[清]王荣陛修,方履篯纂.[道光]武陟县志. 卷三舆图.第一、二页,道光九年刊本

图12-9 五台铜殿捐资者来源分布统计图(布政):笔者绘制,底图摹自《中国历史地图集》万历十年(1582)明时期全图以及各布政图。见: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M].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图12-10 五台铜殿捐资者来源分布统计图(府):同上

图12-11 五台铜殿捐资者来源分布统计(记录在19笔以上的州县):同上

图12-12 五台山铜殿宦官、内宫捐资来源分析图:笔者绘制

图12-13 来自各王府的捐资者数量分析:笔者绘制

图12-14 咸阳铁塔区位图:笔者绘制,底图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万历十年相关布政图

图12-15 铁塔捐建人来源分布图:笔者统计、绘制,底图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万历十年陕西布政图

图12-16 栗氏工匠位于第1层塔身的铭文:笔者拍摄

图12-17 栗氏工匠位于第3层塔身的铭文:笔者拍摄

图12-18 陈氏工匠位于第1层塔身的铭文:笔者拍摄

图12-19 咸阳铁塔第1、2、3层斗栱:笔者拍摄

图12-20 普照寺高神东殿斗栱:吉富遥树拍摄

图12-21 合阳文庙大成殿斗栱:俞莉娜拍摄

图12-22 华县禅修寺大殿明间补间斗栱:俞莉娜拍摄

图12-23 陵川石掌玉皇庙明间补间斗栱:俞莉娜拍摄

图12-24 泽州高都东岳庙明间补间斗栱:俞莉娜拍摄

图12-25 平阳地区铜殿分布图:笔者绘制,底图摹自《中国历史地图集》明山西一,见: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M].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54-55

图12-26 金属建筑工匠来源地:笔者绘制,底图摹自《中国历史地图集》万历十年(1582)明时期全图以及各布政图。见: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M].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表12-1 史载妙峰所兴工程表

表12-2 咸阳铁塔现存重要铭文索引表

表12-3 平阳地区四座铜殿的建造信息

附录

图F1-1 泰山铜殿上的施工标记铭文:笔者拍摄

图F1-2 太和宫铜殿施工标记铭文及其所在位置:笔者拍摄

图F1-3 铭文图一:督办宝云阁的官员名录:笔者拍摄

图F1-4 铭文图二:铸造宝云阁的工匠名录:笔者拍摄

图F1-5 宝云阁施工铭文(“西頭”):笔者拍摄

图F3-1 取样部位外观:笔者拍摄

图F3-2 体视显微镜样品照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拍摄、制作

图F3-3 黑色底层的红外光谱:同上

图F3-4 样品的能谱图:同上

图F3-5 样品表面的扫描电镜照片:同上

图F3-6 样品背面的扫描电镜图:同上

图F3-7 样品断面的二次电子相和背散射图像:同上

图F4-1 碧霞祠配殿屋顶铁脊件、瓦件:笔者拍摄

表F1-1 昆明太和宫铜殿铭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