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金的尊崇根深蒂固。[37]而佛身之相好庄严亦常被称为“金色身”,如《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38]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39]等。因此历史上佛教对铜、金的运用常见于为佛像塑铜像、贴金身,还有泥金写经等。[41]金价买黄铜,虽然是被佛经讽喻的事,但也正说明黄铜与金相似,能成为金的替代品。[44]由于黄铜在佛教中的重要性,高僧也常执黄铜器,以示其高品位。......
2023-10-18
铸件铸好后,还需要用至少两倍的工来挫刮、打磨表面。有些金属建筑组装完毕后,还要做镏金或贴金的表面装銮。
以上即为金属建筑设计、建造,暨意与匠的实现过程。最后还要指出:金属建筑的象征意义,不仅存在于建筑成品之中,还存在于对建筑募造过程的叙事记录之中。除了第十二章所举之案例,其根源还可上溯到公元前605年,王孙满向问鼎的楚王作出的那段著名回答: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之知神、奸。”[3]
传说中的“九鼎”象征着政治权力,它们使用的青铜材料不仅是当时最坚固耐久的材料,也是只有统治阶层才能拥有和使用的材料。而且,王孙满特别强调了九鼎的材料是“贡金九牧”,这说明青铜鼎的象征意义还在于它的来源以及熔合过程,来自九州的青铜原料被熔铸成一套礼器时,也象征着不同地区的贡金者融合于同一政治集合体中。
在金属建筑中,从四夷酋长请建并贡献力量的天枢,到周边或异地进香民众铸造的铁塔,再到“集两京十三省信众布施”[4]的铜殿,均常能见到类似“贡金九牧”的意味。对金属建筑建造过程的这种叙事记录,本身也是塑造金属建筑象征意义的重要环节。
【注释】
(www.chuimin.cn)
[1]例如陈薇指出古代对木构建筑的“营造”,始于对木材的相度、经营和尊重(这可视为木构建筑材料设计的阶段①)。见:陈薇. 材料观念离我们有多远[J]. 建筑师,2009(6):38-44。所揭文献有《左传》、《礼记·月令》、白居易《大巧若拙赋》、柳宗元《梓人传》等。
[2]而在工程设计阶段,人们会根据不同部位的结构需求配置不同性能的木料(这可视为阶段②),也会为重要部位配置加强材料,例如故宫神武门角梁下就加贴了10厘米厚的黄铜板。本史料由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口述提供。谨致谢忱!
[3]《左传·宣公三年[前606年]》,见《春秋左传正义》,见: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93
[4]此语出自:[清]刘名芳. [乾隆]宝华山志. 卷十三. 第六页.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531。五台山铜殿在槅扇的显著位置按两京十省(布政)分别排布镌刻捐资者名录。各布政名是随铜殿建造时就刻好的,其下留白,募化完成之后再将信众姓名刻上,显然建造者是有计划这样做的。虽然铜料并非真由各地募来,而是“于西蜀广购南金”。但捐资者确实来自两京十布政,是全国信众共同努力的成果。
有关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的文章
佛教对金的尊崇根深蒂固。[37]而佛身之相好庄严亦常被称为“金色身”,如《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38]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39]等。因此历史上佛教对铜、金的运用常见于为佛像塑铜像、贴金身,还有泥金写经等。[41]金价买黄铜,虽然是被佛经讽喻的事,但也正说明黄铜与金相似,能成为金的替代品。[44]由于黄铜在佛教中的重要性,高僧也常执黄铜器,以示其高品位。......
2023-10-18
欧美铁框架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与其他所有“西洋楼式”建筑不同,故宫灵沼轩颇有新意地使用了铁框架与砖石墙结合的结构。这种结构显然不是之前中国金属建筑所习用的,而且,铁框架建筑在当时的欧洲也只是近100年间产生的新生事物。因此,有必要对铁框架建筑的来龙去脉稍加梳理,以便完整理解灵沼轩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人们开始主动探寻将铸铁材料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技术。......
2023-10-18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无论铜殿还是铁塔、铜塔,都是宗教建筑。而且,李约瑟也注意到了中国古代的金属建筑,包括铜殿、铁塔,以及一些使用铸铁柱的殿堂。中国的铜、铁建筑为什么没能发展成近代框架结构的金属建筑呢?......
2023-10-18
反过来这也说明,金属建筑作为不常见的项目,其技术并不普及。本章更重要的一条线索,则是试图透过金属建筑的物质实体,打开一个社会剖面,回到历史上的社会原境,来看元、明、清的民间工程项目是如何运作的。金属建筑作为流行的物质文化,以其得天独厚的文本记录作用,让我们看到萌芽于元代、始于明初而风行于明后期的那一场金属建筑风潮,及其折射出的明代社会。盼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能清晰采集到这两处铭文,并尽早予以公布。......
2023-10-18
五代至宋,冶金业规模明显增大,坑冶发展繁荣,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都有提高。宋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后,从总体来说也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涨期。[1]在铸造大型铸件方面,五代至宋时期对铸造技术应用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尝试,著名的作品除了铁塔,还有沧州铁狮子、正定隆兴寺大悲阁铜佛像等。上述冶金技术的发展,以及砖、石高层建筑技术方面的进展,为此时期铁塔的建设风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023-10-18
铜殿发展至此,已经在技术上、象征意义上完全成熟。一方面,昆明铜殿的构架成熟,各个构件也几乎全可以视为将木构建筑的木构件、瓦件同等替换为铜铸。其仿木形式、材料选择反映出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思想都标志着铜殿的技术成熟和发展高峰。平阳地区密集出现的四座铜殿就表现出将“金殿”符号化的趋势。本节对平阳地区这四座已不存的铜殿及其所在真武庙的深入调查和考证,首次确认了历史上这四座铜殿的存在。......
2023-10-18
铜荒既除,乾隆皇帝便得以建造了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两座铜殿——宝云阁与宗镜阁。关于灵沼轩反映出的中国古代金属建筑在近代的转型际遇,这一话题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近代科学技术与社会转型这一宽广而复杂的研究领域,非寥寥几笔能说清。对此稍加勾勒、对比,可知中国古代金属建筑在近代的境遇,并不只是“金属建筑”这一特定建筑类型独有的话题,而更是中国传统建筑、乃至中国传统社会近代转型与变革的厚重话题了。......
2023-10-18
常见的醮炉有砖或琉璃的,也称作焚帛炉。铁醮炉不会是明代才发明的,但从现存实例来看,铁塔形的铁醮炉从明代开始出现。单从焚化的功能来说,醮炉并不一定要做成这种高达四五米高耸形状。明代中晚期以各种铁塔、铜塔、铜殿为表现的金属建筑文化的流行,可能对塔形铁醮炉在此时大量产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兴平文庙的两座铁醮炉铸于明崇祯三年,原先并不位于文庙。明代以及清代的铁醮炉多位于陕西、晋南,工匠也来自这一带。......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