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的装饰与处理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的装饰与处理

【摘要】:铸件铸好后,还需要用至少两倍的工来挫刮、打磨表面。有些金属建筑组装完毕后,还要做镏金或贴金的表面装銮。以上即为金属建筑设计、建造,暨意与匠的实现过程。对金属建筑建造过程的这种叙事记录,本身也是塑造金属建筑象征意义的重要环节。但捐资者确实来自两京十布政,是全国信众共同努力的成果。

铸件铸好后,还需要用至少两倍的工来挫刮、打磨表面。有些金属建筑组装完毕后,还要做镏金或贴金的表面装銮。

以上即为金属建筑设计、建造,暨意与匠的实现过程。最后还要指出:金属建筑的象征意义,不仅存在于建筑成品之中,还存在于对建筑募造过程的叙事记录之中。除了第十二章所举之案例,其根源还可上溯到公元前605年,王孙满向问鼎的楚王作出的那段著名回答: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之知神、奸。”[3]

传说中的“九鼎”象征着政治权力,它们使用的青铜材料不仅是当时最坚固耐久的材料,也是只有统治阶层才能拥有和使用的材料。而且,王孙满特别强调了九鼎的材料是“贡金九牧”,这说明青铜鼎的象征意义还在于它的来源以及熔合过程,来自九州的青铜原料被熔铸成一套礼器时,也象征着不同地区的贡金者融合于同一政治集合体中。

在金属建筑中,从四夷酋长请建并贡献力量的天枢,到周边或异地进香民众铸造的铁塔,再到“集两京十三省信众布施”[4]的铜殿,均常能见到类似“贡金九牧”的意味。对金属建筑建造过程的这种叙事记录,本身也是塑造金属建筑象征意义的重要环节。

【注释】
(www.chuimin.cn)

[1]例如陈薇指出古代对木构建筑的“营造”,始于对木材的相度、经营和尊重(这可视为木构建筑材料设计的阶段①)。见:陈薇. 材料观念离我们有多远[J]. 建筑师,2009(6):38-44。所揭文献有《左传》、《礼记·月令》、白居易《大巧若拙赋》、柳宗元《梓人传》等。

[2]而在工程设计阶段,人们会根据不同部位的结构需求配置不同性能的木料(这可视为阶段②),也会为重要部位配置加强材料,例如故宫神武门角梁下就加贴了10厘米厚的黄铜板。本史料由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口述提供。谨致谢忱!

[3]《左传·宣公三年[前606年]》,见《春秋左传正义》,见: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93

[4]此语出自:[清]刘名芳. [乾隆]宝华山志. 卷十三. 第六页.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531。五台山铜殿在槅扇的显著位置按两京十省(布政)分别排布镌刻捐资者名录。各布政名是随铜殿建造时就刻好的,其下留白,募化完成之后再将信众姓名刻上,显然建造者是有计划这样做的。虽然铜料并非真由各地募来,而是“于西蜀广购南金”。但捐资者确实来自两京十布政,是全国信众共同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