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的铸造匠人见铭文第44号:“河南怀庆府河内县清上乡李封村金火匠张庆、张英、张增、张宝、张祐、张杲;金火匠刘得川。大明嘉靖十二年八月吉日造。坯匠[瓦匠?]王堂、殷氏。信人孙美、韩氏。”可见,这里也有两组金火匠人,一是河内县李封村的张氏金火匠人,另一是金火匠人刘得川。铁塔的铸造地前已述,在“怀庆府武涉县木栾店南头三官庙安炉铸造”。金火匠来自怀庆府河内县,铸造地木栾店位于怀庆府武陟县。......
2023-10-18
捐建人杜茂的经历与铁塔材料之间的关联或许还存在推测的部分,造塔工匠的铭文则蕴含着更确凿的历史信息。咸阳铁塔铭文记载了两组工匠:一组是祖居山西泽州阳城县、后来“奉工部勘合”寄籍平阳府襄陵县的栗氏金火匠,这是从外地请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金火匠世家[32];另一组是来自西安府泾阳县的本地金火匠陈孝宰、陈向学[33]。
来自平阳地区的金火匠人,专门在铭文中提到自己是“山西泽州阳城县小城镇金火大鑑栗景诚”的十二代玄孙(实际为父子两代,栗汝桧、栗汝柏为第十一代孙;栗朝春、栗郎春等为第十二代孙),表明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金火匠人家族。小城是润城镇的古称,是阳城县冶铁业最发达的镇,一度曾名“铁冶镇”。栗景诚是明初在泽州润城镇相当著名的金火大匠。
历史上的泽州以铁矿著称,具有悠久的矿冶传统。据《隋书·百官志》,北齐时,泽州阳城县固隆乡白涧村设有冶铁局,为北齐七大冶铁局之一[34]。据《泽州府志·赋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泽州冶铁课税30万两。元时,泽州高平县王降村设有益国冶,管理冶铁业[35]。明代泽州所属之五县,铁矿资源都很丰富。明初洪武年间,泽州益国冶年产量达十万斤[36]。明永乐年间,益国冶结束了冶铁之事,据清顺治十五年《高平县志·古迹》:
“益国铁冶在县北十里王降村,元大德间置铁都提举司益国冶,管勾一员,副管勾一员,司吏二名,至正间废。明洪武间,徙冶县北二十里。永乐中,奉工部勘合,为炉冶事革罢。”[37]
《泽州府志》亦载此事。咸阳铁塔距永乐年(1403~1424)200余年,这与十一二代的祖、孙谱系差距相符。因此,“金火大鑑”栗景诚可能就是在永乐年间“奉工部勘合”罢炉冶事,迁至平阳府襄陵县[38]。平阳地区也是具有深厚冶炼、铸造技术传统的地区,明末清初出现的四座铜殿就是明证。杜茂等人专门延请栗氏金火匠人从山西平阳到陕西咸阳造铁塔,想必是听说了他们家族的名声。
而为什么同时又请了西安府泾阳县的金火匠人陈孝宰、陈向学?这也并非偶然——泾阳的金火匠人在明晚期也相当出名。五台山显通寺铜殿的工匠籍贯正是泾阳县[39],现位于兴平文庙的两座铸于明崇祯三年(1630)的铁醮炉也由泾阳匠人铸造[40]。
两组工匠的签名并不在一处,无论是位置还是行文都各自表述。栗氏工匠除了在第1层塔身留名(图12-16),在第3层又专门详述了自己先祖事迹(图12-17);陈氏工匠的姓名则在第1层与组织者连署(图12-18)。这显然是两支独立而又必须合作的工匠团队。
图12-16 栗氏工匠位于第1层塔身的铭文
图12-17 栗氏工匠位于第3层塔身的铭文
图12-18 陈氏工匠位于第1层塔身的铭文
本书认为,杜茂等捐资者的策略是请平阳府著名的泽州栗氏金火匠人来主持咸阳铁塔的建造,又请本地泾阳县著名的匠人与之合作。这样既可获得高质量的工程设计,又可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本地化。这样的运作方式,很可能会使工匠的跨区域活动反映在建筑样式和做法上。咸阳铁塔第3层塔身斗栱就体现了这一点:
铁塔的第1~3层是主要的被观赏面,这三层的斗栱比较复杂(图12-19)。第1层各面均出平身科斗栱四攒,形象为单翘重昂七踩、逐跳计心。第2层各面出平身科斗栱一攒,重昂五踩出斜栱、逐跳计心。第3层各面出平身科斗栱一攒,重昂五踩,出斜栱、逐跳计心、栌斗为瓜棱形。这三层斗栱之间形式差异较大,但不仅是出跳数的差异,而更表达出形式设计上的不一致,尤其第3层引人瞩目地使用了瓜棱斗。从第4层开始斗栱开始简化,单昂三踩、重栱计心(北面、西南面、东北面仍用瓜棱斗)。第5层及以上缩减为单昂加耍头的形式,第8层、第9层无平身科。
第3层瓜棱斗露出栱眼壁的瓜棱数量为五瓣,则欲表达的瓜棱总数应为十瓣或八瓣,属于密瓣瓜棱斗。(www.chuimin.cn)
瓜棱斗多见于豫北、晋东南泽州、晋南襄汾,于晋西南也有分布,包括地面木构与地下仿木构砖室墓。向西进入陕西则见于临近黄河边的韩城普照寺、合阳文庙大成殿、华县禅修寺(图12-20,图12-21,图12-22),而暂未在西安西北的泾阳县找到现存案例。泾阳县太壶寺大殿(明正统年间)、崇文塔(万历二十一年,1593)均未使用瓜棱斗。而瓜棱斗(特别是六瓣以上的密瓣瓜棱斗)与斜栱组合的形式,明代以前就见于晋东南陵川石掌玉皇庙(金中期)、泽州高都东岳庙(金大定年间)(图12-23,图12-24)[41]。栗氏金火匠人祖上正来自这个地区,这种样式做法他们相当熟悉。元、明时期的瓜棱斗亦有襄汾普净寺、高平仙翁庙等案例。据此判断,咸阳铁塔的第3层斗栱有可能出自熟识瓜棱斗形象的栗氏匠人之手。栗氏匠人在第3层铸写了他们的姓名和先祖来源,似也正是对其“著作权”的宣示。
图12-19 咸阳铁塔第1、2、3层斗栱
图12-20 普照寺高神东殿斗栱
图12-21 合阳文庙大成殿斗栱
图12-22 华县禅修寺大殿明间补间斗栱
图12-23 陵川石掌玉皇庙明间补间斗栱
图12-24 泽州高都东岳庙明间补间斗栱
要之,咸阳铁塔的主要捐资者熟识明官式建筑、又深谙金属材料文化,请来祖居晋东南、寄居晋南的著名匠人家族,与本地的匠人一道工作,创作出了空前绝后的一座可登临的砖芯铁壳塔。这是有血有肉的民间项目运作——捐资者的偏好、工匠的跨区域活动造就了这座深具象征意义的铁塔,也让我们读出:外地延请来的匠人为咸阳铁塔带来了本地并不流行的样式做法[42],我们在古代建筑中见到的“地方样式和作法”实际上常常是比表面看来更加复杂的结果。
有关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的文章
铁塔的铸造匠人见铭文第44号:“河南怀庆府河内县清上乡李封村金火匠张庆、张英、张增、张宝、张祐、张杲;金火匠刘得川。大明嘉靖十二年八月吉日造。坯匠[瓦匠?]王堂、殷氏。信人孙美、韩氏。”可见,这里也有两组金火匠人,一是河内县李封村的张氏金火匠人,另一是金火匠人刘得川。铁塔的铸造地前已述,在“怀庆府武涉县木栾店南头三官庙安炉铸造”。金火匠来自怀庆府河内县,铸造地木栾店位于怀庆府武陟县。......
2023-10-18
图12-4小铜殿铸造地点与捐资者分布区域底图:康熙二十六年江夏县图。图12-5小铜殿鸱尾旁的铭文因此,700年后的今天,今人仍能轻易认识到梅亭山炉主的“著作权”。“襄阳金火匠人”铭文的发现,正可以合理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至于为什么组织者会委托异地的两家工匠来建造小铜殿的不同部位,铭文没有记载。或许可以推想,是因为这位襄阳金火匠人的设计,比梅亭山炉主的设计更令组织者米道兴和王道一满意。......
2023-10-18
佛教对金的尊崇根深蒂固。[37]而佛身之相好庄严亦常被称为“金色身”,如《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38]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39]等。因此历史上佛教对铜、金的运用常见于为佛像塑铜像、贴金身,还有泥金写经等。[41]金价买黄铜,虽然是被佛经讽喻的事,但也正说明黄铜与金相似,能成为金的替代品。[44]由于黄铜在佛教中的重要性,高僧也常执黄铜器,以示其高品位。......
2023-10-18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无论铜殿还是铁塔、铜塔,都是宗教建筑。而且,李约瑟也注意到了中国古代的金属建筑,包括铜殿、铁塔,以及一些使用铸铁柱的殿堂。中国的铜、铁建筑为什么没能发展成近代框架结构的金属建筑呢?......
2023-10-18
最后,覆盖金泥的面层逐渐由白色变成淡黄色,水银气化净尽,黄金全部露出,火镀金的工作基本完成。[41]图11-38昆明铜殿檩、枋等构件上的金饰图11-39昆明铜殿槅扇内壁上的金饰可见,“渗金”也是用金泥附着于器物的表面,用火法镀金的一种金饰工艺,应当就是镏金工艺。镏金所费巨大,如1990年代对青海塔尔寺进行修缮时,仅小金瓦殿屋顶的镏金面积288平方米,就使用了黄金40公斤,每平方米耗金量为138.89克,镏金费用共402万元[42]。......
2023-10-18
可知五台山铜殿的铸造工匠,是原籍陕西西安府泾阳县的刘元春团队。而妙峰禅师倡建的三座铜殿,形制、规模相同,很可能是由来自荆州地区的同一班工匠铸造的。可能合理的解释是:刘元春团队虽然是陕西西安府泾阳县人,但可能主要在荆州一带活动。......
2023-10-18
反过来这也说明,金属建筑作为不常见的项目,其技术并不普及。本章更重要的一条线索,则是试图透过金属建筑的物质实体,打开一个社会剖面,回到历史上的社会原境,来看元、明、清的民间工程项目是如何运作的。金属建筑作为流行的物质文化,以其得天独厚的文本记录作用,让我们看到萌芽于元代、始于明初而风行于明后期的那一场金属建筑风潮,及其折射出的明代社会。盼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能清晰采集到这两处铭文,并尽早予以公布。......
2023-10-18
欧美铁框架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与其他所有“西洋楼式”建筑不同,故宫灵沼轩颇有新意地使用了铁框架与砖石墙结合的结构。这种结构显然不是之前中国金属建筑所习用的,而且,铁框架建筑在当时的欧洲也只是近100年间产生的新生事物。因此,有必要对铁框架建筑的来龙去脉稍加梳理,以便完整理解灵沼轩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人们开始主动探寻将铸铁材料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技术。......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