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捐资、组织、施工的意匠实践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捐资、组织、施工的意匠实践

【摘要】:本章将从捐资者、组织者、施工者(工匠)这三方面着手分析,讨论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的项目实施,暨由此反映出的建筑“意”与“匠”的实现过程。第三步,在数据库中统计、分析捐资者、工匠、组织者的来源,并在历史地图上予以表达。

本章将从捐资者(赞助人/供养人)、组织者、施工者(工匠)这三方面着手分析,讨论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的项目实施,暨由此反映出的建筑“意”与“匠”的实现过程。捐资者、组织者、施工者,在每个金属建筑案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不同案例中相对强势的一方,会对建造结果产生相对大的影响。这样的作用是从创意之初就开始的,并且贯穿到工程竣工。这个过程,也就是建筑“意”与“匠”实现的过程。

本研究的复杂性在于:皇帝的强力赞助,官宦的赞助,大量普通民众跨地区赞助的介入,使得不同案例呈现出类型化而又各具特色的局面。而更具深长意味的是,工匠甚至组织者,也常常是跨区域活动的,这就使这三方的互动更加复杂而生动起来。金属建筑也就因此成为研究其所在时代社会史的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口。本章力图在这个过程中,既关注具体的建筑文化、建筑意匠的实现,又时时观照社会断面的历史

相比其他古代建筑而言,金属建筑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进行并且应该进行此项研究。这是因为:

第一,金属建筑本身有铭刻的功能,只要建筑在,记录有捐资者、组织者、工匠的铭文一般就能留存。不像其他建筑,依赖碑铭、题记(在少量的情况下,方志对这些信息也有记载)。但碑铭与对应的建筑经常没能同时保留下来,而墨书的题记就更容易漫灭不清。

第二,金属建筑比一般建筑更具文化象征意义,以及“话题性”,能够引发时人的关注。以此为例进行解剖也就更具典型性和丰富性,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心态。

第三,对金属建筑的具体分析表明,无论是捐资、组织、施工的哪一方,都常具有跨地区性。这有时与进香的行为紧密相关,有时是当时物质文化风尚的反映。这就尤其适合进行历史地理空间上的分析,探讨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传播,以及宗教文化的传播问题。

在方法上,笔者的工作分为如下几步:(www.chuimin.cn)

第一步,在现场仔细寻找建筑上的铭文,并收集一切可能获得的相关碑铭、方志。

第二步,将这些信息全部录入计算机,辨认捐资者、施工者、组织者。

第三步,在数据库中统计、分析捐资者、工匠、组织者的来源,并在历史地图上予以表达。部分案例使用了GIS平台来表达历史地理空间关系。

第四步,结合相关史料和理论,对上述数据和表达出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和阐释。

本章在行文上回归到案例分析的方式,按年代顺序有选择地讨论具有典型特征的工程案例。皇帝赞助捐建的例子,本书在分析武当山太和宫金殿时已经充分论述,本章不再赘述,而更着重分析普通民众赞助与官宦、民众共同赞助的案例。

围绕每个案例,本书将力图透过图像、铭文,以及方志中的相关描述,围绕具体的建筑工程,让金属建筑“说话”,认识到在它们被建造的时代,相关的捐资者、组织者、施工者是如何行动、思考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章可能并不是建筑学意义上最具工程技术色彩的一章,但却可能是鲜活生动、引人遐思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