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贴金工艺及其历史概述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贴金工艺及其历史概述

【摘要】:贴金是用金箔贴饰在被装饰物体表面的工艺。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三星堆遗址中就已经有贴金箔的青铜头像。历史上佛教造像常用到贴金工艺,建筑彩画在宋《营造法式》时也已经有了“贴真金地”的制度。现在仍可见到的使用贴金工艺的金属建筑仅有昆明太和宫铜殿。经笔者取样,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分析,推断此金饰为贴金工艺[43]。[44]可知贴金工艺确有在漆层之上进行的,但此处又多用了一层朱砂作为红地。

贴金是用金箔贴饰在被装饰物体表面的工艺。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三星堆遗址中就已经有贴金箔的青铜头像。历史上佛教造像常用到贴金工艺,建筑彩画在宋《营造法式》时也已经有了“贴真金地”的制度。

贴金的基本步骤是在施画之前用鳔胶水通刷衬地,待鳔胶干后刷白铅粉五遍,然后刷土朱铅五遍,其次在衬地上刷一层熟薄胶水,然后贴金箔,用棉按实,待金干后,用玉、玛瑙(或生狗牙)磨压、增加其光泽。

现在仍可见到的使用贴金工艺的金属建筑仅有昆明太和宫铜殿。昆明铜殿主体外表面无明显金饰,文献亦未记载铜殿有表面金饰层。但昆明铜殿下檐内壁、梁枋、檩条上均有大面积金色装饰痕迹,位于红色层之上,现已剥落较为严重(图11-38,图11-39)。经笔者取样,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分析,推断此金饰为贴金工艺[43]

昆明铜殿贴金工艺的具体做法,通过体视显微镜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可知:构件表面先上有一层漆;然后是比较细密的很薄的一层有机层,这应当是胶;接着是红色涂层,这是硫化汞(朱砂);最表层是金箔。朱砂层与金箔之间是如何结合的,实验没有观察出来。推测朱砂层与金箔之间应当还有一层很薄的胶层。

对比《天工开物》对贴金工艺的记载:(www.chuimin.cn)

“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成。……凡纸内打成箔后,先用硝熟猫皮绷急为小方板。又铺线香灰撒墁皮上,取出乌金纸内箔覆于其上,钝刀界画成方寸。口中屏息,手执轻杖,唾湿而挑起,夹于小纸之中。以之华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后粘贴。”[44]

可知贴金工艺确有在漆层之上进行的,但此处又多用了一层朱砂作为红地。从保存效果来看,朱砂与金箔之间的胶结尚好,但朱砂层整体卷曲、剥落严重,可见在金属建筑表面用漆布地难以持久,可能与此有关。更多的金属建筑表面使用的是镏金而非贴金。

由于太和宫铜殿历经清光绪年间修缮,因此尚不能确定其表面贴金是否为清康熙始建时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