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中的火镀金工艺及费用分析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中的火镀金工艺及费用分析

【摘要】:最后,覆盖金泥的面层逐渐由白色变成淡黄色,水银气化净尽,黄金全部露出,火镀金的工作基本完成。[41]图11-38昆明铜殿檩、枋等构件上的金饰图11-39昆明铜殿槅扇内壁上的金饰可见,“渗金”也是用金泥附着于器物的表面,用火法镀金的一种金饰工艺,应当就是镏金工艺。镏金所费巨大,如1990年代对青海塔尔寺进行修缮时,仅小金瓦殿屋顶的镏金面积288平方米,就使用了黄金40公斤,每平方米耗金量为138.89克,镏金费用共402万元[42]。

镏金,就是把金汞齐(即黄金和水银的合金)涂在银胎上或铜胎器物上,经过烘烤,汞蒸发后,金就镀在器物上,使其金光灿烂,这就是我国特有的火镀金法。

考古发现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已经掌握了其工艺方法。此后各时代均有大量运用。明代的建筑铜宝顶等铜件表面就常有镏金。至清代,随着其他工艺美术的发展而技艺更为提高。乾隆时期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内务府造办处设有镏金作,供应内廷及园囿的各类活计[37]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镏金的操作工序如下[38]

一、煞(杀)金:溶解黄金。先将黄金捶打成厚度约1毫米以下的薄片、再剪成碎片,把坩埚置炉上加热、烧到坩埚发红时(约400摄氏度左右),把剪碎的金片倒入坩埚内,随之倒入水银(金汞重量比约为3∶8或3∶7)。待黄金全部被水银溶解后,将混合溶液倾入盛有冷水的瓷盆中,混合物就冷却沉在盆底,呈浓稠颜色发白的泥状物,即“金泥”。

二、抹金:即在铜胎上涂抹金泥。先将铜器表面用磨金炭打磨干净,去掉油垢和氧化皮。然后用镏金用的专门工具“涂金棍”蘸起金泥,再蘸等量盐、矾的混合液往铜器上涂抹金泥,另用细漆刷蘸盐、矾混合液把铜器表面的金泥刷匀,匠师术语叫做“拴”。

三、开金:即蒸发金泥中的水银,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将烧红的无烟木炭盛在编铁丝笼中,用铁棍挑起铁丝笼,围着抹金的地方烤,待抹金面的水银蒸发,冒起一层白烟时撤火,用硬鬃刷捶打,使黄金仍保留在铜面上。捶打到铜器稍冷却,水银停止蒸发时,再烤再捶打,反复三四次,一次要比一次温度高。撤火后,用棉花在上面按擦,擦掉冷凝在铜面上的水银。最后,覆盖金泥的面层逐渐由白色变成淡黄色,水银气化净尽,黄金全部露出,火镀金的工作基本完成。然后再用毛刷沾酸梅水和皂角水刷洗,使镏金层完全干净。

四、压光:即把镀金面的黄金压平,使其牢固和光亮。火镀金是用手工工具涂上的,表面不可能涂得十分均匀,当水银蒸发时,金泥中所含黄金极小的颗粒也可能出现一些空隙,为使镀金牢固耐久,色泽光匀,要用玛瑙(或硬度7~8度的玉石)做的压子沾皂角水,在镀金面上普遍压磨,把极小的黄金颗粒压平,并将水银蒸发时出现的一些微小孔隙挤压坚实。

火法镀金牢固耐久,色泽美丽,大小器物都能应用,而且无需多少设备,方法简便易行。镀金的厚薄可自行掌握,较大的器物不需移动也能镀上。明代的冶铜、镏金手工艺都出现了空前的发展,产生了若干大体积的镏金,如武当山太和宫金殿与北京故宫角楼、中和殿、钦安殿的镏金宝顶都是比较典型的明代镏金作品。

文献中记载:(妙峰)“师素愿范渗金三大士像,造铜殿三座送三大名山。”[39]据《宣炉博论》:(www.chuimin.cn)

“复有商金渗金之类,其流金之炉非十二炼之铜不流,炉铸成后先以水银和法药薫染入骨,复以赤金制铄成泥,涂之炽火炙逼沁入炉身。其赤金色自浅淡以至深浓,次第薫染十有余次,然后金光耀目,宝色腾眸。所费不赀,岂民间单冶野铸所能彷佛其万一哉。”[40]

《钦定日下旧闻考》亦提到:

“盖宣铸多用蜡茶渗金二色。蜡茶以水银浸擦入内熏洗为之。渗金以金铄为泥,数四涂抹火炙成赤。所费不赀,非民间可能彷佛也。”[41]

图11-38 昆明铜殿檩、枋等构件上的金饰

图11-39 昆明铜殿槅扇内壁上的金饰

可见,“渗金”也是用金泥附着于器物的表面,用火法镀金的一种金饰工艺,应当就是镏金工艺。镏金所费巨大,如1990年代对青海塔尔寺进行修缮时,仅小金瓦殿屋顶的镏金面积288平方米,就使用了黄金40公斤,每平方米耗金量为138.89克,镏金费用共402万元[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