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青铜技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GIS分析

青铜技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GIS分析

【摘要】:图10-20泰山铜殿合金成分GIS分析图锌含量;锌、铅、锡密度图;锡含量第三,虽然黄铜、青铜在泰山铜殿中与构件功能的对应不是那么明晰,但从图10-20还是可以看出,几个重要的结构构件,如四根抹角梁、三根柱都是青铜铸造的,而且其含锡量达到10%。但从上述三点分析来看,相比锌和黄铜来说,工匠在泰山铜殿的材料选择上似乎对锡和青铜表现出更多的偏好——尤其是在铸造主要的结构构件时。

为检验合金成分与铜殿构件之间的关系,将表10-12数据导入以铜殿模型为底图的GIS系统中。图10-20(1)中,锌含量大于等于2.0%的构件都被赋予橙色和红色,小于2.0%的被赋予绿色。这样,构件中的黄铜、青铜一目了然。图10-20(2)、(3)分别是锌、铅、锡密度分布图和锡含量分级图。

在表10-12所列的50个检测点中,有17个构件是黄铜铸造,占34%;其余被测构件都是青铜铸造,占66%。这个分布应该大体能够反映泰山铜殿的青铜、黄铜使用比例。从检测数据和GIS图中可以归纳出三个特征:

第一,泰山铜殿的黄铜构件,锌含量最高不过3.6%。这比其同时期前后的黄铜殿、黄铜塔的锌含量都低。比同时期万历黄铜钱的含量更是低得多。

第二,在某些黄铜构件中,锡含量要高于同时期其他黄铜殿的锌含量。例如泰山铜殿的趴梁(TD04-51),含锡量达到7.0%;又如承椽枋(TD04-32),含锡量达到7.1%。而万历黄铜钱的含锡量平均在3.7%左右,本节所举的几个黄铜殿甚至就不含锡。

图10-20 泰山铜殿合金成分GIS分析图

(1)锌含量;(2)锌、铅、锡密度图;(3)锡含量

第三,虽然黄铜、青铜在泰山铜殿中与构件功能的对应不是那么明晰,但从图10-20还是可以看出,几个重要的结构构件,如四根抹角梁、三根柱都是青铜铸造的,而且其含锡量达到10%。而像趴梁、承椽枋这样的结构构件,如第二点所述,虽然是黄铜,其锡含量也比较高。

之前的论述已充分表明,根据黄铜冶铸在万历中后期的发展,泰山铜殿本应是由黄铜铸造的。但从上述三点分析来看,相比锌和黄铜来说,工匠在泰山铜殿的材料选择上似乎对锡和青铜表现出更多的偏好——尤其是在铸造主要的结构构件时。以现代技术观念来看,黄铜的力学性能实际上并不比青铜差,在同时期的其他铜殿中没有看到这种现象。但是,泰山铜殿的铸造者表现出的这种偏好却也并不是凭空杜撰的,而可能是在黄铜使用初期,对青铜传统做法的沿袭。他们出于技术上的惯性,仍然向黄铜中加锡。这在明代文献中也能够找到依据,如《明会典》:(www.chuimin.cn)

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水锡四千七百二十八斤。”[36]

类似的记载还有《续文献通考》:

“[嘉靖]四十二年[1563]题准,每钱一千文旧重七斤八两,今重八斤,每铜五万斤、锡五千斤铸钱六百万文,共重四万八千斤,除耗四千斤,仍扣剩铜锡三千斤。”[37]

这里的“水锡”即锡(Sn)[38]。两则文献记载的“水锡”与“二火黄铜”(铜锌合金),或锡与铜的比例为1:10,即锡在黄铜合金中占9.1%左右,与泰山铜殿抹角梁的含锡比例接近。

可见,当时确实仍然存在对用锡传统的偏好和沿袭。再结合泰山铜殿有三分之二的构件使用了青铜这一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泰山铜殿原本可能全部都想使用青铜铸造。但出于某种原因,有三分之一的构件使用了黄铜铸造。

考虑泰山铜殿建造的年代背景,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时值饥荒,泰山铜殿的建造资金可能受到了影响。泰山铜殿构件的铸造质量不佳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低锌黄铜,由于比锡青铜便宜[39],就代替了青铜,成为泰山铜殿一部分构件的铸造材料。而仍然是出于对青铜、对用锡传统的偏好和沿袭,有限的锡和青铜都用在了重要的结构构件上。四根抹角梁——这是承担上檐结构的最重要的构件——都使用了含锡10%左右的青铜;趴梁作为上檐屋顶的大梁,虽然是黄铜,也使用了相对较多的锡。

综上所论,经过GIS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探讨,我们看到在黄铜已经比较流行的时代,泰山铜殿的建造者表现出仍然相信青铜、相信锡的技术取向,这与荆州地区、四川、云南已经开始广泛采用黄铜铸造铜殿和铜塔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而时值灾年,资金的短缺可能又为泰山铜殿材料的选择增添了些许复杂性。但是,正是从这种复杂性中,古代工匠对建筑材料选择的偏好,对材料配置的思考和经略,也逐渐露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