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砖芯铁壳塔设计和象征性分析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砖芯铁壳塔设计和象征性分析

【摘要】:铁塔的象征性存在于铸铁本身。泰安天枢观铁塔和咸阳千佛铁塔都是此类型的塔,现以后者为例,对其设计要点进行仔细分析。图9-41千佛铁塔铁壳与砖芯连接构造图9-42千佛铁塔门楣板块交接处内侧照片同时表现图9-38中节点 a 的构造借用森佩尔关于建筑表面覆层作为一种面饰的思考,咸阳千佛铁塔的铁壳对其内部起支撑作用的砖芯的遮蔽,就顺理成章地应从其设计手法的象征意义去考虑。

铁塔的象征性存在于铸铁本身。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在明代建造出了结构更方便且还有内部使用空间的砖芯铁壳塔。泰安天枢观铁塔和咸阳千佛铁塔都是此类型的塔,现以后者为例,对其设计要点进行仔细分析。

(1)砖芯铁塔的结构与构造

回顾第四章对咸阳千佛铁塔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见,这座“铁塔”在结构上根本就是一座砖塔。它的结构成立、内部空间的形成,完全是由砖砌体来达成的(图9-37)。这一点我们在更早的泰山铁塔上就已经看出端倪了。

咸阳千佛铁塔结构上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规模相对较大,超过了之前的所有铁塔。因此每层塔身不再是单独的一周圈铸件,而是要分成三层、每层八件铸造,再在塔身上合拢,箍紧砖芯塔体。

每层塔身的三层铸件为:塔身是一层(层①);平板枋、栌斗、栱眼壁是一体铸造的一层(层②);斗栱是一缝一缝单独铸造,再镶嵌铸接到栱眼壁上的,也属于层②(斜栱分三缝铸造,角科也是三缝);挑檐枋、椽、檐、瓦垄、戗脊、博脊是一层(层③)。至第七层以上,由于塔身变小,层②和层③就合并了。

每层塔身的层①②③都需要水平交接,但其交接缝并非全部上下对齐,如图9-38所示。构件水平交接的方法则如图9-39、图9-40所示:做出互相勾搭的构造,加上连接构件,再浇铁汁固定。一周圈都这样固定,就形成紧实包裹砖芯的整体。

第二,仅铁壳自身形成箍状整体还不够,它还需要与砖芯紧密结合。因此各层铁壳会在不同标高间或嵌入塔体砖芯,与其砌成统一的整体。图9-41、图9-42是从塔的内部看节点 a 的构造,同时也能看出铁壳是如何嵌入砖芯的。在铁与砖的交接处,有时还使用了泥灰。

第三,塔身层层收分,上层铁壳叠置于下层之上(但应注意,上层的屋檐荷载并非由下层出跳斗栱承担,而更多依赖自身悬挑),因此其荷载实际上大部分是层层叠置传递至下层的。这样,铁塔的铁壳就形成了既自承重,又与砖芯嵌固的一层表皮。

图9-37 咸阳千佛铁塔2-2剖面图

(2)铁壳作为“面饰”的象征意义

图9-38 千佛铁塔铸件板块横向交接处示意图

(以第1层、第2层为示例:a、b是层①的交接处;c是层②的交接处;d是层③的交接处)

咸阳千佛铁塔的“金火匠人”着力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为这座砖芯穿上一件漂亮而牢固的“铁衣”。那么,他们最终想表达的是一座“穿了铁衣的砖塔”吗?从捐资者留下的铭文以及铁塔的外观可以读出:答案是否定的。捐资者和建造者的目标是建造一座铁塔——他们要的只是那件“铁衣”,砖芯只是这件“铁衣”的衣服架子罢了。

对千佛铁塔稍加分析,就能体会到它的建造者无意于传达砖与铁结合方式的精妙——虽然这本身是很值得称道的。千佛铁塔每层表面(尤其是底下三层),都刻画出这样一幅景象:倚柱承托着平板枋,上面放着颇为复杂的斗栱,而斗栱承托着屋檐。但实际上,屋檐并不依赖斗栱的支承,而基本是靠自己悬挑;倚柱就更是装模作样了。而且,请注意第1层每面的门楣都有一个圆形的装饰物,上边刻画着佛八宝之一的“盘长”(肠)式的图案。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铁壳交接的节点,却被精心地用佛教题材的装饰掩盖(图9-38、图9-41中的节点 a)。总体而言,千佛铁塔给观者的感觉(或者错觉)是——这是一座老老实实仿木的铁塔。但实际上,它是一座砖塔,它的铁壳遮蔽了它的结构。

如果我们扩大视野,从德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戈特弗里德·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 1803~1879)关于建筑“面饰”象征的论述出发,能在对比中对作为宗教建筑的铁塔获得更为深刻的关于建造的认识和思考。(www.chuimin.cn)

图9-39 千佛铁塔铁壳交接箍紧的构造

图中交接构件即9-38中的b

图9-40 门槛板块交接节点照片

已出现裂痕

森佩尔在他最重要的著作《技术与建构艺术中的风格问题》中提出了“面饰的原则”。他认为,建筑的本质在于其表面的覆层,即那层面饰(Bekeidung,英译为dressing或cladding)[44],而非内部起支撑作用的结构。这层表面织物不是再现了结构,而是遮蔽了结构,看不见的内部墙体只是一个支撑[45]。森佩尔在这方面的论述是在19世纪的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家,及其本人对希腊神庙表面彩饰体系的考证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其目的指向材料与建造的象征性意义,也在于探寻建筑材料、结构体系在演进过程中不断被艺术性的装饰所覆盖的动机,以构建关于建筑本源的普世的原则[46]

森佩尔对希腊建筑进行考察时,就结合希腊语中“宇宙”(kosmos,cosmos,英文cosmetic的希腊词源)一词的双关含义“宇宙的秩序”“装饰”,认为古希腊人的装饰(adornment)就是为形式赋予的一种装饰性秩序(decorative order,Gesetzlichkeit):

“当人们在装饰的时候,或多或少地,会有意识地把一种自然的秩序施加到被装饰的对象上去。”[47]

由此理解,(建筑)装饰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建筑)本体的具有秩序性、象征性的遮蔽。面饰的象征性意义又在不同层面表达出来:面饰在实际的物质性层面上首先遮蔽了建筑的材料构成;同时,面饰又通过艺术形式掩饰(camouflage)了建筑的实际功用而传达出另外的信息[48]。这另外的信息,正是其象征性所在。

图9-41 千佛铁塔铁壳与砖芯连接构造

图9-42 千佛铁塔门楣板块交接处内侧照片

同时表现图9-38中节点 a 的构造

借用森佩尔关于建筑表面覆层作为一种面饰的思考,咸阳千佛铁塔的铁壳对其内部起支撑作用的砖芯的遮蔽,就顺理成章地应从其设计手法的象征意义去考虑。咸阳铁塔的铁衣,不仅在视觉上遮蔽了砖结构,也让原本无意义的砖芯此时成为一座可上追至佛教经典“南天铁塔”的、并且具有曼荼罗(佛教的宇宙空间图示)意味的铁塔。正是这层铁壳,而非内部起结构作用的砖芯,使得这个建筑物成为象征意义丰富的“铁塔”。

从现实效果来看,中国的信众对此欣然接受。他们在塔壁上留下的铭文明白地显示,他们出资赞助的这座塔就是一座“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