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规模紧凑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规模紧凑研究成果

【摘要】:规模元、明、清铜殿实例的平面尺寸见下表:表9-1铜殿平面尺寸统计表注:本表自上至下按年代排序。图9-1元、明、清铜殿平面类型同比例铜殿平面规模均不大的原因可能如下:第一,财力所限,铜作为建筑材料,比木料昂贵得多;第二,地形限制,山顶场地有限,平面规模受到限制;第三,技术所限,当时没有掌握能充分发挥铜合金力学性能的结构技术。

(1)规模

元、明、清铜殿实例的平面尺寸见下表:

表9-1 铜殿平面尺寸统计表

注:本表自上至下按年代排序。姑射山铜殿根据现存的须弥座台基,为八边形平面,据其尺寸,按照比台基边缘收进30厘米来推算原铜殿的尺寸,单间面阔约为1.55米。屋顶形式推测为重檐攒尖或单檐攒尖。

由上表及图9-1可知,除太和宫金殿、泰山铜殿这两座明皇家敕建的“金殿”为长方形平面外,其余各铜殿的面阔、进深比均为1∶1或近似1∶1。其中姑射山铜殿为八边形平面,其他铜殿为正方形平面。各铜殿的规模比较接近,且都不大,最大的昆明太和宫铜殿(吴三桂)不过三间七檩,通面阔6.15米,面积37.67平方米;最小的武当山小铜殿只有三间三檩,通面阔2.61米,面积不到7平方米。峨眉山、宝华山铜殿的情况应与五台山铜殿相同,避暑山庄宗镜阁的情况应与宝云阁相同。

图9-1 元、明、清铜殿平面类型

同比例

铜殿平面规模均不大的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财力所限,铜作为建筑材料,比木料昂贵得多;

第二,地形限制,山顶场地有限,平面规模受到限制;

第三,技术所限,当时没有掌握能充分发挥铜合金力学性能的结构技术。

一般考量木构建筑规模极限的一项指标是大梁的跨度,但如果多用柱,增加梁的支点,就可以减小梁的跨度,那么建筑的平面规模也可以很大,缺点是柱网密,对空间使用有一定影响。对铜殿来说也一样,在财力、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多立柱的方式扩大平面规模,再在纵向上加强拉结联系即可。至于柱网过密的问题,我们看到现存实例中,额枋净跨最大的是泰山铜殿,达到4100毫米,可以满足一开间跨度的需要,在空间上也不显得过于拥堵。当然,规模扩大、增加柱子、加粗构件,首先就要求有更多的资金。(www.chuimin.cn)

因此,铜殿规模不大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上或材料性能上的,而可能是由铜料的昂贵所决定的。同时,由于铜殿常建在山巅或山地寺院,可用建设面积有限,这也是铜殿规模不大的另一重要原因。

(2)平面形式

铜殿的平面规模均不大,按柱网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五个类型(图9-1)。

I 单檐,明间通檐二柱,山面分心用三柱此类型仅武当山小铜殿一例。

II 重檐单围柱,通檐无内柱

此类型有武当山太和宫铜殿、颐和园宝云阁,避暑山庄宗镜阁应当也是这一类型。

III 重檐单间,通檐无内柱

此类型有五台山铜殿、泰山铜殿,峨眉山铜殿、宝华山铜殿应当也是这一类型。

IV 重檐副阶

此类型现存仅昆明太和宫铜殿(吴三桂)一例,其前檐门窗装修安于金柱之间,其余各面均安于檐柱间[1]。从营造学社的草图和照片判断,陈用宾倡建的昆明太和宫铜殿很可能采用的也是这种形式。

V 八边形平面

此类型仅存汾西姑射山铜殿一例。赵城青龙山铜殿有可能采用的也是这种平面形式。

在平面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多数重檐结构的铜殿不用内柱支承上檐,而多用抹角梁加童柱来承上檐。这一方面是由于平面尺寸小,不需要内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铜殿在小规模中对更大使用空间的有意追求。武当山太和宫金殿为了追求空间的严整,甚至连抹角梁也不使用,而依靠溜金斗栱来解决上檐柱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