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33《宝华山志》中的隆昌寺图铜殿在画面左上方图5-34宝华山隆昌寺铜殿周边现状平面图形制据《宝华山志》卷三:“铜殿:由大雄宝殿右上。殿高二丈三尺,阔一丈五尺,深一丈三尺五寸,梁栋栌桷窗瓦屏楹悉范铜为之。”铜殿虽然不存,但这座砖木建筑却仍被称作“铜殿”,用以指代从前的那座铜殿。《宝华山志》山图中可见铜殿形象。......
2023-10-18
(1)总体布局
宝云阁所在的五方阁院落平面呈正方形,宝云阁位于院落正中央的汉白玉须弥座上,四出台阶,坐北朝南。宝云阁南有山门,北有五方阁,东西各有配殿,院落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各有一座重檐四方角亭。各建筑之间用包括叠落廊在内的24间围廊相连,形成以宝云阁为对称中心的围合院落(图7-2)。
(2)形制
宝云阁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图7-3)。通面阔、通进深均为4.41米,平面为正方形(图7-4)。屋内无金柱,仅外檐一圈柱。柱础为石质,柱础形式为浅浮雕16瓣宝装莲花(图7-5)。台基上殿外为方砖铺地。殿内铺地形式考究,为六边形石板与白色方形石板组合。六边形石板有青色与红色两种石材,相间铺设。特别的是正面门内第三块石板处不铺六边形石板,代之以一块平面为圆形、截面呈弧形、高出地面2至4厘米的石头(图7-6)。推测可能是用以标示跪拜礼佛的位置,可在上面放置蒲团。阁内置石质莲花宝座一对(图7-7)、铜供桌一个。
宝云阁南、东、西三面均为明间4扇槅扇、两次间各2扇槛窗。唯北面各间俱为槛窗。
宝云阁上檐进深五檩,下檐各面出檐一檩。下檐柱自槛窗以上依次是小额枋、垫枋、大额枋、平板枋,上施五踩斗栱,外拽出双昂。宝云阁的重檐构造通过抹角梁法实现,檐柱顶施抹角枋、小抹角梁、大抹角梁共三层梁枋来承上檐荷载。
图7-4 宝云阁平面
图7-5 宝云阁石柱础
图7-6 宝云阁内铺地
图7-7 宝云阁内莲花座
大抹角梁上坐一八边形骑梁墩斗,上承童柱、承椽枋。与其他铜殿不同的是,承椽枋之上不是紧接上檐额枋、斗科,而是施围脊枋,开一周圈围脊楣子,既加高了室内空间,也改善了采光。上檐的歇山构造也通过抹角梁法实现(图7-8,图7-9)。
宝云阁为重檐歇山顶,坐于3.55米高的汉白玉石台上(图7-10)。
屋面形式忠实模仿琉璃屋面,正吻、垂兽、戗脊兽的做法均符合标准官式建筑形象。现在上下檐翼角均无仙人走兽,但根据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于1874年出版的影集《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可知,原来是有仙人走兽的(图7-19)[3]。脊刹为一窣堵波形式的塔,塔刹饰日月同辉、火焰宝珠,体现了宝云阁的宗教属性。两侧的正脊无分段接缝,为整体铸成。正吻、脊刹均用铁索与屋面连接加固。屋面曲线平滑流畅,上下檐均为滴水坐中,收山约为一檩径。山面无悬鱼,山花板素面无绾花结带。
图7-8 宝云阁1-1剖面
图7-9 宝云阁内部梁架(www.chuimin.cn)
图7-10 宝云阁正立面
金殿梁枋表面均为素面无纹饰,但槅扇、槛窗的面叶均雕饰云龙纹,图案极精细复杂,体现了高超的铸造技术。宝云阁勾头、滴水的纹样独具匠心,其龙纹均相对立面中轴线对称(图7-11)。正立面明间左右檐柱悬一对铜质楹联(图7-12),以“慈云垂润”对“慧日扬辉”,字句间流露对皇太后的歌颂,多少体现了铜殿本身建造的目的。下檐铜质匾额“大光明蔵”,上檐用满、汉、蒙、藏文题额“宝云阁”。楹联、匾额边框布满云龙雕饰,其制极繁复。
图7-11 宝云阁勾头、滴水
图7-12 宝云阁铜楹联
图7-13 宝云阁下檐柱头科斗栱
(3)斗栱
下檐各面明间施平身科斗栱四攒,次间施一攒;上檐各面施平身科斗栱六攒。内外拽各栱均无栱瓣,唯内拽头翘明显分四瓣。正心各栱俱为足材,跳头各栱俱为单材,斗欹平直无弧度。斗口值为5厘米,单材高7厘米(1.4斗口),足材高9.9厘米(2斗口),均符合清则例规定。斗科间距约46厘米,约为9斗口,少于则例规定的11斗口。柱头科外拽二跳施以假挑尖梁头,内部则接抹角梁(图7-13)。
经近距离观测,宝云阁的斗栱大体是按照斗栱的铺作层分层铸造的,但并不像木斗栱那样,每个栱件、斗件都分别铸出,而是将每层的斗与栱铸为一组,再层层叠置,如表7-1。
表7-1 宝云阁下檐补间铺作分层构成表
图7-14 宝云阁槛窗
可以看出,每层铸件中,三才升都是随其下的栱件同铸的;而大斗及各跳头的十八斗都是与其上的纵横栱件同铸的。
(4)门窗
宝云阁的槛窗、槅扇设计均按照清官式做法。与其他铜殿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窗扇均为活动可开启式。其转轴上端插入连楹,下端插入荷叶墩,两扇槅扇或槛窗关闭后,内侧用闩杆拴住,上下分别插入连楹和单楹(图7-14)。
有关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的文章
图5-33《宝华山志》中的隆昌寺图铜殿在画面左上方图5-34宝华山隆昌寺铜殿周边现状平面图形制据《宝华山志》卷三:“铜殿:由大雄宝殿右上。殿高二丈三尺,阔一丈五尺,深一丈三尺五寸,梁栋栌桷窗瓦屏楹悉范铜为之。”铜殿虽然不存,但这座砖木建筑却仍被称作“铜殿”,用以指代从前的那座铜殿。《宝华山志》山图中可见铜殿形象。......
2023-10-18
与此前其他铁塔相比,聊城铁塔最大的特点在于建在近3米高的石砌须弥座台基上。因为高,须弥座台基在聊城铁塔的整体构图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装饰也相对丰富。聊城铁塔的第一层塔身处于视线所及之合适位置,因此在全塔中是细节刻画最丰富的一层。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推测聊城铁塔应当仍是宋代作品,可能是12世纪左右的作品。聊城铁塔的斗栱刻画不清晰,铸造做工比较粗糙,且有当代补铸的部分,难以借此断代。......
2023-10-18
[13]表2-1各文献中的天枢形制数据图2-2唐乾陵神道第二道门墓表图2-3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石碑图2-4唐鸠摩罗什舍利塔各文献记载略有不同,《新唐书》《资治通鉴》已颇为详细;唯所费铜铁的重量,《大唐新语》有比其他文献更具体的数字。或以为105尺为除铁山外的总高,则天枢总高为至少约125尺,合今约38米。铁山基座的形象,可以参考唐鸠摩罗什舍利塔,其基座为须弥山的形式。......
2023-10-18
首先在青龙山山脊上用块石包砌出一个大台基,作为整个建筑群的基础。图6-21八角亭及其内部近年新铸造的小铜殿图6-22青龙山真武庙八角亭原台基如果是一座占据整个八角亭基址的八角形铜殿,按边长3.2米来看,这座铜殿的规模相当大,用铜量巨大。综上,推测青龙山真武庙的铜殿,可能也是一座佛道帐大小、神龛性质的小铜殿。......
2023-10-18
形制东铁塔也是一座唐楼阁式砖塔形式的方形平面塔,七层塔身完整保存,通高约7.65米。与西铁塔不同的是,东塔铁须弥座无下枋部分,代以石质下枋。整体来看,东铁塔须弥座更高,用龙更多,显示出更强的皇家意象。东铁塔原本也是一座金色的铁塔,起初以金装佛像。[19]结构东铁塔之内部结构无法观测到,推测应与西铁塔一样,每层塔身为空筒,层层叠置。......
2023-10-18
形制光孝寺西铁塔整体为唐代楼阁式砖塔的形式,残高3.6米。图3-1光孝寺西铁塔(西面)图3-2光孝寺西铁塔须弥座、莲花座图3-3西铁塔第1层塔身各面中央佛龛中的佛像现存各层的小佛龛宽度、高度基本相等;层数均为四层,列数由下而上逐层递减。据《光孝寺志》,西铁塔原本表面贴金:“初亦以金装贴,岁久无重装者,故金色剥落不及东塔之辉煌矣。”......
2023-10-18
佛教对金的尊崇根深蒂固。[37]而佛身之相好庄严亦常被称为“金色身”,如《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38]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39]等。因此历史上佛教对铜、金的运用常见于为佛像塑铜像、贴金身,还有泥金写经等。[41]金价买黄铜,虽然是被佛经讽喻的事,但也正说明黄铜与金相似,能成为金的替代品。[44]由于黄铜在佛教中的重要性,高僧也常执黄铜器,以示其高品位。......
2023-10-18
形制天书观铁塔平面为八边形。铁塔现存高度2.8米,含石须弥座的总高为3.83米。从历史照片估计,铁塔原高约11 ~12米左右。图4-2《泰山志》中的天书观铁塔图4-3沙畹书中的天书观铁塔从图4-4来看,铁塔原先确有十三层,另加一层铁须弥座。塔刹为葫芦形,与塔身相比显得硕大。图4-5伯施曼绘泰安铁塔立面图见Ernst Boerschmann,1931年砖芯承担了塔体荷载,铁质塔身在铸造和建造上只需解决壳与壳之间、壳与芯之间的交接即可。......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