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铜殿设铜栏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文献中铜牌坊与铜殿并称,可见其地位重要。霍山玄帝宫在“各村俱有行宫,由是朝礼络绎不绝”,说明霍山铜殿在本地乡村社会中正统地位的建构是成功的,于明末清初成为当地一个影响较大的真武信仰中心。......
2023-10-18
(1)总体布局
青龙山真武庙是平阳地区四座真武庙中格局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座,然而其中的主要建筑也已经为近年大修或重建的,其中重建的玉皇楼甚至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真武庙整体的建筑成就仍然值得称道。
首先在青龙山山脊上用块石包砌出一个大台基,作为整个建筑群的基础。大台基高约18米,中间有三层可进入的空间,每层均为石拱券结构。最上又砌一层锢窑,与整个大台基融为一体,使其立面达到21米多高。大台基上再立木构建筑群。从山下看,真武庙的基座与山体融为一体,整个建筑群雄踞山脊,气势磅礴(图6-20)。
大台基上,真武庙建筑群并未按单一的轴线布置,而是顺应山势,以三条主要轴线来组织布局;在竖向上,则层层错落布置了四个主要标高层。铜殿位于最高标高层的铜殿院落中,院门与院落中央的八角亭构成真武庙的第三条轴线(图8-11)。
(2)铜殿
最高一层院落的中央,是一座近年建的八角亭,亭内中央的台基上放置一座约一米多高的近年新铸造的小铜殿(图6-21)。从规模来看,这座新做的小铜殿是个神龛性质的铜殿模型。从互联网上可搜索到修复以前的八角亭台基(图6-22)。
就整个真武庙来看,八角亭的位置是原先最有可能放置铜殿的位置。但原本的铜殿究竟有多大规模,是否是一座占据了整个八角亭基址的八角形铜殿,还是一座位于八角亭内部的小殿?从现场来看,没有更多的建筑遗迹能提供线索。
图6-21 八角亭及其内部近年新铸造的小铜殿
图6-22 青龙山真武庙八角亭原台基(www.chuimin.cn)
如果是一座占据整个八角亭基址的八角形铜殿,按边长3.2米来看,这座铜殿的规模相当大,用铜量巨大。从历年碑文中记载的募捐数量推测,周边民众难以有这样大的财力承担。所以这种可能性不大。
“开山□□碑”碑记中提到:“合家感□讨元,压年布施银八十三两开创其顶,建铜殿,立南顶,修西廊,造石洞、金铜殿。”这里出现了“建铜殿”,又有“造石洞金铜殿”,难道曾有两座铜殿?难以理解。但从经费银八十三两来推算,立南顶、修西廊、造石洞,这些工程开销应当足够,若再建一座大型的铜殿,则肯定不够。当然当时肯定还会有其他募捐,但既然专有一块开山碑,相信这里记载的会是捐款中的大份额。
假设这八十三两银全部用来造铜殿,每两白银兑铜钱一千文。按“顺治十年因钱贱壅滞,改旧重一钱者为一钱二分五厘,十七年又增为一钱四分,所以杜私铸也”[23]。单枚铜钱重量的增加,导致康熙年间铜价超过了铜钱与白银的兑换价,也就是说,把一两白银兑换成的铜钱直接熔化,能得到比一两白银能买到的更多的铜。此时民间就会出现“毁钱鬻铜”的现象,以得到更多的铜。但此时一两白银兑换铜钱的数量也会由一千文降至九百文,甚至八百文左右。按一枚铜钱一钱四分计算,八十三两银全部兑换成铜(黄铜合金),重量为:
(1)83两(银)×900文/两(银)×0.14两(铜)/文=10458两(铜)
(2)10458两(铜)÷16两/斤=653.625(清制)斤
(3)653.625(清制)斤×590克/(清制)斤=385638.75克=385.63875千克
再用今常见的康熙通宝验算。一文钱的康熙通宝重3.8~5.5克,则:
83两(银)×900文/两(银)×5.5克/文=410850克=410.85千克
两数字相差不大,用康熙通宝估算所得的最大值是410.85千克。这对正常规模的铜殿来说显然远不够,但对佛道帐式的小铜殿来说,则是够用的。这也能与民国《洪洞县志》提到的青龙山真武庙“中有小殿,铸铜为之”相印证。
综上,推测青龙山真武庙的铜殿,可能也是一座佛道帐大小、神龛性质的小铜殿(或铜殿模型)。与姑射山铜殿相似,这也是一座符号化了的金殿。它以较少的成本,浓缩了金殿的象征意义。
有关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的文章
霍山铜殿设铜栏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文献中铜牌坊与铜殿并称,可见其地位重要。霍山玄帝宫在“各村俱有行宫,由是朝礼络绎不绝”,说明霍山铜殿在本地乡村社会中正统地位的建构是成功的,于明末清初成为当地一个影响较大的真武信仰中心。......
2023-10-18
飞龙山铜殿位于石楼县飞龙山上的玄天宫内,现已不存。[17]图6-15雍正《石楼县志》志图中的玄天宫据此,飞龙山玄天宫始建于清顺治二年,落成于顺治十三年。综上各文献,飞龙山铜殿的建造年代上限应为清顺治十三年,下限为重修工程开始的康熙四十年。因此,飞龙山真武庙是否有铜牌坊,本处存疑。......
2023-10-18
青龙山位于今洪洞县城西26公里,从龙马镇向西可达。据民国《洪洞县志》:“青龙山距县西南四十五里,北望娄山,南连天石,形势蜿蜒,峰峦秀丽。上有玄天上帝庙,灵异远著,每春香火络绎不绝。中有小殿,铸铜为之,洵属罕见[此条清光绪八年采入]。”当地民众将青龙山真武庙俗称为“老爷顶”,意为供奉玄帝老爷的山顶。从中可知青龙山真武庙及铜殿创建于清康熙七年。......
2023-10-18
布局五台山显通寺铜殿坐北朝南,是寺庙中轴线上的倒数第二座建筑,位于千钵文殊殿后的高台上。铜殿前原有铜塔五座,形态各异。形制五台山铜殿平面共四柱,面阔4.6米,进深4.2米。从外观来看,五台山铜殿为歇山顶二层楼阁。五台山铜殿原本表面的金饰在20世纪初已经磨损,现在铜殿的通体金饰为近年新贴。......
2023-10-18
总体布局姑射山真武庙位于山顶,坐北朝南,随山脊走势,沿轴线排布。真武庙整组建筑建在砖、石基础上,整组建筑沿轴线逐级升高。真武殿后的院落西侧、东侧对称地各有一组偏院,现已倾圮。建筑形制图6-25姑射山铜殿须弥座台基图6-26当代复原重建的姑射山铜殿1999年当地新造了一座铜殿置于原址,其形象并不足为凭。与台基对应,姑射山铜殿应当是一座八边形平面的铜殿。......
2023-10-18
图5-33《宝华山志》中的隆昌寺图铜殿在画面左上方图5-34宝华山隆昌寺铜殿周边现状平面图形制据《宝华山志》卷三:“铜殿:由大雄宝殿右上。殿高二丈三尺,阔一丈五尺,深一丈三尺五寸,梁栋栌桷窗瓦屏楹悉范铜为之。”铜殿虽然不存,但这座砖木建筑却仍被称作“铜殿”,用以指代从前的那座铜殿。《宝华山志》山图中可见铜殿形象。......
2023-10-18
中镇峰顶的真武庙清道光七年即已荒废,据道光《直隶霍州志》:“旧志载霍山绝顶有元帝殿,明崇祯间邑人郭养正建,门枋栏楯皆铜为之,今废。”[10]由上可知,霍山铜殿建于明崇祯十六年,至迟于清道光七年已不存。从建筑形制来看,铜殿四面设铜栏杆,建筑群围绕以石垣的形式,显然也都是对武当金殿的模仿。......
2023-10-18
[45]又据《峨眉山志》卷三:“有渗金铜殿,沈王捐巨万金新建者。高二丈五尺,广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上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棂琐窗。中坐大士,傍绕万佛。门枋空处镂饰云栈剑阁之险及入山道路逶迤曲折之状,制极工丽。傍列铜窣堵波三,高下不等。此皆背岳向西,以晒经山为正对。铜殿右则铁瓦殿,古名光相寺。”[46]综上,史料记载的峨眉山铜殿为重檐,坐东向西,四壁雕镂万佛及“全蜀山川形胜水陆程途”。......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