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青龙山铜殿建筑形制与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

青龙山铜殿建筑形制与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

【摘要】:首先在青龙山山脊上用块石包砌出一个大台基,作为整个建筑群的基础。图6-21八角亭及其内部近年新铸造的小铜殿图6-22青龙山真武庙八角亭原台基如果是一座占据整个八角亭基址的八角形铜殿,按边长3.2米来看,这座铜殿的规模相当大,用铜量巨大。综上,推测青龙山真武庙的铜殿,可能也是一座佛道帐大小、神龛性质的小铜殿。

(1)总体布局

青龙山真武庙是平阳地区四座真武庙中格局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座,然而其中的主要建筑也已经为近年大修或重建的,其中重建的玉皇楼甚至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真武庙整体的建筑成就仍然值得称道。

首先在青龙山山脊上用块石包砌出一个大台基,作为整个建筑群的基础。大台基高约18米,中间有三层可进入的空间,每层均为石拱券结构。最上又砌一层锢窑,与整个大台基融为一体,使其立面达到21米多高。大台基上再立木构建筑群。从山下看,真武庙的基座与山体融为一体,整个建筑群雄踞山脊,气势磅礴(图6-20)。

大台基上,真武庙建筑群并未按单一的轴线布置,而是顺应山势,以三条主要轴线来组织布局;在竖向上,则层层错落布置了四个主要标高层。铜殿位于最高标高层的铜殿院落中,院门与院落中央的八角亭构成真武庙的第三条轴线(图8-11)。

(2)铜殿

最高一层院落的中央,是一座近年建的八角亭,亭内中央的台基上放置一座约一米多高的近年新铸造的小铜殿(图6-21)。从规模来看,这座新做的小铜殿是个神龛性质的铜殿模型。从互联网上可搜索到修复以前的八角亭台基(图6-22)。

就整个真武庙来看,八角亭的位置是原先最有可能放置铜殿的位置。但原本的铜殿究竟有多大规模,是否是一座占据了整个八角亭基址的八角形铜殿,还是一座位于八角亭内部的小殿?从现场来看,没有更多的建筑遗迹能提供线索。

图6-21 八角亭及其内部近年新铸造的小铜殿

图6-22 青龙山真武庙八角亭原台基(www.chuimin.cn)

如果是一座占据整个八角亭基址的八角形铜殿,按边长3.2米来看,这座铜殿的规模相当大,用铜量巨大。从历年碑文中记载的募捐数量推测,周边民众难以有这样大的财力承担。所以这种可能性不大。

“开山□□碑”碑记中提到:“合家感□讨元,压年布施银八十三两开创其顶,建铜殿,立南顶,修西廊,造石洞、金铜殿。”这里出现了“建铜殿”,又有“造石洞金铜殿”,难道曾有两座铜殿?难以理解。但从经费银八十三两来推算,立南顶、修西廊、造石洞,这些工程开销应当足够,若再建一座大型的铜殿,则肯定不够。当然当时肯定还会有其他募捐,但既然专有一块开山碑,相信这里记载的会是捐款中的大份额。

假设这八十三两银全部用来造铜殿,每两白银铜钱一千文。按“顺治十年因钱贱壅滞,改旧重一钱者为一钱二分五厘,十七年又增为一钱四分,所以杜私铸也”[23]。单枚铜钱重量的增加,导致康熙年间铜价超过了铜钱与白银的兑换价,也就是说,把一两白银兑换成的铜钱直接熔化,能得到比一两白银能买到的更多的铜。此时民间就会出现“毁钱鬻铜”的现象,以得到更多的铜。但此时一两白银兑换铜钱的数量也会由一千文降至九百文,甚至八百文左右。按一枚铜钱一钱四分计算,八十三两银全部兑换成铜(黄铜合金),重量为:

(1)83两(银)×900文/两(银)×0.14两(铜)/文=10458两(铜)

(2)10458两(铜)÷16两/斤=653.625(清制)斤

(3)653.625(清制)斤×590克/(清制)斤=385638.75克=385.63875千克

再用今常见的康熙通宝验算。一文钱的康熙通宝重3.8~5.5克,则:

83两(银)×900文/两(银)×5.5克/文=410850克=410.85千克

两数字相差不大,用康熙通宝估算所得的最大值是410.85千克。这对正常规模的铜殿来说显然远不够,但对佛道帐式的小铜殿来说,则是够用的。这也能与民国《洪洞县志》提到的青龙山真武庙“中有小殿,铸铜为之”相印证。

综上,推测青龙山真武庙的铜殿,可能也是一座佛道帐大小、神龛性质的小铜殿(或铜殿模型)。与姑射山铜殿相似,这也是一座符号化了的金殿。它以较少的成本,浓缩了金殿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