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道教至佛教铜殿建设风潮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道教至佛教铜殿建设风潮

【摘要】:这是泰山铜殿创建的直接原因。而从更远的历史渊源来说,泰山铜殿是明代第二座由皇家敕建的铜殿,其创意必然可以上溯到武当山太和宫金殿。

宋元以来道教关于金殿之理论的发展,以及铸造、建筑、规划等多项适应性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得铜殿终于在此时期出现了。武当山元代小铜殿是现在已知最早的案例[73]

随着元大德十一年(1307)小铜殿建成于天柱峰顶,求仙、修道者对“金殿”向往多年,此时终于有了一座实体的“金殿”,以小尺度的铜殿形式出现在玄天上帝升天之处。这正体现了小铜殿所凝结的象征意义和宗教史价值。小铜殿至少在天柱峰顶经历了109年的风霜雨雪而无碍,直至明永乐十四年(1416)被太和宫金殿取代。

太和宫金殿屹于天柱,环以紫金城,统摄诸峰,与北京紫禁城遥相呼应,以卓越的建造技术凝聚了深刻的设计思想,无愧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乃至明代皇家建筑中的点睛之作。

从峰顶最初的石殿,到小铜殿,再到太和宫金殿,天柱峰见证了武当真武信仰的地位由元至明愈加尊崇的过程。元代小铜殿的存在,很有可能为朱棣创建一座更大更好的铜殿提供了直接创意。而太和宫金殿的创制,不仅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添加了闪亮的一笔,更随着明成祖对真武信仰的宣扬而声名远播、影响深远。此后出现的道教铜殿乃至佛教铜殿中,我们都能看到武当山太和宫金殿这一创意对它们的影响和启发。

泰山碧霞元君信仰是武当真武信仰之外另一流行于明代的道教信仰。正如明王世贞所论:(www.chuimin.cn)

“今天下所最崇重者太岳太和山真武及岱岳碧霞元君。当永乐中建真武庙于太和,几竭天子之府,设大珰及藩司守之。而二庙岁入香银亦以万计。每至春时,中国焚香者倾动郡邑。”[74]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万历朝第五座铜殿在岱顶碧霞祠竣工了。此前十年间,由于求皇储成功的因缘,慈圣太后连续为三座佛教铜殿资助了配套资金。有此造铜殿的先例,在她青光眼疾有所好转时,万历皇帝采取了建造一座铜殿的方式来报答神贶。这是泰山铜殿创建的直接原因。

而从更远的历史渊源来说,泰山铜殿是明代第二座由皇家敕建的铜殿,其创意必然可以上溯到武当山太和宫金殿。

明万历三十年至三十五年(1602~1607),妙峰禅师创建的三座佛教铜殿依次出现在峨眉山、宝华山、五台山,意在分别于普贤、观音、文殊菩萨的道场供奉三位菩萨。三座铜殿既与妙峰禅师个人夙愿有关,同时也充分表明:铜殿这一源于道教的概念和实际存在,其影响已经以武当山铜殿为中心发散扩张开来,不仅促成了昆明太和宫铜殿的建造,并且跨越宗教领域,与佛教中用金的相关理论和传统相合,出现在佛教建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