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五台铜殿形制考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五台铜殿形制考

【摘要】:布局五台山显通寺铜殿坐北朝南,是寺庙中轴线上的倒数第二座建筑,位于千钵文殊殿后的高台上。铜殿前原有铜塔五座,形态各异。形制五台山铜殿平面共四柱,面阔4.6米,进深4.2米。从外观来看,五台山铜殿为歇山顶二层楼阁。五台山铜殿原本表面的金饰在20世纪初已经磨损,现在铜殿的通体金饰为近年新贴。

五台铜殿是三座铜殿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实例,现将三座铜殿的史料尺寸、实测尺寸综合列表如下:

表5-1 妙峰三铜殿对比表

★说明:本表按1明尺=0.3175米换算[62]

图5-37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无梁殿与铜塔

2009年7月

图5-38 五台山铜殿西面、南面

据上表可见:三座铜殿的尺寸基本相同,五台铜殿与《宝华山志》中的铜殿图在形象上也颇为相似。除却测量误差及方志对数字记录的粗略性,三座铜殿的规模、尺寸几可视作相同,且皆为二层楼阁,内壁亦均饰万佛浮雕。峨眉、宝华铜殿皆由妙峰禅师在荆州地区(“荆州”亦可能泛指湖北)监造。五台山铜殿虽在南京铸造,但因宝华山铜殿分件铸好载至南京等待安装,推测当时应有工匠跟随至现场组装,这样,于宝华山铜殿安装的同年(1605年),妙峰禅师才能“乃就龙江造五台者”“未几亦就”。可见,三座铜殿都出自妙峰禅师监造,工匠则可能都来自湖北地区。前揭《寄园寄所记》言“匠工俱是川人”,此说未必准确,但至少表明工匠不是南京本地人。

但另据五台山铜殿铭文655号:“铸造金殿金塔匠信官刘元春,系陕西西安府泾阳县石桥里人。”此记载确凿,与前述推测有所抵牾,应以铭文记录为准。综合考虑,笔者推测刘元春虽然是西安泾阳县人,但他的团队可能当时在湖北活动。

三座铜殿的规模尺寸、形式、技术都相同,因此通过分析现仅存的五台山显通寺铜殿,我们应当也能觅见其余两座的特点。

(1)布局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坐北朝南,是寺庙中轴线上的倒数第二座建筑,位于千钵文殊殿后的高台上(图5-37、图5-38,另见图8-16)。铜殿东西两侧平台上各有砖砌无梁殿一座,为安奉铜殿时配套建造[63]。铜殿前原有铜塔五座,形态各异。

图5-39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平面

图5-40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内部梁架(www.chuimin.cn)

表5-2 妙峰三铜殿布局比较

表5-2表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布局上看,三座铜殿中每两座铜殿均表现出某一方面的相同性。如宝华山铜殿、五台山铜殿均有左右配套砖无梁殿;峨眉山铜殿与五台山铜殿均有配套铜塔;峨眉山铜殿与宝华山铜殿朝向相同,均为坐东向西。从中亦可看出三座铜殿的相互关联性和一致性。

(2)形制

五台山铜殿平面共四柱,面阔4.6米,进深4.2米。面阔、进深方向各八扇槅扇,仅前檐中央两扇可开启(图5-39)。柱径21.5厘米,立于覆盆蟠龙纹铜质柱础上。室内供奉文殊菩萨铜像。

五台山铜殿为二层楼阁,上檐进深五檩。底层门扇以上依次为额枋、平板枋、垫板、檐檩(图5-41,图5-42)。二层结构通过抹角梁上坐上檐柱的形式得以实现。上檐柱顶再施抹角梁承采步金,实现上檐歇山构造(图5-40,图5-41)。上、下檐均无斗栱,下层出檐通过递角梁承挑檐檩实现,上层出檐通过擎檐柱承挑檐檩实现。

从外观来看,五台山铜殿为歇山顶二层楼阁。下层屋面上四角立擎檐柱,其间用栏杆、栏板相连,形成平座外观,造成了有二层周围廊的假象,实际内部并无两层(图5-42)。

五台山铜殿下层屋面滴水坐中,上层屋面瓦当坐中,歇山收山值约为一檩径。上、下檐额枋上垫板外壁均隐刻斗栱图案,下檐为一斗五升、上檐为一斗二升形式(图5-43)。

图5-41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1-1剖面

图5-42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正立面

图5-43 显通寺铜殿下檐隐刻之斗栱图案

上、下两层共56块槅扇,槅扇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等。槅扇内壁及梁枋表面均铸有佛像,重重叠叠,号称万尊佛。

五台山铜殿原本表面的金饰在20世纪初已经磨损,现在铜殿的通体金饰为近年新贴。从伯施曼1923年出版的《如诗如画般的华夏大地:建筑与风景》及1931年的《中国宝塔》中能看见当年古铜色的铜殿与铜塔的外观[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