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明代铸造业的集大成发展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明代铸造业的集大成发展

【摘要】:明代铸造业的集大成发展首先为铜殿各种构件的铸造提供了技术保障。应用了这样的适应性建筑技术和规划技术,小尺度的、全金属铸造的铜殿于元代出现在武当山天柱峰顶,实现了道教修炼者追求的“金殿”。在铜殿的建造中,一项关键技术是使用了适应金属材料特性的屋面铸造技术,简化了屋顶结构。显通寺、隆昌寺无梁殿与铜殿出现在同一寺庙中也并非意外——它们都是当时运用非木材料的技术尝试。

明代铸造业的集大成发展首先为铜殿各种构件的铸造提供了技术保障。明代中晚期开始,黄铜取代青铜的流行,也使造铜殿的成本有所降低。

在木构技术方面,以《营造法式》的颁布为重要标志,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技术发展至宋代已经成熟。宋室南迁后,南宋以及后来的元代南方建筑更向富丽、精巧、灵活方向发展。同时,在建筑的群体规划方面,由宋至明,寺院建筑布局呈现逐渐规制化的趋势,规划手法逐渐纯熟。寺院建筑群体中,建筑的象征主题和意义能够通过对建筑与环境之形、势的总体安排,以及对建筑群轴线的合理布局等规划手法得以清晰呈现和烘托,从而不必使用大尺度、大体量来体现核心建筑的象征性和重要性。

应用了这样的适应性建筑技术和规划技术,小尺度的、全金属铸造的铜殿于元代出现在武当山天柱峰顶,实现了道教修炼者追求的“金殿”。后来明代的各个铜殿,也延续了这样的技术方向:首先是尺度小、易于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建筑群与环境的总体规划,烘托出铜殿的象征意义。(www.chuimin.cn)

在铜殿的建造中,一项关键技术是使用了适应金属材料特性的屋面铸造技术,简化了屋顶结构。这种根据材料特性对建筑形式与构造的探索,是明代多种材料建筑发展的具体反映。这方面的案例还有明代出现的特色建筑无梁殿,把以前用于地下陵墓以及桥梁工程的砖砌拱券用在了地上建筑,并且在立面上用砖来模仿木构建筑的柱、枋、斗栱、檩等。与金属建筑一样,其需解决的问题也包括形式、结构和内部空间的结合方式。实例有明代灵谷寺无梁殿,五台山显通寺的大、小无梁殿,宝华山隆昌寺的无梁殿等。显通寺、隆昌寺无梁殿与铜殿出现在同一寺庙中也并非意外——它们都是当时运用非木材料的技术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