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铁塔的变体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铁塔的变体

【摘要】:常见的醮炉有砖或琉璃的,也称作焚帛炉。铁醮炉不会是明代才发明的,但从现存实例来看,铁塔形的铁醮炉从明代开始出现。单从焚化的功能来说,醮炉并不一定要做成这种高达四五米高耸形状。明代中晚期以各种铁塔、铜塔、铜殿为表现的金属建筑文化的流行,可能对塔形铁醮炉在此时大量产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兴平文庙的两座铁醮炉铸于明崇祯三年,原先并不位于文庙。明代以及清代的铁醮炉多位于陕西、晋南,工匠也来自这一带。

铁醮炉是用来焚纸焚帛进表、祭神的化炉。常见的醮炉有砖或琉璃的,也称作焚帛炉。醮炉一般见于道教和中国传统祠祀系统的寺观中。铁醮炉不会是明代才发明的,但从现存实例来看,铁塔形的铁醮炉从明代开始出现。

图4-39 解州关帝庙铁醮炉

2009年

图4-40 兴平文庙铁醮炉(东)

图4-41 兴平文庙铁醮炉(西)

2009年

严格来说,铁醮炉并不是塔,并不具备塔的置舍利或刻经功能。单从焚化的功能来说,醮炉并不一定要做成这种高达四五米高耸形状。但同时它也不等同于普通的香炉——通过焚化所进之表、章,人们要与神祇或祖先进行沟通。可能是出于此原因,醮炉被做成了明代流行的楼阁式铁塔的形象,从而本身也具有了象征意义,有表达平安、吉祥的功能,例如兴平铁醮炉的铭文就明确写出:(www.chuimin.cn)

崇祯三年十月初十住造醮炉一坐,重时一万二千。保有平安、吉祥、如意。”[50]

同时,因为是铁铸,也可以用来长久铭记捐资者的功德。因此,铁醮炉是一种具有铁塔外形和一定象征功能的,同时又具有焚帛、进表功能的特别的构筑物。

明代中晚期以各种铁塔、铜塔、铜殿为表现的金属建筑文化的流行,可能对塔形铁醮炉在此时大量产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较著名的明代铁醮炉有山西解州关帝庙的两座铁醮炉(图4-39)、陕西三原县城隍庙铁醮炉、陕西兴平文庙的两座铁醮炉(图4-40,图4-41)等。

解州关帝庙的两座铁醮炉,分别铸于明嘉靖三年(1524)和嘉靖十三年(1534),高近6米。平面形式是比较独特的十边形。

三原县城隍庙铁醮炉铸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高约5.4米。八边形平面,尺度比解州关帝庙铁醮炉略小。

兴平文庙的两座铁醮炉铸于明崇祯三年(1603),原先并不位于文庙。塔身铭文显示组织者是兴平县的道士,因此可能是从某道观或其他祠庙移来。东边一座高约6.2米,西边的一座中间缺失一层仰莲座及最高一层楼阁状炉身,残高约4.6米。两座铁醮炉都是八边形平面。

虽然形制细节不同,但是这几座铁醮炉也具有比较明显的共性。首先,炉身分层铸造、层层叠置,结构与铁塔相同。第二,在形式上,都可以分成上下两段,下段为须弥座承一层楼阁式炉身;其上有一仰莲座,仰莲座上再承一层或若干层楼阁式炉身,炉顶攒尖顶上有狻猊或葫芦状刹(兴平铁醮炉是狻猊背负葫芦)。第三,因为有焚化的功能,故楼阁式炉身都做的比较开敞通透。

明代以及清代的铁醮炉多位于陕西、晋南,工匠也来自这一带。如兴平铁醮炉的工匠来自泾阳,可与咸阳千佛铁塔的金火匠人来源地相印证,可见明代这一地区铸造业的发达,以及铸造文化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