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玉泉寺铁塔形制研究结果

玉泉寺铁塔形制研究结果

【摘要】:表3-1玉泉寺与甘露寺铁塔基座、须弥座对比表3-2玉泉寺与甘露寺铁塔塔身形象对比表3-3玉泉寺与甘露寺铁塔斗栱对比需注意,1至3层檐下斗栱形式与常见的木构斗栱不同。图3-22玉泉寺铁塔剖面图结构各层塔身构件均为壁厚1.5~2厘米的空筒,因此塔身内部为贯通至顶的空间,并无使用功能。玉泉寺铁塔的形象细节表现出若干符合《营造法式》规定的现象。玉泉寺铁塔由苏州工匠铸造,因此很可能反映的是江苏尤其是苏州地区的木构形象。

(1)布局

玉泉寺坐西向东,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寺前有溪水流过,铁塔位于溪东侧的土丘上,与寺院并无明显的轴线对位关系。据地宫舍利石函铭文,铁塔初建成时,曾“于塔下周回修盖廊宇,并献供亭子”,考古清理简报中勘测到的遗迹现象亦可与此验证[37]。铁塔位于中心的土丘上,而北侧的献亭可能既是献亭,又是这个独立塔院的入口(参见图8-27)。

(2)塔身形制

铁塔共十三层,高16.945米[38],为仿木楼阁塔形式。《中国第一铁塔——当阳市玉泉寺棱金铁塔》一文公布了维修铁塔时绘制的测图,对各层塔身亦有详细描述,可参阅[39]。本书仅就笔者的现场观察,对铁塔外观的要点略作讨论:

基座与须弥座:露出地面的最底层石基为覆盖地宫的砖石基础;砖石基础之上为铁质八边形江海基座;江海基座分为三层,中间一层上有八座仙山,其上各站一托塔力士脚踏仙山,一手扶腰,一手托举须弥座上的塔身平台。这构成了铁塔基座的显著特征(表3-1)。

江海基座最下层装饰纹路较细的波浪纹;中间层表面的装饰主题除了波浪纹,还有七仙人出入其中的形象;最上层饰有纹路较粗的波浪纹。江海基座之上又有一八边形平面须弥座,最下层饰宝装莲花;中段壸门柱子各面中央为一坐神力士(表3-1)。

须弥座上为第1层塔身平台。从平台上皮角部痕迹可推知,平台边缘原有寻杖栏杆。现各层栏杆多已不存,仅第13层的栏杆保存下来。

塔身:各层塔身平面均为八边形,角部刻画出倚柱形象。塔身隔面开壸门,逐层相闪。壸门两侧各立一菩萨,足下单梗莲花,头顶有带柄的伞盖(表3-2)。不开壸门的面则各层有不同的装饰主题:第1层为说法图,中央的佛坐于须弥座上,头顶有伞盖;第2层为建塔事宜、捐资人、建造者、组织者等(铭文全文见附录1);第3层为文殊骑狮与普贤骑象交替;第4层、5层为十六罗汉;第6层为每面小佛像28尊;第7层为每面小佛像26尊;第8层为每面小佛像21尊,排列成独特的金字塔形;第9层为每面小佛像18尊;第10、11层为每面小佛像14尊;第12、13层为每面小佛像12尊。各层栱眼壁均填充小佛像。

塔身收分明显,倚柱侧脚、柱顶收分明显。柱上设由额、阑额,无普拍枋形象。两额之间填以小佛像,两额上均刻画出“七朱八白”的彩画形象。从第4层往上,由于塔身高度有限,每层不再刻画阑额、由额的形象(表3-2)。

(3)斗栱:构造上的偏差

玉泉寺铁塔每层各柱顶有柱头铺作一朵,各面阑额上有补间铺作一朵。柱头用圆栌斗,补间用讹角栌斗,组合方式符合《营造法式》“造枓之制”。塔身第1至3层檐下斗栱形式相同,为六铺作,均不施耍头,昂为琴面昂之形象(表3-3)。

表3-1 玉泉寺与甘露寺铁塔基座、须弥座对比

表3-2 玉泉寺与甘露寺铁塔塔身形象对比(www.chuimin.cn)

表3-3 玉泉寺与甘露寺铁塔斗栱对比

需注意,1至3层檐下斗栱形式与常见的木构斗栱不同。表现在:第一,《营造法式》中以及实例中见到的宋代六铺作斗栱多为单抄双昂,此处却为双抄单昂[40];第二,第二跳内侧,一跳跳头轴线之上多了一组交互斗、瓜子栱与令栱(表3-3),一般这组栱件要么施于一跳跳头上以形成一跳计心,要么施于二跳跳头以形成一跳偷心、二跳重栱计心,此处的做法似未见于木构实例。这两种较奇特的做法,说明铸造工匠虽然尽量模仿木构细节,但对构造的理解毕竟存在一定偏差。

从第4层至以上,塔身檐下斗栱取消了上述二跳内侧的重栱。第4至6层,为六铺作双抄单昂、逐跳偷心、不用耍头的形象。第7至13层,为五铺作单抄单昂。

各层平座下有平座斗栱,均为五铺作偷心造,出双抄,跳头不施耍头。据《营造法式》“造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其铺作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作。”玉泉寺铁塔的第2至6层的平座铺作数符合法式规定,但未用重栱计心造。从第7层往上,平座斗栱不再减正身一跳,均为五铺作。

檐下斗栱、平座斗栱的扶壁栱均为符合《营造法式》规定的泥道重栱+素方的形式。

图3-22 玉泉寺铁塔剖面图

(4)结构

各层塔身构件均为壁厚1.5~2厘米的空筒,因此塔身内部为贯通至顶的空间,并无使用功能。除第1层外,每层都由平座、塔身(包括斗栱)、塔檐这三部分构成;每部分均为独立的一周圈铸件。铁塔一共13层,层层叠置(图3-22)。每层铸件之间并没有特别的连接构造,只是叠置而已。缝隙垫以铸铁余料,以保持每层的平稳。

要之,从玉泉寺铁塔可以看出,此时的铁塔,已经能够成熟处理塔身结构与外观表现的关系。平座、塔身、塔檐的铸造分件形式,既保证了结构的简洁,同时又能表现丰富的建筑形象和佛教艺术形象。

玉泉寺铁塔的形象细节表现出若干符合《营造法式》规定的现象。虽然《营造法式》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晚于玉泉寺塔铸造的1061年,但正如李诫所言:“自来工作相传,并是经久可以行用之法”[41]——《营造法式》刊载的建筑形制是有当时的现实依据和历史渊源的。玉泉寺铁塔由苏州工匠铸造,因此很可能反映的是江苏尤其是苏州地区的木构形象。这也提醒我们注意苏州地区的木构做法传统与《营造法式》的关联[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