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双林寺东铁塔形制及特点研究

双林寺东铁塔形制及特点研究

【摘要】:双林寺铁塔平面为八边形,最外有一圈铁质寻杖栏杆,这是此铁塔最独到之处。图3-16双林寺东铁塔现状2009年图3-17双林寺东铁塔推测复原图塔身最下层为三层江海基座,各层海浪波纹形式不同。这也是将时代更早的义乌双林寺铁塔与后两者归为一类的重要原因。现存的塔身构件中没有平座层,使得双林寺铁塔的外观比例更具古拙之意。

(1)形制

由于塔身多有缺失,现在江海基座(刻有江海纹样的基座)上直接放置了一层塔檐,其上是塔身、塔檐、塔身、塔檐、塔顶,整体残高约2.1米。现存的两层塔身与基座大小相差甚远,因此这两层塔身可能是比较靠近顶部的两层(从塔顶向下数第二、三两层)。现状的1层塔身面阔29.5厘米(开门的面)、28厘米(无门的面);2层塔身面阔25.5厘米。

双林寺铁塔平面为八边形,最外有一圈铁质寻杖栏杆,这是此铁塔最独到之处。塔外加寻杖栏杆之例不多,如五代南京栖霞山舍利塔,亦为双林寺铁塔为五代时期之物提供了一项样式上的证据。

图3-16 双林寺东铁塔现状

2009年

图3-17 双林寺东铁塔推测复原图

塔身最下层为三层江海基座,各层海浪波纹形式不同。最下层顶面主题有两种:一为海浪、神仙、龙、神殿;一为持杖仙人、抚琴仙人。两种主题隔面交替布置。其中神殿的屋顶为庑殿顶,鸱尾形象为中唐以前的向内卷曲的形象。此层每边长79厘米。中间一层顶面主题为海浪,牛、马、龙头出没浪中,各面相同。最上层顶面为菱形格花纹(图3-18)。

江海基座的形式,在镇江甘露寺铁塔和当阳玉泉寺铁塔上还将看到。这也是将时代更早的义乌双林寺铁塔与后两者归为一类的重要原因。对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镇江甘露寺铁塔、当阳玉泉寺铁塔可知,双林寺铁塔的江海基座之上可能缺了一层须弥座。

现存的塔身构件中没有平座层,使得双林寺铁塔的外观比例更具古拙之意。但就现存的构件来说,尚不能断定双林寺塔原本就无平座层还是平座层丢失。据现有条件,可暂绘出推测复原图,如图3-17。

塔身各角用梭柱,上下卷杀收分明显,外有蟠龙缠绕,直径近3厘米。阑额形式独特,略成月梁形,两端做出龙口张嘴吞阑额的形式。阑额表面隐约铸出“三朱四白”的形式,表达木构表面的彩画形式(图3-19,图3-20)。

下层塔身隔面开壸门,其余面用坐佛像填充立面,每面有三行三列佛像。上层塔身不开门,每面有三行四列佛像。另外每面栱眼壁上各填充四尊佛像。

(2)斗栱(www.chuimin.cn)

图3-18 双林寺东铁塔江海基座与栏杆

图3-19 双林寺东铁塔第1层塔身

图3-20 双林寺东铁塔第2层塔身

阑额上无普拍枋形象,直接为斗栱。塔身各面施补间铺作一朵。各朵斗栱栌斗表面均有一小圆孔(图3-19,图3-20),推测原有华栱插入其中以表达出跳形象,但出跳部分现均已损毁不存。斗栱之扶壁栱的形式为令栱、素方交叠形式。按此种形式的扶壁栱在北方地区为中唐以前常见,但在浙江的使用至少可一直延续到宋初,如宁波保国寺大殿、松阳延庆寺塔下层斗栱等[28]。因此,此处难以用扶壁栱形式来验证其为五代样式还是宋代样式。

要之,双林寺铁塔对木构形象的刻画比较细致,同时塔身也布列丰富、整齐的佛像,在形象上兼具千佛造像塔与木楼阁塔两者的特点。

(3)结构

从前揭《双林寺考古志》可知,塔下曾经出土过不少古钱、古瓶等物,可知原本应当是有地宫的。

塔身结构为套筒式,层层叠置。

铸造分件分为塔身层、塔檐层,每层塔身、塔檐各自是一个独立铸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