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藏地区及藏式建筑中的镏金铜瓦建筑: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

西藏地区及藏式建筑中的镏金铜瓦建筑: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

【摘要】:唐代西藏地区的铜瓦建筑记载除了著名的五台山金阁寺镀金铜瓦,据文献记载,隋唐时期西藏地区也已经有金瓦建筑存在。《西藏王统记》中记有三位王妃在桑耶寺建造三座神洲。参考西藏众多的镏金瓦顶建筑,此“铜殿”很可能指“铜顶之殿”。

(1)唐代西藏地区的铜瓦建筑记载

除了著名的五台山金阁寺镀金铜瓦,据文献记载,隋唐时期西藏地区也已经有金瓦建筑存在。《西藏王统记》中记有三位王妃桑耶寺建造三座神洲。其中“蔡邦萨、美多卓玛仿效王父大首顶寺之三种模式,建三界铜殿洲神殿”[63]。参考西藏众多的镏金瓦顶建筑,此“铜殿”很可能指“铜顶之殿”。

旧唐书》《新唐书》中有对尼泊尔铜瓦建筑的描述,推测西藏的铜瓦建筑应与之相似:

“泥婆罗国在吐蕃西……其器皆铜,多商贾,少田作,以铜为钱……其王那陵提婆……宫中有七层之楼,覆以铜瓦,栏槛楹栿皆饰珠宝。楼之四角,各悬铜槽,下有金龙,激水上楼,注于槽中,从龙口而出,状若飞泉。”[64]

唐代的金顶、铜瓦建筑虽然现已不存,但铜瓦、铜龙作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显著特征,现在也常能见到。现存明清时期的金顶与隋唐时期的具体形式未必完全相同,但作为同一技术系统的产物,应可从中管窥隋唐时期金顶之概貌。

(2)作为等级象征的金顶

金顶是藏族宫殿、寺院、佛塔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装饰。宫殿、寺院建筑有无金顶,及其金顶面积大小是宫殿、寺院主人贫富贵贱的重要标志,也是所拥有政教权势大小的重要象征。建造金顶有明确的资历规定和鲜明的等级制度。以格鲁派为例:“享有建造金瓦屋顶资格的是格鲁派宗师宗喀巴·洛桑扎巴和他的亲传弟子所建寺庙;藏王的居住地;出过甘丹赤巴(佛教格鲁派祖寺拉萨甘丹寺座主)的寺院;对政教大业作出过特殊贡献,经噶厦政府授予可建金顶特权的寺庙、宫殿或佛塔,其余寺庙、宫殿和佛塔无权或无资格建造金顶。”[65]

图2-11 藏式镏金铜瓦建筑

现在能见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金顶有:藏区的拉萨大昭寺、布达拉宫、萨迦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罗布林卡金色普章、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安多拉章扎西齐、革蒙降巴林(青海塔尔寺)、康区理塘寺、甘孜寺、甘孜大吉寺、吉塘丹松赞林寺[66];承德则有清代普陀宗乘庙的“万法归一”殿、须弥福寿庙的“妙高庄严”殿等(图2-11);北京有故宫雨花阁、北海善因殿等。

值得注意的是,以涂金(镀金)铜瓦著称的五台山金阁寺,正是密教寺院。其与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金顶的内在关联早在隋唐时期就存在了。可见材料的运用,与其宗教、纪念等象征意义,确是互为表里的。

(3)藏式金顶建筑的屋面构造(www.chuimin.cn)

藏区的金顶构造可以青海塔尔寺的大金瓦殿(宗喀巴大师纪念塔殿)为例,其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重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同时期增建金顶,如图2-11(1)。清乾隆五年(1740)、十年(1745),嘉庆二十一年(1816)多次维修和改建,但基本形制仍保持清初特点[67]

大金瓦殿的铜瓦虽然是薄铜板制成,但亦做成仰瓦与盖瓦的形式,铺在木板、木骨之外。仰瓦即平整的薄铜板制成,两端分别折起,与前后相连的板瓦咬合;左右边亦折起,钉在相邻的楞木条上,木条上再盖铜皮,用小钉固定,形成盖瓦瓦垄。铜瓦于安装前先镏金,为了节省黄金,交接处留空不镏金[68](图2-12)。“2001年大金瓦殿维修,屋面望板钉好后,先钉一层3 mm 厚铝板,代替原有锡背,铝板比锡背性能优越,抗锈蚀,延展性好,防水。铝板钉好后,再依次按算好的瓦垄钉筒瓦楞木,按搭接顺序钉鎏金板瓦和筒瓦,钉垂脊、正脊。”[69]

图2-12 塔尔寺大金瓦殿的镏金铜瓦

图2-13 承德外八庙金顶建筑的镏金铜瓦

图2-14 承德外八庙金顶建筑的镏金铜滴水瓦

承德外八庙建筑中,普陀宗乘庙的“万法归一”殿、“慈航普渡”殿、“权衡三界”殿,须弥福寿庙的“妙高庄严”殿、“吉祥法喜”殿均覆盖金瓦。虽然普陀宗乘庙(乾隆三十六年,1771)模仿布达拉宫,须弥福寿庙(乾隆四十五年,1780)模仿扎什伦布寺[70],但其具体构造做法与青藏地区并不相同。

承德的金瓦也用薄铜板锻打、冲压而成,表面镏金,但不做出瓦垄的形象,而做成鱼鳞瓦的形式。如图2-13、2-14可见,屋面的每个铜瓦单元在形象上由四块扇面形的“瓦片”组成,边角上的由三块组成或根据实际需要做成不同形状,用钉子固定。每个单元上的四块“瓦片”都用厚约2毫米的薄铜板锻压而成,并不是真正的实心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