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阆中铁塔经幢型首个案例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阆中铁塔经幢型首个案例

【摘要】:建造年代阆中铁塔原位于四川省阆中县铁塔寺。幸而四川省博物馆仍藏有该塔塔身铭文的两套拓片。引文中的括号为《阆中铁塔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拓片介绍》一文作者所加,意为模糊不清、猜测的字。总之,幢可以说是一类有特定造型的塔。根据这一认识,可将幢通称为塔,铁经幢可认为是“经幢型铁塔”。但本书中的称呼遵循各案例的习称。图2-5阆中铁塔推测复原图阆中铁塔的八棱形形制,来自唐代典型的八棱形石幢。

(1)建造年代

阆中铁塔原位于四川省阆中县铁塔寺。从咸丰《阆中县志》中的舆图来看,铁塔寺位于城东门内[25]

阆中铁塔后来曾位于县城广场之东南隅,可惜现已不存。幸而四川省博物馆仍藏有该塔塔身铭文的两套拓片。铭文内容为唐定觉寺沙门志静于永昌元年(689)作序的中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记录了造塔人姓名、年代等内容。每套拓片为八张,每张长303厘米,宽36厘米。

第八张拓片的六、七两行为造塔人姓名及年代:

“右南部县王袭(促)及□严十五与诸施主年奉为开元天宝圣文武皇帝陛下及法界苍生敬造此塔万代供养。”

“天宝四载二月八日造成定唐安郡(刘)藩主。”[26]

可知阆中铁塔建于唐天宝四年(745)。这里提到了两处地名:南部县在阆中以南30公里,唐安郡在今成都西南30公里处。

引文中的括号为《阆中铁塔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拓片介绍》一文作者所加,意为模糊不清、猜测的字。虽然可能是按照拓片来读的,但全句颇难读通,准确性存疑。今按《八琼室金石补正》引刘喜海《三八耆古志》,此段铭文为:

“南部县王袭纲及妻严十五,与诸施主年奉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陛下及法界苍生,敬造此塔,万代供养。”

“天宝四载二月八日建成,□唐安郡□□生。”[27]

(2)形制

《(民国)阆中县志》卷九对铁塔有记载:(www.chuimin.cn)

“铁塔在东门内铁塔寺,唐天宝年铸。形八方。旧志误称四方。高一丈五尺。上铸陀罗尼佛经,字近八分,皆阳文。”[28]

1956年四川省文管会曾调查过该铁塔,资料收录在《四川文物简目提要》(油印本)中。据其记录:“塔顶为石造,塔身铁铸,高4.32米,呈八面柱形,每面宽38厘米。”[29]

刘敦桢先生曾于1939年12月15日调查过阆中铁塔,留下下列记录,惜未有照片或测稿发表:

“幢铁造,平面八角形,下部莲座已埋土中,幢身遍铸陀罗尼经文隶书径寸。以现状度之,字皆光铸,然后入模,再与幢身合铸。其上以枭混线与叠涩数层,向外挑出。至顶收束如塔顶状,冠以宝珠。自地面至宝珠,约高5米。据幢身铭记,为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二月八日建成者。此外又有‘敬造此塔,供奉万代’字样,故俗称之为铁塔,面不云铁幢也。岂唐时塔幢不分耶?颇费索解。”[30]

综合上述记录,可知阆中铁塔的形制有如下特征:

下部为莲座;中段为八棱柱;上段有枭混、叠涩,外挑出檐;顶为攒尖、宝珠。1956年时原顶可能丢失,补以石顶。幸而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一)——四川部分》中有一张铁塔檐下局部的照片[31]。综合上述信息可绘出推测图如图2-5。

这种构筑物的特点是:规模为一倍至三倍人高(高者能达到四倍至十倍),样式多为八棱形加顶盖和底座,或此种形式的多重叠置,其比例瘦高,一般习惯称为“幢”。加之铭刻了唐代流行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特称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尤其是在建筑史研究领域,一般以“幢”称之,而与“塔”相区别。所以刘敦桢先生在此疑惑“岂唐时塔幢不分耶?颇费索解”。梁思成先生也曾欲以规模和形式来区分定义塔、幢,结果也陷入困惑,未能辨清[32]

笔者认为,从塔、幢的本质来看,其功用、意义是相通的——装舍利或佛经。前者为生身舍利,包括佛之“舍利、发、牙、髭、爪”;后者为法舍利。《佛说造塔功德经》《法华经》都有相关记载。总之,幢可以说是一类有特定造型的塔。根据这一认识,可将幢通称为塔,铁经幢可认为是“经幢型铁塔”。但本书中的称呼遵循各案例的习称。

图2-5 阆中铁塔推测复原图

阆中铁塔的八棱形形制,来自唐代典型的八棱形石幢。同时,也不免令人联系到天枢的八棱形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