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佛塔的刹柱及其作用-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

佛塔的刹柱及其作用-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

【摘要】:刹柱中还常安置经典[41],凝聚了佛塔的功能,佛塔倒成为刹柱的外部围护躯壳了[42]。这种顶部做成塔刹相轮的铜柱,实际上就可视作金属佛塔了。可见刹柱对佛塔来说,具有标志性、本质性的作用。同时,佛塔的刹柱却又并不是单纯来自印度的艺术形象与建筑技术,正如孙机先生指出的,“笮融之浮图如在重楼顶上立标柱, 则与汉代建筑的传统手法并无违碍之处”——汉代本土的建筑本也有在楼顶装标柱、装华盖的传统。

佛教于汉代进入中土,大量佛塔随之建造,成为佛寺的标志,例如白马寺中的浮图[35]文献中最早对浮图寺(塔庙)做出具体描述的是《三国志·刘繇传》:

(笮融)“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36]

同一史实亦见《后汉书·陶谦传》:

(笮融)“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綵。”[37]

可见,中土初期浮图的特征就是重楼上装刹累铜盘。正如《长阿含经》描述的:“起立塔庙,表刹悬缯。”[38] 这一形式也正是佛塔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www.chuimin.cn)

南朝时梁简文帝为王时建天中天寺,梁武帝特赐柏木刹柱,又赐铜万斤制刹上铜露盘。梁简文帝在《谢敕赉柏刹柱并铜万斤启》中说“九牧贡金,千寻挺树,永曜梵轮,方兴宝塔”[39],形容刹柱之高和刹顶承露盘的光曜。梁简文帝描述同泰寺九重塔是“彤彤宝塔,既等法华之座,峨峨长表,更为乐意之国”;形容此寺的七层塔则是“金刹长表,迈于意乐世界”,(南朝陈)江总撰《怀安寺刹下铭》则说“灼灼金茎,崔嵬银表”。可见,刹柱在穿出塔顶后还有相当高度,刹上装承露金盘若干重,刹柱外也罩以铜套,金光闪烁,故形容为“灼灼金茎”[40]

刹柱在塔内为塔心柱,穿出塔顶则罩上铜套、装承露铜盘,成为塔刹。如果用铜铁铸造,刹柱可与塔刹连成一体,称为“相轮樘”或“相轮橖”。刹柱中还常安置经典[41],凝聚了佛塔的功能,佛塔倒成为刹柱的外部围护躯壳了[42]。日本就仍保存有这种只有铜刹杆与塔刹,而没有塔身的极端案例,如延历寺铜相轮樘(传为日僧最澄(767-822)所建)、轮王寺铜相轮樘(图1-15)。这种顶部做成塔刹相轮的铜柱,实际上就可视作金属佛塔了。中国尚未发现有此种铜相轮樘的实例,但不排除历史上曾有之可能。

可见刹柱对佛塔来说,具有标志性、本质性的作用。刘敦桢先生在论中国六朝之塔时也曾指出:“‘刹柱’为塔之重要构材,微‘刹柱’则木塔无由建立”[43]

同时,佛塔的刹柱却又并不是单纯来自印度的艺术形象与建筑技术,正如孙机先生指出的,“笮融之浮图如在重楼顶上立标柱, 则与汉代建筑的传统手法并无违碍之处”——汉代本土的建筑本也有在楼顶装标柱、装华盖的传统。“所以, 笮融在他的重楼上累金盘九重,既可以看作是在楼顶的标柱上建九重华盖,又可以被认为是装上了印度式的刹。传统的形制和外来的因素在这里恰巧被统一了起来。”[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