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中的铜门砧饰件研究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中的铜门砧饰件研究

【摘要】:以美丽的贵金属来建造宫室是需要雄厚财力的,可以直接体现出建筑的高等级,以及建筑所有者的地位。这两件青铜建筑构件出土于商代夯土建筑遗址南侧的一条商代壕沟附近。这两件铜构件的正面、两侧面、顶面均为看面,故推测其安放位置应该低于视平线。“甲十一”号建筑应当是一座贵族居住的宫室。

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在于建筑的形制与使用者的身份挂钩,具有等级性。除了开间、屋顶形式、装饰程度等方面,建筑材料的贵重程度也是体现等级高下的直观标准。以美丽的贵金属来建造宫室是需要雄厚财力的,可以直接体现出建筑的高等级,以及建筑所有者的地位。更何况,青铜(铜锡合金、铜铅锡合金、铜铅合金)并不是普通的金属,它在商、周是铸造礼器的材料,承载了礼制、祭祀、权力等深刻的象征意义,是支持统治的具有神秘力量的材料。对统治者而言,青铜不是点缀宫廷的装饰品,而是政治权力斗争的必需品。如张光直先生所指出的,三代都城的迁徙、政权的更替甚至都可能与对铜矿、锡矿的追寻有关[1]

图1-1 小双桥遗址铜构件之一
河南省博物馆藏铅0003号

图1-2 小双桥遗址铜构件之二
河南省博物馆藏标本89ZX 采:01

考古资料来看,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两件铜建筑构件是已知最早的青铜建筑构件,定名为青铜建筑饰件,编号分别为“河南省博物馆藏铅0003号”和“河南省博物馆藏标本89ZX采:01”[2]。小双桥遗址可能是商代中期的一座都邑遗址。这两件青铜建筑构件出土于商代夯土建筑遗址南侧的一条商代壕沟附近。前者较大,重8.5公斤,正面宽21厘米,侧面宽18.8厘米,高21.5厘米,胎厚0.6厘米;后者较小,重6公斤,正面宽18.8厘米,侧面宽16.5厘米,高18.5厘米,胎厚0.6厘米。两者形制相似,均近方形,平面呈“凹”字形,正面为饕餮纹,两侧面有长方形孔,饰“龙虎搏象图”(图1-1,图1-2)。这两件铜构件的正面、两侧面、顶面均为看面,故推测其安放位置应该低于视平线。综合考虑其形状与构造,推测应为大型宫室建筑中,套在门道两侧门砧石(或门砧木)前端的装饰构件。[3]其整体铸工精细、线条细密,形制高贵,当非一般人能够使用。

安阳小屯殷墟遗址发现了更多的青铜构件。1928年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在河南安阳发掘了53处建筑基址,其中北边的一组为甲组。根据石璋如先生关于此殷代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其中一座较大的“甲十一”号建筑(图1-3)使用了铜础:

图1-3 小屯殷墟建筑基址分布图

图1-4 铜锧在遗址平面中的位置

编号3、6、11、12、13、17、19、21、23、24为铜锧或铜片

(www.chuimin.cn)

图1-5 铜锧在遗址剖面中的位置

图1-6 铜锧的形制

左:锅形;右:瓶盖形

“甲十一基址的轮廓不清,依照础石的排列,可能为南北长四十六公尺七寸,东西宽十公尺七寸,在它的东面有南北一行二十四个柱迹,这二十四个柱迹计有石础九个,炭烬四个,小圆穴一个,铜础十个,在有些石础上或铜础上,也有炭迹的遗存。炭迹最大的有高约五公寸[50 cm],径约一公寸五[15 cm]。……石础每直接放在生土上或夯土,而铜之下每垫有其它的物质。”[4]

此“铜础”上承柱,下垫河卵石、灰土以及其他物质(出土时已成灰烬)[5],应当定名为“铜锧”,即位于柱础之上与木柱直接接触的那层垫层(图1-4,图1-5)。考古报告中描述为“锅形”与“瓶盖形”(图1-6),还有一种没有固定形制的碎片形。杨鸿勋先生在论述早期金属建筑构件时也曾指出(引文原文使用“质”字):

“安阳小屯殷墟发现铜质,是一个重要线索。据报告称,铜质面上有朽木残迹,径10余厘米;结合铜质分布的位置来看,它应是擎檐柱的质。铜质的材料及其球面泛水,证明它是显露于土阶上、仿佛后世的明础。大砾石柱础上置青铜质,显然出于观瞻的要求。”[6]

除了隔潮和美观的要求,铜锧更重要的作用是向观者昭示了建筑和使用者的等级之尊。“甲十一”号建筑应当是一座贵族居住的宫室。

图1-7 商代青铜器与史前陶器中的对应器型

图1-8 妇好偶方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