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材料视角与历史理论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材料视角与历史理论

【摘要】:“五材并用”作为中国建筑中基本而重要的原则,理应常有讨论。这些研究都引发我们从材料视角思考中国建筑的历史与理论问题。近年来此视角下最重要的研究是陈薇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应用发展史”课题,其成果陆续有论著发表。森佩尔的材料观是从材料处理的工艺和动机,以及面饰的象征性来进行论述。此外,笔者于2007年完成的硕士论文《中国古代铜殿研究》是对金属建筑的初步探索。

“五材并用”作为中国建筑中基本而重要的原则,理应常有讨论。右史在《中国建筑不只木》中阐述了这一问题[12]。该文引用的一篇重要文献是赵辰教授的《关于“中国建筑为何用木构”:一个建筑文化的观念与诠释的问题》,该文则指出“中国建筑为何用木构”这样的问题来自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观念,是不成立的伪问题[13]。这些研究都引发我们从材料视角思考中国建筑的历史与理论问题。实际上材料视角的研究正是当前国际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界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此视角下最重要的研究是陈薇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应用发展史”课题,其成果陆续有论著发表。陈薇教授在论文《材料观念离我们有多远》中提出了“材料观念”的理论框架:材料和观念是一对互为表里的事物,“以某种建筑材料为主表达和构成的建筑,与设计和建造者所持有的观念密切相关”。她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三个材料观念的片段来阐述,旨在建立建筑材料和观念所构成的相互关系和历史观:即“青铜”与金属建筑的“象征”;“木材”与木构建筑的“营造”;“砖石”与砖石建筑的“构建”。同时她强调,在可获得的材料和观念追求之间,技术至为关键,是一座桥梁,也是古今相通的要义。[14]

此理论框架为本研究的立意、立论提供了直接的启发。(www.chuimin.cn)

另一方面,史永高博士的《材料呈现:19和20世纪西方建筑中材料的建造-空间双重性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西方建筑理论中关于材料理论的相关背景和参照[15]。其中他对德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戈特弗里德·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的“面饰的原则”“建筑四要素”等相关材料观的考察,引发了本研究对森佩尔相关理论的阅读和思考[16]。森佩尔的材料观是从材料处理的工艺和动机,以及面饰的象征性来进行论述。其具有的人类学视角也使其在跨文化解读时具备可借鉴意义。

此外,笔者于2007年完成的硕士论文《中国古代铜殿研究》是对金属建筑的初步探索。限于时间和学力,当时未尽的内容包括:一、未从理论高度总体勾勒金属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二、未研究金属建筑中的铁塔和铜塔;三、尚未寻找到山西已不存的四座铜殿遗址,研究对象尚欠完整;四、尚未有技术手段检测分析铜殿的合金成分,亦未以全面的理论和方法开展进一步讨论。但该文为本次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更高立意的论述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