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京剧音乐研究成果及阮与月琴的发展

京剧音乐研究成果及阮与月琴的发展

【摘要】:阮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晋代时阮在民间流行开来。从唐代起月琴由阮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乐器,并获得月琴称谓。传统月琴的配置。月琴改革前,在汉族地区流行的月琴基本相同,不管何种用途,其配置并无严格区分,我们统称为传统月琴,传统月琴拴丝弦,张弦两根或四根。京剧月琴的产生。长期为京剧伴奏,使月琴具有了独特的演奏方法,其配置的琴弦和品位数与其他用途的月琴也有所不同。京剧月琴已成为独立的乐器品种。

月琴起源于阮。阮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晋代时阮在民间流行开来。从唐代起月琴由阮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乐器,并获得月琴称谓。到了清代,月琴的琴杆缩短为琴颈,月琴才演变成现代的式样。

传统月琴的配置。月琴改革前,在汉族地区流行的月琴基本相同,不管何种用途,其配置并无严格区分,我们统称为传统月琴,传统月琴拴丝弦,张弦两根或四根。张两根弦者,定弦“d1、a1”,相距五度音程;张四根弦者,双弦同音,定弦从四弦到一弦依次为“d1、d1、a1、a1”,相距五度音程。传统月琴与现代月琴的最大区别是按七声音阶排列品位,装有七品、九品或十品,不设半音品,音域为两个八度左右。

京剧月琴的产生。月琴在清代中前期甚至更早的时间就被引入秦腔(京剧西皮调的源头)。在吸收徽剧、汉剧、昆曲和梆子等多种剧种的基础上,京剧逐渐形成以西皮、二黄为主的声腔音乐体系,京胡、月琴与三弦继续为京剧伴奏,它们被后人称作京剧文场中的“三大件”,后来京剧大师梅兰芳将二胡引入京剧伴奏乐队,很多人称京胡、二胡、月琴和三弦为京剧文场中的“四大件”。长期为京剧伴奏,使月琴具有了独特的演奏方法,其配置的琴弦和品位数与其他用途的月琴也有所不同。京剧月琴已成为独立的乐器品种。(www.chuimin.cn)

京剧月琴的现代发展。为适应京剧现代戏音乐编配的需要,京剧月琴由传统月琴的两根弦改成三根弦;采用十二平均律,增加了半音品,品数由原来的几个增加到十几个(一般为十至十七个),音域加宽。品位(特别是半音品)和弦数的增加,使京剧月琴也可自由转调,能够满足京剧现代戏音乐音域宽、转调多的要求。在演奏技法方面,京剧月琴吸收借鉴了民乐月琴的部分演奏技巧,丰富了表现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