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京剧音乐研究:京胡琴师在文场的作用

京剧音乐研究:京胡琴师在文场的作用

【摘要】:在京剧文场的伴奏当中京胡琴师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它可以说是文场当中的“大脑”。京胡曾经是一种声腔体系的别称,与京剧有着密切的联系。琴师和演员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其中徐兰、梅兰芳、何顺信与张君秋等大师之间的合作,都是很好的印证。一些流派创始人也很注重发挥琴师作为编创助手的作用。由于时间紧张,要求此剧尽快与观众见面,刘颖华先生仅用了七天时间即拿出了成形的剧本。

京剧文场的伴奏当中京胡琴师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它可以说是文场当中的“大脑”。京胡曾经是一种声腔体系的别称,与京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京剧诞生到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京胡则一直陪伴着京剧的发展,并且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紧紧联系,与各种角色人琴合一。最开始,琴师被叫做“随手”,是梅兰芳改变了这个称呼,如徐兰㐾先生就被尊称为“琴师”,之后这个称呼便流行起来。

琴师和演员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一般好的琴师都会知道,要正确看待伴奏者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如果演员是“红花”的话,琴师就是“绿叶”,好的的琴师必须要守好本分,用自己的努力去衬托出演员这朵“红花”,而不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如果一个琴师和演员非常地默契,他们的心灵与神韵也是融会贯通、心领神会的。他们之间就好像“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之间相互合作,所碰撞出来的火花才能夺人眼球。歌唱者用心在传达歌声,琴师的声音也至关重要,也是琴师的心声,也就是碰心气,就是演员好好唱,琴师用心弹,两者心有灵犀,就能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其中徐兰㐾、梅兰芳、何顺信与张君秋等大师之间的合作,都是很好的印证。

好的琴师还应是创腔编曲的高手。一些流派创始人也很注重发挥琴师作为编创助手的作用。比如梅兰芳先生在编排《西施》一剧中,有一段[二黄慢板]的唱腔,唱词是“水殿风来秋气紧,月照宫门第几层。十二栏杆俱凭尽,独步虚廊夜沉沉……”,为了把这段唱腔设计好,梅兰芳与徐兰㐾就曾研究过十多次,最后才把唱腔定了下来。登台演唱以后,观众们反映很好,行家们的评论是音字(乐音)变化少,却极为新颖动听。辅佐马连良的李慕良主要拉老生,但却能为赵燕侠所演《白蛇传》一剧设计出脍炙人口的“亲儿的脸,捧儿的腮,点点珠泪掉下来”。徽调唱腔,能为裘盛戎先生设计出汉调二黄唱段“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而曾为“关外唐”唐韵笙琴师的刘颖华先生,不仅能创腔编曲,还擅编剧。20世纪60年代,沈阳京剧院编演了《詹天佑》一剧,由唐韵笙扮演詹天佑。由于时间紧张,要求此剧尽快与观众见面,刘颖华先生仅用了七天时间即拿出了成形的剧本。后来中国京剧院上演此剧用的也是刘颖华先生写的剧本。(www.chuimin.cn)

从一些方面来看,培养出一位合格的琴师是要比培养出一个名角更难。因为演员需要唱的戏,琴师不仅要会唱,而且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名好的琴师,是会用他的演奏技巧来衬托唱腔,烘托气氛,而且自身也投入到作品本身的意境。琴师的琴技要很好,才能让乐队演奏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收放自如的对比,韵味十足,最终为演员的表演以及演唱服务,增强节目的观赏性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