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皮原板唱段研究结果:来源、声腔与定弦

西皮原板唱段研究结果:来源、声腔与定弦

【摘要】:西皮声腔来源于秦腔,保留了秦腔当中的挺拔与高昂。综合来看,西皮整体指的就是山陕一带的唱。西皮在胡琴上的定弦是6、3。西皮声腔上、下句的落音与二黄不同,西皮唱腔上句的基本落音是2、3、6、6,下句基本落音是1和5。例如,《失街亭》“两国交锋龙虎斗”这段老生行当的原板唱腔比较简单、短小,是一段正格、规范的[西皮原板]。在京剧中不仅有独立的西皮原板唱段,同时还存在许多接唱唱段。

西皮也是京剧声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和二黄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无论是板式、旋律还是风格、特色,都是不同的。西皮声腔来源于秦腔,保留了秦腔当中的挺拔与高昂。西皮中的皮,指的是湖南地区和湖北地区的戏班行话,在湖南和湖北地区的戏班当中,经常将一段唱说成一段皮、将开唱说成开皮、将慢板说成慢皮;西皮当中的西,则是指陕西和山西。综合来看,西皮整体指的就是山陕一带的唱。

西皮和二黄两种唱腔的不同在于:西皮唱腔的跳进音程很多,音区也普遍偏高,主要使用宫调式及徵调式,而且旋律欢快、活泼轻松、挺拔高昂、激越有力、明亮跳跃,一般情况下,多用西皮唱腔表达欢快、轻松、跳脱的情绪。

西皮在胡琴上的定弦是6、3。西皮声腔的板式比二黄更丰富,二黄声腔里面的板式西皮声腔里都有,西皮比二黄多的板式是二六、流水和快板等板式。这些板式的节奏都比原板的更快、更紧凑。演唱西皮声腔的常用调门是:老生和花脸行当常用调是F调和E调,嗓子条件好的可用升F调,甚至用G调来演唱;嗓音条件有限者,可用降E调演唱。老旦演唱西皮声腔的常用调门是F调、升F调和G调。旦角、小生行当是用小嗓演唱的,常用的调门是E调和F调,而演唱“娃娃调”唱腔则要用G调。

西皮声腔上、下句的落音与二黄不同,西皮唱腔上句的基本落音是2、3、6、6,下句基本落音是1和5。特殊处理比如“嘎调”式唱腔的上句,可落高音“1”和“5”。

(一)[西皮原板]

[西皮原板]的结构形式和[二黄原板]相同,都是一板一眼、中速节奏的板式。旦角行当的唱腔比老生、花脸的唱腔要复杂、节奏较慢,因此,旦角的[西皮原板]一般用4/4节拍来记谱。例如,《失街亭》“两国交锋龙虎斗”这段老生行当的原板唱腔比较简单、短小,是一段正格、规范的[西皮原板]。全段共有六句唱,三个上句的落音都落在“2”音,三个下句的落音都落在“1”音。[西皮原板]是“眼起、板落”的规律,也就是唱词的第一个字从“眼”上起唱,唱腔的最后一个音要落在板上,结束唱句(变格形式除外)。六句唱腔都从眼上起唱,六句唱中有五句唱腔落在板上,唯有第四句,唱词是“赏罚中公平要自由”,这一句唱腔的落音作了变格处理,使这句唱腔不落在板上,而落在了眼上。

[西皮原板]的使用场景较为丰富,有景色的描写、感情的宣泄以及叙事等多种场景。在京剧中不仅有独立的西皮原板唱段,同时还存在许多接唱唱段。这些唱段可以通过接唱或组合其他的板式来表现。例如出自《状元媒》当中的“蛟龙得意上九天”这句话,则表现的是生旦与原板相接的形式。事实上,从结构层面来讲,老生的西皮原板和换脸有相同的结构,但由于二者的唱腔形式以及表演风格大同迥异,因此花脸的唱腔表现得更为粗犷和张扬。

(二)[西皮慢板]

[西皮慢板]是以[西皮原板]为基础,用加花、延伸手法扩展形成的。[西皮慢板]比[西皮原板]要慢一倍,从原板的一板一眼,发展成为4/4的节拍、一板三眼的形式,所以[西皮慢板]也可以称之为[西皮三眼]。[西皮三眼]的一板三眼的形式,唱腔仍保持了“眼起、落板”的基本规律。(www.chuimin.cn)

慢板形式上是一板三眼,准确地说,慢板的“眼起”是从“中眼起”,相比于原板,在旋律上加上了加花,更加丰富化、复杂化;在唱腔上,则又更加细腻、更加优美,有很强的抒情性;在落音上,比原板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西皮慢板]的旦角有“1”的落高音,一般在京剧的重点唱段使用。

(三)[西皮快板]

[西皮快板]节奏非常快,比[西皮流水板]还要快,二者存在些许差异:首先,在唱腔结构上,除了节奏速度,二者的唱腔结构基本相同,就速度而言,快板的速度更快一些,节奏也更加急促,旋律也相对简化,基本使用1/4节拍,一字一个音节;其次,在开唱形式上,[西皮快板]比[西皮流水板]的锣鼓更多,[西皮快板]不仅可以使用[凤点头],还可以使用[紧锤]和三锣。[西皮快板]在锣鼓后既可以要过门,也可以不要过门,直接开唱。一般情况下,[西皮快板]用于表达剧目中的情节矛盾或者人物情绪的激动、着急、争论。举例来说,在《四郎探母》这个剧目中“我和你好夫妻恩德非浅”这一句,属于[西皮快板]中的老生和旦角接唱,这一段在演唱时前半段使用一般化的唱法,后半段使用“鱼咬尾”形式的接唱,由老生和旦角负责,二者在唱的时候,词的第一个字需要抢一拍,接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

(四)[西皮散板]

[西皮散板]和[西皮原板]的区别是前者是后者通过拆散而演化来的。[西皮散板]由于具有节拍自由和无板无眼的唱腔结构等特点,可以对其演唱速度进行控制,但并不适合担任剧中重点唱段的任务。而通过用锣鼓接过门起唱的散板,则具有和原板相同的上下句的落音。上句落“2”“3”“6”(嘎调可落“5”和高音“1”),下句落“5”“1”。其节奏属于自由节奏的散拉、散唱形式,能够更灵活地进行演唱。通过在上下两句之间进行加锣,控制小分句之间过门的使用,来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但[西皮散板]和老生散板除了旋律上的不同,其余的地方完全相同。而由西皮原板演化出的[西皮散板]则具有和旦角西皮原板相同的唱腔结构,以及与西皮原板相同的中、上、下句的落音。

(五)[西皮摇板]

[西皮摇板]与[西皮散板]在唱法上基本相同,散板属于散拉散唱,摇板属于紧拉慢唱,二者的明显区别在于伴奏,摇板伴奏是1/4节拍,使用鼓和胡琴,呈现出“紧打紧拉”的感觉。[西皮摇板]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既可以用于表达一般性的陈述,也可以表达情感的巨大波动;不仅能表达极为欢快的情绪,还能表达悲伤和痛苦。虽然范围极广,但是[西皮摇板]一般情况下不使用于京剧的核心演唱部分。